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欲望号街车》中,父亲的形象一直隐藏在幕后。在父权社会中,"父亲"是权威的代表。这个隐藏在幕后的角色不仅影响了剧中主要人物:布兰奇,米奇和斯坦利,并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布兰奇的去世了的父亲是"美梦庄园"的象征,迫使她逃离,但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米奇,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恋母情结和男性气概的缺失,导致了他与布兰奇的爱情悲剧。斯坦利,继承了父权社会中"父亲"形象的所有特点。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已被教化成父权制下残忍的刽子手。这部戏剧表达了作者对于父权制社会下同是社会的受害者的男性和女性的同情。  相似文献   

2.
《赛德克·巴莱》是导演魏德圣反映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一部电影。在影片中,导演通过描写赛德克人身份的自我意识构建、部分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展示出导演自我矛盾的错误观点。对《赛德克·巴莱》这样的本土电影而言,若想要承担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就不能停留在自身撕扯和矛盾的历史想象中,而是应该追本溯源重新回到历史场域中寻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关系,将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文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家一直都是爱,温暖,宽容的代名词,而在《八月奥色治郡》这部黑色喜剧中,父亲,母亲,女儿,姐妹所有家庭成员之间只有愤怒,失望,攻击,置身于这家的家族中,是选择逃离还是循环下去,编剧给观众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分析,透视美国当代社会变异的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4.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三个故事里的男性角色:父亲、丈夫、情人在三个"坚强"女人的故事里不可或缺。本文将着力分析小说中男性角色的特征,发现"他们"对女性的自我身份寻找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玛丽·恩迪亚耶自身的经历,分析她在对男性描写时对男性传统形象的突破,由此探究她对女性"内在力量"的书写。  相似文献   

5.
周飞 《阅读》2010,(9):6-8
看到书名《亲爱的汉修先生》,你也许会以为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汉修先生的故事。其实,汉修先生在整本书中从未现身,真正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鲍雷伊的小学生。他的爸爸是成年累月在外奔波的大卡车司机,妈妈在一家餐饮服务中心打工,家庭经济比较困窘。  相似文献   

6.
《菊英的出嫁》是男性作家王鲁彦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全篇萦绕着浓重的女性意识。小说以.菊英的母亲作为故事的叙述者,站在女性的立场和角度展开了女性温情的絮语,情感上表露出明显的.女性倾向。在文本中充斥着的女性叙述背后,父亲犹如一个飘荡着的幽灵一直笼罩在整个家庭上空,他在文本中出现得很少,但是一直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家庭中女性的命运。所以它不能算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女性文本,而这又与作家王鲁彦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与比较文学形象学分析王颖电影《中国盒子》对中国形象的描述,认为该电影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是一种简化和定型化的,它与东方学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基本一致。本文进而认为,通过对中国形象"他者化"的描述,影片体现了导演王颖向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的靠拢。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经典的英美电影都是通过在原著文学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的,将文字想象转化为具象化的电影表达,有助于观众对原著中的文学角色进行更好理解。女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作者往往利用对女性角色性格、命运的塑造突出时代主旋律,因此女性角色对文学话题的制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经典英美电影中的一些女性角色对比英美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将其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便于观众与读者对其中的人物进一步了解升华。  相似文献   

9.
李安是世界上最富有声望的中国电影导演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突出了文化冲突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及融合。李安的电影总是紧密地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有着自己的表达文化的方式。他的电影中采用了许多文化符号,例如父亲的形象、太极精神、古代戏剧和功夫等来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李安的电影架起了一座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李安的创作追求及其实践经验,值得所有华语电影编导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以前曾看过晚清学者俞樾写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富翁的儿子问老师:“‘一’字怎么写?”老师说:“一划。”“‘二’字怎么写?”老师说:“二划”。“‘三’字怎么写?”老师说:“三划”。他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的字是这样一划一划地连下去的!”这时,他父亲正好要聘请一位能抄抄写写的人,他连忙阻止:“何必要花钱雇人呢?这事儿我完全可以干好。”他父亲听了当然很高兴。一天,他父亲要他写请柬请一位娃万的人来做客,等了好久.他也没写好。他父亲几次派人催他,  相似文献   

11.
章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171+176-171
《好儿女花》中的六六形象是虹影的自塑形象,私生女情结使她成为家庭的边缘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而叛逆出逃的她换来的却是无家可归的漂泊感,这是一位始终与命运抗争的红狐般的女子。她一直在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和对真我的找寻,在母亲去世后,她终于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小说创作时期出现了子君与春桃两位女性形象.她们都同样自信地呼喊过"我是我自己的",但结局却完全不同,子君在冷漠的无爱的父亲家死去,春桃却过着"畸形而和谐"的生活.在这一死一生中,我们不难发现,从经济解放的角度来看,春桃形象是对子君形象的有力补充.另外,知识女性与下层劳动妇女的差异及鲁迅与许地山这两住作家创作上的不同视角都是形成子君与春桃不同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怀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刘杰导演的《青春派》、王小帅导演的《我11》等以"青春怀旧"为主题的一批电影大受欢迎,成为当下怀旧情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强劲的青春怀旧思潮。本文以探讨青春怀旧电影在我国发展到当今地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怀旧情结在电影中的基本表现模式,由此对商业环境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错位价值以及怀旧电影的负面效应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指出当下该类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弊端和对怀旧主体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儿童被我们的文化所塑造,又被我们的艺术所想象。有关儿童教育的理念,是否应该意识到某种人性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存在?蒂姆·波顿是当代好莱坞电影界极具个性的导演,其电影具有明显的作者特色而被称为"蒂姆·波顿式"电影,同时这还是位一线票房导演,在当代文化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作品或者呈现"儿童"的世界,或者从"儿童"的视觉看世界,为我们的儿童理念提供了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6.
恩培兄新作《百年觅渡》一问世,即光临寒舍以大作见赠。这部洋洋近八十万言的“二十世纪苏州的故事”,不仅描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苏州沧桑和苏州人的生命轨迹,而且形象地透示了整整一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和中国人的时代命运以及精神世界。笔者数天捧读不辍,不由得感慨顿生,心灵震颤。一幅幅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画面舒卷如在目前,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接踵而至。掩卷反思,杂感翩然,一时难以成篇,仅有“断想”而已。  相似文献   

17.
作为隐藏在电影形式发展中的一股强大力量,跨文化传播充分展示出了电影的存在价值及意义所在。一个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电影影像来进行概括及传达,它不仅需要明星及导演的跨文化效应,也需要相应的策略手段加以辅佐,进而将民族文化进行适度化彰显。中国电影影像想要获得更深远的跨文化传播和更长远的发展,不仅要有艺术的发展策略,还要有文化的发展策略及产业的发展策略,即"三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神话故事搬上荧幕插上一双翅膀。中国传统神话成为导演们争相挖掘的题材。让人炫目的技术也使神话故事中的"万物有灵"得以精彩展现。笔者结合相关电影作品,分析研究近些年来神话题材电影作品的叙事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新技术的融入为电影叙事以及神话故事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于颖浩 《职大学报》2015,(1):56-58,124
作为最能表达人的感情的一种造型元素,色彩可以作为语言在电影中直接表达思想。陆小雅的三部影片《红衣少女》、《红与白》、《热恋》就是很经典的例子。红色是陆小雅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颜色。如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样,红色在陆小雅的电影中时而代表不羁和热烈奔放,时而象征死亡和绝望。在其他色如白色等的衬托下,红色的象征意义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20.
随着19世纪英美文坛陆续涌现出如简·奥斯汀、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以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女性作家,辉煌的"女性文学的时代"由此开创。这些女性作家大部分从女性的视角对女性以及女性的命运进行审视,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以及自身价值。本文主要从女性文学发展的视角入手,探究当时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