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H指数与论文自引——以图书情报领域中国学者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指数是评价学者个人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我国CSSCI收录被引次数排名前10位的图书情报学学者1998年—2006年的有关数据为样本,对他们排除自引后的被引次数和H指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自引对学者学术成就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H指数未从时间维度对学者进行评价,并且无法有效区分拥有相同H指数的学者.本文在H指数的思想基础上,将学术活跃度这一时间因素考虑在内,把高被引论文的距今年数加入到原有H指数中,构建出新的Ht指数用于评价学者学术水平和活跃程度.随后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2000~ 2013年),从Ht指数排名、Ht指数稳定性、Ht指数区分性以及近年活跃度等角度,对分子生物学领域30位学者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Ht指数对具有相同H指数的学者具有很好的区分能力,区分度达到82%.此外Ht指数能够反映学者的近年学术活跃度且稳定性良好.Ht指数能够在兼顾时间因素的同时,区分H指数相同的学者,实现更好的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3.
以CNKI数据库档案学、档案事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源,统计1992—2017年被引频次排名前99位学者的论文发文量、被引频次,计算目标数据的篇均被引、h指数和p指数,实证分析了p指数应用于档案学、档案事业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H指数和G指数——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新指标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首先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检索数据,以图书馆学情报学部分期刊为例,比较各期刊H指数和相对H指数的大小及其特点;其次利用CNKI的系列引文数据库,对部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管理学期刊的G指数进行比较研究,认为H指数与相对H指数、相对H指数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最后指出使用H指数、相对H指数和G指数应坚持同类相比原则,在期刊评价中应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5.
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用于机构专利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指数及其5个衍生指数,对1990—2009年间通讯领域专利总数排名前25名的机构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H指数及其5个衍生指数在进行专利评价方面是有效的,并且其评价结果呈现很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CSSCI的文科学者H指数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CSSCI中选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6个文科学科学者2002-2006年的数据,计算出学者的被引次数C、被引篇数P、篇均被引次数CPP和h指数。分析表明被引次数C与h指数的相关性最大,计算表明对文学和历史学而言Gl nzel-Schubert公式的估计值更接近实际h指数,而其余学科的h指数大多数数据落在Hirsch公式和Egghe-Rousseau公式估计值之间。在所研究的6个文科领域中,Hirsch公式估计值与实际h指数的Pearson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国内图情学者历时h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针对h指数难以反映学者动态学术影响力问题,为描绘学者不同时段学术影响力动态变化提出附加时间限制的改进指标——历时h指数(TDh指数)。[方法/过程]采集国内图情领域期刊的CSSCI被引数据,采用批量统计法计算全部学者多个时段的TDh指数,以实例论证TDh指数的合理性及应用价值。[结果/结论]TDh指数可描绘学者在学术生涯不同时段的影响力波动情况,研究者可根据不同学术群体的影响力升降情况发现领域新秀及热门研究,并从宏观上观察领域研究主题的兴衰及热点变迁。  相似文献   

8.
用h指数对国内20位图书情报学界学者进行评价,结合引文数据库分别计算出不同检索条件下图情学者各自的h指数,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描述使用不同检索条件评价时出现的差别,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指出h指数在进行著者评价时受到了数据库、重名、自引、合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如何用h指数准确评价国内图情学者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杰  孔嘉  张艺炜  王昊  邓三鸿 《情报学报》2023,(12):1412-1423
针对当前学者评价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不足的问题,本文从颠覆性影响力的视角出发,基于引文网络的深层互引信息,将被引文献划分为颠覆性被引文献和巩固性被引文献,构建了学者影响力的二元测度框架,凝练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特征,即“颠覆型学者”和“巩固型学者”,并提出颠覆性被引量和颠覆性h指数等指标用于学者影响力测度。实证研究基于APS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数据集的463348篇论文、9370286条引证链接、234086位消歧后作者以及诺贝尔奖(Nobel Prize)、沃尔夫奖(Wolf Prize)、狄拉克奖(Dirac Medal) 3种重要奖项得主数据,综合肯德尔秩相关性、识别比率、平均排名等方法进行指标一致性和收敛有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颠覆性被引量和颠覆性h指数与传统指标高度一致,并且在收敛有效性上全面优于基准测度指标。颠覆性影响力能够反映学者的创新水平和潜力,二元测度框架可以对学者影响力进行准确划分,对未来创新科学家的早期识别、学者绩效与奖励制度的改革、基金项目的评审与评价、科研激励政策的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h指数用于高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评价是有效的,但对低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进行评价存在缺陷,且数值易于雷同,不易区分。P指数在学者研究绩效评价方面具有同h指数相一致的维度,它不仅考虑学者的被引次数(c),而且考虑学者的研究质量指标——平均被引率(C/N)。以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科领域49位专家为例,对比分析专家的发文量(N)、被引次数(c)、平均被引率、专家h指标、g指数、p指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p指数优于现有的h指数、g指数,更具有评价的合理性,应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弥补z指数无法区分合著作者贡献率的缺陷,提出3种基于署名顺序分配合著作者贡献权值的改进z指数,以提高利用z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将几种基于署名的合著作者贡献测度算法引入z指数,以muscular dystrophy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作为研究对象,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学者排名情况、相关性、典型情况分析等维度比较分析zhc指数、zgc指数及zac指数评价效力。结果表明:zhc指数、zgc指数及zac指数均能体现合著作者贡献大小,但是zgc指数对总作者数少于10位且排名靠前的作者贡献更加偏重,zac指数对总作者数相对较多且署名顺序相对靠后的作者贡献相较友好,而zhc指数对被引量不同的论文的作者位次变化较为敏感,且这3个指数均能在不同程度抑制“挂名”及“互挂”现象的滋生。  相似文献   

12.
p 指数运用于人才评价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指数用于高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评价是有效的,但对低发文、高引用的学者进行评价存在缺陷,且数值易于雷同,不易区分。p指数在学者研究绩效评价方面具有同h指数相一致的维度,它不仅考虑学者的被引次数(C),而且考虑学者的研究质量指标——平均被引率(C/N)。以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科领域49位专家为例,对比分析专家的发文量(N)、被引次数(C)、平均被引率、专家h指标、g指数、p指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p指数优于现有的h指数、g指数,更具有评价的合理性,应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科学计量学领域中的H指数及其衍生系列指数的理论研究,文章将其与W指数及其衍生系列指数之间的差异机理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两者比较的内容包括微观层面的指数评价机制的差异及两种评价体系的优劣,并在宏观层面统计学意义上,指出两种体系的关联和异同.最后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实证结果,寻找这种差异在科学计量学中的表现.不同于单指数评价的比较,作者通过对两种的评价指数体系的比较,为信息计量学指数的评价提供新的方向;并对基于H指数和W指数的新衍生指数的进一步研究作出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与H指数的衍生系列指数相对应的W指数的衍生系列指数,并推导得出了两者在数量模型和实证分析中的关系,这种关系对科技评价工作中评价指数的选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田甜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0):108-114
[目的/意义] 评价领域作者影响力的计量指标逐年增多。针对很多指数不是归一化的问题,介绍由L. Bertoli-Barsotti提出的GN指数,该指标结合G指数、总被引频次等因素全面评价作者影响力。但由于GN指数在界定核心文献时没有考虑作者合作,夸大了署名靠后作者的贡献,本文提出GN-C指数改进其计算方法以更好地评价作者影响力。[方法/过程] 在阐述GN核心思想基础上,从作者合作出发筛选核心文献,并比较其与G指数的异同。以图书情报领域作者为研究对象,从稳定性、相关性以及区分性讨论GN-C指数评价效果。[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GN-C指数对G指数相同作者的区分度达到93.55%,区分效果显著;对作者署名、总被引频次、论文总数等变量敏感且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G指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针对h指数在评价科研人员业绩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文献调查引入了个人贡献指数hc实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科研生涯、被引次数较低或被引次数为0的科研人才间科研绩效评价。实证分析表明,评价中个人贡献指数hc不仅避免了相同数值的出现,而且可以反映出研究生涯较短研究人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21世纪以来科学计量学指标最重要的突破,H型指数研究是近10年国际国内科学计量学和学术评价领域最主要的热点之一。由赵星等著的《H型指数和H型测度研究》一书,对H指数及以H指数的核心理念为特征的H型测度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是学界内外了解H指数、H型测度、评价指标乃至科学计量学的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17.
基于CSSCI的《中国图书馆学报》h指数及核心作者测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h指数是2005年由美国J.E.Hirsch教授提出的新的科学评价指标。h指数已在评价科学家个人学术绩效及学术期刊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采用h指数新方法对《中国图书馆学报》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刊h指数值高达30。这在已知的中国期刊h指数中是最高者。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个人h2指数提出后,立刻受到高度关注,并被推广应用到机构层面的科研评价活动中。在介绍机构h2指数两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Prathap提出的h2指数的合理性和评价角度,并以“HIV感染与治疗”研究领域为案例,对该领域的机构h2指数进行比较。理论分析和数据试验表明:h2指数重在从拥有机构高水平研究人员角度评价机构整体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h指数在科学家个人学术绩效评价、科研群体的学术绩效评价、学术期刊评价、专利评价等领域应用研究的情况,以期为h指数理论和学术评价研究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为准确揭示法学学科核心数字资源,快速、简明、高效地了解高校学科资源建设情况,本文基于H指数评价理论,设计了一种高校法学电子资源建设H指数评价方法。[方法/过程]H指数评价方法体系包含3个方面的指标设计:基本计算指数(频次指数和配备指数)、H指数、星级指数。运用该方法就部分高校的法学电子资源建设进行调研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利用H指数分析法进行法学资源建设评价,能够快速、全面地反映高校法学电子资源建设情况,并可以简明、有效地评价高校法学电子资源的建设质量,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学科资源建设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可以为高校法学学科资源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