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春节前夕,我与同事照例去向巴老拜年.巴老安坐在底楼客厅的向南的一角,正在阅读<巴金文集>的校样.其时巴老因患帕金森氏症,行动不大方便,每天由家人扶着,在花园里散一会儿步,大部分时间就坐在桌前读读写写.由于眼力不济,报刊上字体又小,"读"愈来愈被"听"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今年10月19日是巴老百岁华诞,巴老是中华民族的人瑞,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在庆贺巴老百岁华诞时,我不由想起了十八年前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3.
王曼华 《中国广播》2010,(1):57-57,60
我国文坛泰斗巴金先生,不仅以他的文学创作蜚声海内外,他的崇高人格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从1993年巴老90岁生日开始一直到他百岁病逝,我有幸每年来到巴老身边,聆听他的教诲,学习如何做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人。  相似文献   

4.
刘冬梅 《出版参考》2005,(32):37-38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阖然长逝,留给人世间无尽的追思.中华大地,人们不约而同地缅怀着大师正直、真诚和高尚的灵魂,重温着<家><春><秋>里激流般青春的浪花,回味着<随想录>朴实的语句中的深沉反思情怀……而我,身为一位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回眸凝望从一个世纪的风雨中蹒跚走来的身影,追溯巴老在文学出版舞台上曾经纵横驰聘的生命历程,从心中涌起更多的是对巴老作为一代卓越编辑家和出版家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5.
3种原著再版:送别永远的巴老 作家出版社新版<随想录>.巴老20世纪90年代写的<没有神>作为这个新版本<随想录>代序,<随想录>还收入巴金先生十几幅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笔者从福州新华书城、晓风书屋营业员获悉,<随想录>是近年来巴老读物中最为热销的一种,2005年作家版<随想录>也卖了不少,遗憾的是该书定价46元显然太高,如能定位在20元上下,销量会更加可观.  相似文献   

6.
巴金七十年的著译生涯为我们留下一千三百多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李存光教授在《巴金传》提及的字数是一千五百余万)的文化遗产,相当于每年“吐出”二十万字。截至2005年10月25日,笔者从国家图书馆网站查悉的巴金读物有282种,其中可以在线远程阅读的电子图书有81种。巴金被称为20世纪的良知,他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巴老曾谦虚说自己的作品有一半是废品,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秦殿杰 《新闻界》2003,(5):61-61,64
在中国文坛巨匠巴金百岁生日之前,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赵兰英满怀深情地写了通讯:《巴金的心愿:让生命开花》(见《新华每日电讯》9月2日第七版),热情颂扬了巴老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人生追求。读来非常感人。这篇2000字的文章,从写作上可以看出以下的特色:一、精心提炼,主题深刻。巴老70年的创作生涯,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然而,熟悉巴老的记者赵兰英,不去罗列他的《家》、《春》、《秋》等名篇巨著,惊人的业绩,而是综观巴老一生的追求,“从巴金70余年创作生涯留下的随笔、序跋、通信、言谈中,可以看到,那就是:让生命开花。”于是“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16日,晚饭前,85岁的老丁(丁景唐)翻检出一套<巴金译文选集>,让来访的两位老友的女儿欣赏.这套书中的<草原故事及其他>扉页上,有巴老用钢笔题写的几行字,"赠丁景唐同志巴金九○年九月七日".老丁与巴老是多年的老朋友,"文革"后巴老出版的各种文集,几乎都会送给老丁.北京媒体记者曾为了撰写有关巴老的专题报道,在上海采访老丁后,得出一个结论:巴老对老丁是"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9.
这年头,作家不像以前那样吃香了.遥想当年,作家牛得很.记得在中学语文课上,课堂成了我们朝圣作家的道场.我们的话文老师,就是一个特大号的作家粉丝.提到作家,他的那双小眼睛就会放射出100瓦的亮光.鲁郭茅巴老曹,外加第二、三梯队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什么的,当然还少不了狄更斯托尔斯泰莫泊桑欧·亨利福楼拜之类的海外团队,他说书似的,像比自己的家谱还清楚.我们语文老师物色语文课代表,也是看谁肚子里装的作家多.当然,我只记得周树人周作人李芾甘之类的“大路贷”,因此,我做不了语数外三个代表中含全量最大的语文课代表.  相似文献   

10.
四年前,当我从《我所认识的沈从文》里认识沈从文时,恨不能即刻去饱览400万字的《沈从文文集》。而当我看到《沈从文别集》(以下简称《别集》)的《湘行集》时,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凤凰真的不会死,死了总还会再生”的欢欣。为什么沈从文笔下的一段平常景色,几句哲人都能说出的道理,会使读者产生共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着魔般地希望读到这个“乡巴老”的书?在《湘行集》里,我找到  相似文献   

11.
1989年4月下旬的一个下午,文汇报高级编辑、著名散文作家徐开垒去看望因第二次摔伤住院的当代文豪巴金。他想趋此机会听听巴金对《巴金传》下卷写作的意见。巴老却对开垒说:“我在医院里,正把你写的传记上卷,请李小林(巴金的女儿,《收获》杂志副主编——笔者)逐章逐节的念给我听,我有什么意见,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的,我都对小林讲了,请她记下来转告你。我希望先把上卷定稿。”徐开垒充满感激之情。一项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12.
峻青 《档案与史学》2007,(10):18-26
一 这里记述的,是一位我非常钦敬的挚友——屈原研究专家文怀沙教授.他有一件戏剧性的死而复生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86年10月. 天高气爽.我来到我的故乡胶东半岛,参加烟台艺术节.正当我沉浸在亲切而迷人的艺术享受之中,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文怀沙教授逝世了.  相似文献   

13.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月,我带着"世博会"的采访任务在美国底特律采访北美车展.然而,海地大地震的消息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地震发生48小时后,我已然踏上了前往海地的航班.那时的我不知道在那里我可以向谁求助,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落脚,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遭遇新闻中说的治安事件,心里只想着太子港.又过了一个48小时,夜幕中,我作为上海第一家媒体记者,进入了海地.从"世博会"到"太子港",我接受到的是被连降几级的落差,可是,就在这个克服千辛万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这份感悟和经历,实在难得.  相似文献   

15.
在期刊研究方面,张伯海先生是我的坚实引导者,影响至深的当属第一课.那是1991年深秋,他在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任上,我在河南郑州谋饭.有一次,我陪同有关领导到署里办事,他留我在他办公室单独谈了一会儿.所谈其他内容都忘了,但那句"期刊是要死的"是永远记得的.他语调轻缓、舒徐,于我则无异于晴天响雷.  相似文献   

16.
最后五年     
托尔斯泰如是说1983年一月五日,父亲收到巴金先生寄赠的新作《真话集》,第二天就回信致谢。巴老在家里从高处取书,滑了一跤,折了腿骨, 躺在床上作牵引;赠书的扉页上除了签名和日期,还注明“于病床”。我父亲在信上说, “观此手迹,遥念不已。”又说自己于四年半前,“以割除胆石卧床三个月。以后起身,履地,举步,都像幼儿似的重新学习,渐渐恢复原有能力,此中亦有趣味。……见病床上能题字,且(似漏了‘听说’二字)能撰发言稿,殊感心慰。”父亲在1978年害的是胆石症,由于在旅途中耽搁了近一个月,闹得几乎不可收拾,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在恢复的过程中又屡遭挫折。老人家在信上这样轻描淡写,是真个忘记了呢,还是为了慰抚要在病床上躺六个星期的巴老呢?  相似文献   

17.
我生于20世纪60年代,长在大山里,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父母为了我能考个师范学校,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在80年代,我一个农家娃点着煤油灯昼夜苦读,终于以5门课40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元旦,我远赴东三省,采访了十一运冰雪项目的比赛,见证了全 运会第一枚金牌的诞生.在原驰蜡象的莲花山滑雪场,看着金镶宝石的"璇宝",我止不住慨叹:"全运会,来了!"不过,没想到的足,进入6月后,我奉命走到了幕后,担任了"无名英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人一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职业选择与兴趣爱好相吻合,我喜爱新闻摄影,从一名基层摄影通讯员走到了河南日报记者这个工作岗位.因此,我天天都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业,跑遍了河南全省所有的县市和许多边远地方的乡村,每年在基层采访的时间在250天左右,见报照片在400幅以上,连续多年发稿量在报社内名列前茅.新闻摄影是我的生命,是我全部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