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为题材,表现他们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是建安中、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交游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2.
建安与西晋文人妇女题材诗作各具风采,反映出两个时期文学的整体气象。建安文人的妇女题材之作内蕴浑厚,弘扬了建安文学的主旋律。西晋文人则在题材方面有所开拓,抒情角度有所转变,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西晋文学“力柔”、“采缛”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伤逝主题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悼亡文学是祭悼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起源与发展从一开始就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悼亡作品中创作主体的情感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模式 ,这些情感模式展示了传统的爱情观 ,特别是对失落的爱情的态度。而悼亡作品的价值取向又表现了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统一。悼亡作品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模式和价值取向共同构建起了悼亡文学有别于其它文学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悼亡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一种特殊题材,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对宋代悼亡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个别作品的分析比较,而对其进行系统完整研究者相对较少.本文在对宋代悼亡词全面系统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悼亡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探究了宋代悼亡词反映出的宋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建安文学被称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人的主体意识在作品中明显增强,标志着我国文学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产生了大批文人作家,“人的主体”与“文的自觉”是这个时期文学的主体特征。繁钦及其《定情诗》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巨大成就,为建安  相似文献   

7.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本文拟对建安时期的文学嬗变作一宏观考察,从建安文学创作主体,创作形式,创作风格,创作精神的角度分析建安文学的特点,试图再现建安文学发展的部分风貌。  相似文献   

8.
曹植作为建安诗人的杰出代表,引领着建安文学的时代风尚。他创作的佳人诗多寄托身世之感,体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和生命意识。探析其佳人题材诗歌创作的风格,并辨析这种风格的时代特征,对于理解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可以起到管窥蠡测之效能,也能从具体的作品中更深入、准确地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风貌及其个案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悼亡文学在其艰难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它自身一些独特的特征。首先,它有自己特定的主题——伤悼亡妻;其次,它的主要情感特征是伤逝;再次,它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具体表现为饱含真情忆亡妻,情词悲苦诉衷肠,物是人非抒悲情,亦幻亦真写梦境。  相似文献   

10.
<正> 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历代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建安时代的作家和作品,特别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续有论列,细微处所见虽或不同,但总的方面都是肯定了他们的文学成就,肯定了建安文学的不同凡响。解放后对建安文学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时期。基本的情况仍然是,对建安文学中的某一作家或作品所见虽有不同,共同点又都是肯定了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的贡献,肯定了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肯定了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整个历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由两汉质朴渐趋华美壮大,同地表现为对偶,繁辞,藻饰,用典,声调等五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建安文学生命忧虑的成因、内涵及消弥之法,指出其与《古诗十九首》及正始文学的差异,并肯定了这是建安文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建安七子中间,陈琳、阮瑀最值得作一比较,也有必要作一比较。陈琳和阮瑀都擅长散文,但陈文气势雄壮,文笔劲健,阮文情志绵密,文气平顺;阮瑀的诗歌成就胜过陈琳,陈诗悲壮刚劲,是建安风骨的典型,阮诗悲凉低沉,已有正始之音的某些特点;陈琳的征战赋更多地受汉大赋影响,辅张扬厉,词采华丽,气势雄壮,而阮瑀的咏物赋更多地体现出抒情小赋的新气象,篇幅短小,比喻形象,抒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建安时期 ,文人在表达爱情之时 ,在诗歌和赋两种体裁里 ,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一为隐讳 ,一为直露 ;一为揭示与爱情相关的因素 ,一为直接写爱情本身。本文认为其原因与诗和赋的创作传统有关 ,同时当时的时代特点也影响了文人们对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情与理不仅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内容,且是文人文学观念得以深化前进的重要标识.建安前期文人的文学创作与<诗经>中的讽颂之作、屈原的发愤之篇、东汉中期以后的抒情辞赋一样,只是文人宣泄情感的一种自然方式,还未走上自觉,作品中情与理的结合比较和谐一致.建安后期,文学创作成为文人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并且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一工具,情感特征日益突出,理性精神相对弱化,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非仪式性音乐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本来是单纯的器乐演奏、徒歌(清唱)、但歌(清唱加帮腔)和带有局部伴奏的演唱,音乐和诗一向未能全程相配;这种情形到建安时代发生一个大的变化,曹操将自己的诗作全程配以器乐演奏,成为所谓“乐章”,此事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汉王朝的衰微和崩溃,原先音乐机关保存的雅乐和俗乐都严重亡佚,在建安时代因诗-乐配合新方式而得到促进的音乐创新中,新的“清商三调”渐渐形成;到曹丕、曹睿的时代,新的“清商三调”全面确立,并在后来长期流传。建安诗歌创作的不少问题都可以由当时诗-乐关系的新变动得到某种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7.
以文学史实为依据,探讨美国地方文学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以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作家自我与客体、历史、现实和地域之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关系,并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各自的文学特色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建安时期,诗赋等文学作品在其文人立言价值观中的地位、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凸现。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文人的文学活动。其表现为:文人创作日益生活化、普遍化,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进行了有意的文学品评活动;文人在文学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其通常被时人、后人以文学家的身份来对待、看待;文人的文学活动的文学性较以前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19.
建安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等为题材,以表现他们的宴饮、游玩生活本身以及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是建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安游宴诗产生于建安时期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建安游宴诗在思想内容、题材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后世人、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