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WLZ断块1990年投入注水开发,油藏注水开发后无水采油期短,部分注水井组含水上升快,至2004年底断块含水上升至78.4%,阶段含水上升率14.9%。为了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断块注水开发效果,2005年开展此课题,主要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并结合生产实际,对开发特征、阶段含水上升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潜力,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意见,立足于以井组为单元进行治理,开发效果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方法台8断块馆陶组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地层产状陡,含油条带窄,常规直井开发边底水锥进现象严重,采取了应用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的措施。目的抑制了开采过程中含水上升快,有效地控制生产压差、防止水体突进。结果沿构造高部位部署的4口井已累计增油3.9613×10t,递减减缓20%,采收率提高10%,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台8断块实施水平井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对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相适应的配套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油井产能,为提高同类小断块油藏开发效果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垦641断块边底水活跃的稠油油藏,目前高含水是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垦641斜6井应用耐温凝胶堵水工艺,转周后含水下降了8个百分点,日油增加4 m~3,取得了较好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4.
断块油藏在胜利油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缺乏较大新区投入的情况下,如何大幅度提高老区采收率、保持剩余可采储量保有量的规模,成为胜利断块油藏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断块油藏目前普遍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针对存在的局部构造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层系细分重组、井网完善、水平井调整、重组断裂系统等开发调整,实现断块油藏在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5.
方法:深南油田台4N块馆陶组低幅度边水油藏,因构造幅度小,含油条带窄,常规直井开发造成边水指进现象严重,含水上升快等特点,开发过程中采取了沿构造高部位部署钻探水平井的措施。目的:解决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有效控制生产压差、防止水体突进。结果:断块内实施钻探3口水平井,投产后初期日产纯油120t/d,已累计产油765×10^4t,采收率提高15%,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结论:断块内实施水平井的开发成功,为提高断块地质储量动用程度奠定了基础;为同类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原油田极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15.8%,主要分布在文明寨、马厂等油田。目前采出程度25.04%,综合含水88.7%,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剩余油认识难度大,加之构造复杂、井网损坏严重,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此情况,以文明寨油田为主要对象,研究极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效益挖潜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孤东18-7沙河街属于复杂断块油藏,构造复杂,含油小层多,层间矛盾突出。经过27年开发,呈现"低液、中含水、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的开发特征。目前单元储量控制程度低仅22.7%,有37%的储量需要进一步动用,有38.2%的储量需要恢复控制。本文探讨立体开发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的应用,为复杂断块油藏提供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樊41块属于低渗透油藏,储层发育,油藏断块整装,油藏先后实施了弹性开发、注水开发、波动注水、提液增油几个阶段。在采油过程中发生了地层结垢,我们实施复射、酸化、挤阻垢挤措施,解决地层结垢矛盾。经过近20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目前采出程度到达33%。  相似文献   

9.
李莉  孙波 《内江科技》2015,(2):130-131,121
红山嘴油田红60井区克上组油藏储层致密,孔喉半径小,连续性差,渗流阻力大,属于被多断裂复杂化的特低渗透储层,作为难动用、中低产的Ⅲ类储量。自1992年4月投产之后很快就体现出稳产期短,含水上升快等低渗透复杂断块的开发特点。该油田在十几年的开采过程中,通过进行温和注水,合理控制注采比,对地层进行压裂改造等措施控制了含水上升势头,保证了油井的稳产,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低渗透复杂断块油田开发的调整措施,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孙燕 《内江科技》2018,(2):73-74
复杂断块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断层影响无法部署面积井网开发,油水井连线往往与断层走向平行,导致油井单向受效,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开发井网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水驱效果较差、地层能量下降大、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受到历史零散挖潜的影响,注采井网和剩余油情况在平面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胜坨油田坨30断块的历史开发状况进行分析,提高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制定断块油藏开发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是在描述义7-6块砂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特征等的基础上,针对该区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做了简要的分析。油藏的地质特征主要有构造特征、储层特性、流体性质、地层压力以及油藏类型等几个方面,分析出该油藏属于构造-岩性油藏。油藏开发特征主要有油井产能低、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压降大,产量递减快特征、地层能量下降快,需要补充能量,可以进行注水开发。分析初期注水还未见效,注水压力逐渐上升,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明6块高含水后期注水开发效果,明确了以提高水驱程度,有效控制自然递减为目标,探索极复杂断块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精细注水开发技术,开展了以极复杂断块油田构造研究为突破点的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和制定了不同构造、开发特点的调整治理技术政策,建立适应明6块高含水期注采井网优化技术、精细注水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埕东油田西区为边底水油藏,开发到目前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该块馆上段初期因油稠出砂的原因,只有油性较好的零星井点生产,80年以后才陆续打井,由于构造缓,破坏性开采等原因,该块含水上升快,稳产难度大,本文以埕东油田西区为例对此类地质条件复杂,含水高的构造边底水油藏的地质、构造、储层特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利用水平井完善井网,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状况的开发思路,根提出实施方案,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苏丹1,2,4区层状边水油藏经过10年的高速高效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开采期,逐渐暴漏出层间矛盾大、地层能量下降、含水上升快等问题,油田产量递减趋势明显,稳产难度增大。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研究、层系井网研究及注采压力系统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调整对策。在此基础上,利用加密井、水平井、堵水、侧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动力调谐陀螺井身轨迹测井原理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在河68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开发期,井身轨迹测井资料对进一步深化构造、储层、剩余油分布认识,提高调整方案有效性等方面的应用。根据现场12口井的测试结果,指导断块高含水期调整,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日产油水平增加80t/d,含水上升率由0.6%下降为0,自然递减由16.7%下降为13.2%,可采储量增加7.8×10~4t,水驱采收率由48%提高到50.3%,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欢127西块从1991年投入开发经过近30年的开发,产量呈现下降,含水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全区230口油井中,高含水关井的占到一半以上,水淹始终是制约区块开发的首要矛盾。为了摸清区块水淹状况,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在水淹区寻找剩余油,2010年水淹区底部油藏重新认识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7.
周章权  魏新宇 《内江科技》2010,31(11):135-135,143
王102断块在高速开采过程中产生了采油速度过高,含水上升快,老井递减大,主力油层生产负担重,地下亏空大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重建油藏地质模型,重新评价断块水淹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潜力区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采取了补充完善井网,进行主力层系注采调整,充分挖掘层间潜力,合理调整产液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使开发中存在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各项开发指标得到有效控制,"控水稳油"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8.
明6块受井况恶化等因素影响,区块开发效果明显变差。为改善高含水后期注水开发效果,本文开展以极复杂断块油田构造研究为突破点的油藏精细描述以及剩余油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制定不同构造特点及开发特点的调整治理技术政策,改进和完善适应高含水期注采井网优化及精细注水开发技术。通过井网优化恢复、层间精细调整、层内有效挖潜,改善水驱效果,自然递减得到有效的控制,实现稳产。  相似文献   

19.
黄松林 《内江科技》2006,27(4):155-155
针对飞雁滩油田含水上升快导致产量递减大的问题,经过提液可行性论证,在完善地面、地下注采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选井适时提液。实施后,油田的含水上升率由7.4%下降至2.3%,综合递减率由14.0%降至3.3%,开发效果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强化注水,提高复杂断块注采完善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盘油区所开发的三个油田,都是具有陆相沉积特点的复杂断块油田,本身天然能量不足,多属低饱和油藏,大多数断块边水不活跃。在天然能量开采下产能下降快,采收率低。因此,通过加强注水,提高复杂断块注采完善程度来保持地层能量。提高水驱油效率是实现本厂复杂断块油田长期稳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