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建国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23-1126
东北黑土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长期以来的黑土退化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作为"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先期谋划、科学论证,汇聚院内外科研队伍,联合东北四省(区)共同发起"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通过设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筹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专业人才队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用好养好黑土地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巩固黑土地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粮仓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黑土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央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要求,提出了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国家粮食战略部署、农业政策制定及国家粮食安全稳固等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王志刚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27-1132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重要资源禀赋。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不二选择。科学技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实践依靠科技创新保护利用黑土地的发展路径;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支撑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体系化能力;集成优势科研力量和各方创新资源,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科技创新。未来,科学技术部还将自觉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努力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黑土地地表基质? 黑土地是大自然中最为肥沃的土地,具有性状好、肥力高、适合植物生长的特点.黑土地只有在夏季温和湿润、冬季严寒干燥且地面排水不畅的气候及地形双重作用下才能形成.严苛的气候以及地质条件导致黑土地资源稀缺,全球仅有四大块黑土地区域.黑土地的稀缺性及其优良的种植条件决定了黑土地在全世界的珍贵性质,因此如何保护并合理利用黑土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国东北地区横跨温带与寒温带,属于寒温带气候,降雨量较大,满足了黑土地的成土条件,因此我国黑土地资源大多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北黑土区呈弯月状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四盟,黑土区粮食年产量约占我国的五分之一,是我国粮食的主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5.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是中国科学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系列指示精神的核心抓手。该专项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针对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根据问题导向、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的思路,以"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为原则,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区域适宜性模式示范,致力于形成用好养好黑土地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黑土地保护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黑土地保护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亟待进一步提升。【方法】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综合归纳了黑土地的自然特性、生产特性和生态特性,系统、分层次地梳理了黑土地保护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应对策略。【结果】研究发现:(1)黑土地具有特殊的成土条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脆弱的生态特性;(2)黑土地保护工作形势复杂,在微观的要素结构、中观的人地关系和宏观的区域发展中均有体现,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过度、土壤退化多发、人口问题严重和经济发展滞后等4个主要问题。(3)黑土地保护策略也应当从微观技术体系、中观农业体系和宏观政策体系着手,采取自然、社会多学科相交叉,技术、经济、制度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确保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有效、有力、可持续。【结论】黑土地兼具自然与人文特性,应当综合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地关系系统的要求,统筹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及用养失衡导致土壤发生退化,东北黑土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此背景下,1978年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东北黑土区中部的黑龙江省海伦市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自建站以来,围绕黑土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一系列的长期定位试验,经过长期对农田生态要素的监测和研究,划分了黑土肥力变化演化的3个时期,提出了区域尺度上的土壤有机质阈值,阐述了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演变规律,证实了通过农田作物的合理配置能够利用生态平衡调控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通过系谱法选育高产优质"东生号"系列大豆新品种10个,并且进行了成果转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研发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创建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在黑龙江省的十几个产粮大县示范推广。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大面积推广示范,长期试验示范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粮食连年增收的同时,粮食产销平衡区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软肋。本文以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数据和半结构访谈信息,构建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多维分析模型,研究了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呈现粮食作物收缩、菜瓜果作物扩张的竞争态势,区域种植模式从"以粮为主"转变为"粮菜兼顾",实现了转型增效;2重庆市种植业变化特征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以农户经营自主权放开为起点、各类因素诱致的环境变化为条件、作物的不同特性为依据发展演化而致的;3划定粮食生产红线、转变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加快菜瓜果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专业化步伐,是重庆市缓解粮食作物与菜瓜果作物竞争态势,保障粮食自给率稳定和菜瓜果产量、品质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基于重庆的经验,研究认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业政策方向有必要从"一个专注"(专注于粮食生产)向"两个结合"过渡,将合理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推广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相结合、稳定粮食生产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作为着力点,推动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封二-封二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系列指示精神,中国科学院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主动"揭榜挂帅",组织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承担起用好养好黑土地的"国家事""国家责"。会战内容"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包括启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布局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人才队伍三大任务,针对不同黑土地类型与区域特点形成现代可持续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与肥力提升的成效与建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土壤环境质量良好,适合优质农产品生产。黑土地开垦时间约200年,但是土壤肥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垦后大约经历了30年有机质含量快速下降期,使土壤中氮、磷和钾的比例更适合作物生长且肥力不断的提高;此后,土壤有机质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土壤肥力也随之下降,这部分土壤有机质流失导致了黑土地退化。政府先后采取了多项黑土保护措施,获得了初步成效。建议进一步深化黑土地的科学技术研究;强化黑土保护政策的可持续性;建立可靠的野外监测网络,积累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实行黑土地保护的科技-管理-生产三位一体方式,实现全民保护黑土地。  相似文献   

11.
信桂新  魏朝富  杨朝现  邓华 《资源科学》2015,37(9):1834-1847
在粮食连年增收的同时,粮食产销平衡区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软肋。本文以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数据和半结构访谈信息,构建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多维分析模型,研究了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呈现粮食作物收缩、菜瓜果作物扩张的竞争态势,区域种植模式从“以粮为主”转变为“粮菜兼顾”,实现了转型增效;②重庆市种植业变化特征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以农户经营自主权放开为起点、各类因素诱致的环境变化为条件、作物的不同特性为依据发展演化而致的;③划定粮食生产红线、转变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加快菜瓜果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专业化步伐,是重庆市缓解粮食作物与菜瓜果作物竞争态势,保障粮食自给率稳定和菜瓜果产量、品质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基于重庆的经验,研究认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业政策方向有必要从“一个专注”(专注于粮食生产)向“两个结合”过渡,将合理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推广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相结合、稳定粮食生产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作为着力点,推动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北黑土地在长期高强度利用下土壤"变薄、变硬、变瘦、变酸",且面临水资源短缺及生态失衡等问题,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不仅是耕地系统自身问题,更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协同发展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开展黑土地耕地数量保障和提升黑土地质量行动基础上,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黑土地生态屏障生态条件,阻控和修复黑土地退化,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13.
经过各地多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被纳入相关国家规划或纲要中,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将黑土地保护利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因地制宜、分区域制定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措施,建立了"梨树模式"和"龙江模式";黑土地6个土壤类型耕地地力得到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达到预定目标,社会和民众参与意识明显提升。此外,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条例规范,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有章可循,下一步逐步完善国家层面相关法规制度,让黑土地保护利用有法可依。然而,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仍然面临着现有耕作方式能否保持住黑土层厚度、浅薄层黑土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恢复至中厚层黑土、如何通过低成本投入实现白浆土障碍消减与培肥、黑土区可容忍的风蚀和水蚀量是多少等一系列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指导作用,在北纬45°以北的黑土带上建立大于4×104km2黑土地保护区,实现中厚层黑土的永续利用;集中力量破解浅薄层黑土耕地地力提升与粮食产能高效的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瓶颈;建立以长坡为研究对象的水土流失长期观测场,重点攻关坡耕地区域内系统降能排水技术和沟蚀控制技术;设立土壤风蚀监测站点,形成监测网络,进行实时观测,为制定防风蚀技术对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创造了治碱、治沙、治涝的成功经验,为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重要贡献。这场多学科、跨领域的大规模科技攻关战役中树立的"黄淮海精神"是中国科学院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黄淮海平原粮食大幅增产的重要力量源泉。新时代面对国家粮食战略更高要求,面对国家提出的"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重大任务,我们要进一步传承与发扬"黄淮海精神",从实际中寻找问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解决问题,在黑土地上打一场新时代的农业科技战役,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高质量完成国家任务,构建支撑黑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农业模拟器:用智能技术打通黑土地保护的数据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息技术正在对各行各业进行深度渗透。通过海量数据的获取,并在信息空间开展建模和分析,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信息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针对复杂的系统性保护工程,更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力量开展黑土地使用和保护过程中的问题建模和算法求解,通过模拟和仿真的方法找出最佳的保护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全球范围主要黑土地区域保护措施,从智能技术的角度提出构建基于第五范式的农业模拟器设计思想,并给出全要素农业模拟器的组织架构,以及通过智能OODA(观察—判断—决策—执行)环实现数据流的快速运转与迭代,不断优化黑土地保护的技术手段。最后,给出在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建设农业模拟器的思路和架构,提出农业模拟器在黑土地保护过程中开展应用和推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用好养好黑土地是东北黑土区乡村振兴的前提与保障,而乡村振兴发展则是实现区域黑土地长效保护的根本途径。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以黑土地保护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提升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才能破解东北黑土区黑土地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全面推进东北黑土区的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联关系,阐述了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主要路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北黑土地经过60年高强度利用和不合理耕作导致其有机质减少、碳氮严重失衡、微生物群落失稳等一系列退化过程,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土有机质含量降低是黑土退化的核心问题。生物是一切有机质的源泉,生物驱动的有机质动态平衡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及土壤质量的基础。然而,东北水热资源限制致使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转化困难,制约了黑土质量提升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设立了“黑土地产能和质量提升的现代生物学技术”攻关任务;该攻关任务围绕绿肥等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动态平衡机理、秸秆低温腐解的生物学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研发黑土质量提升相关的变革性、颠覆性生物技术,突破黑土有机质转化技术瓶颈,促使黑土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趋于良性平衡,为黑土地质量和产能提升提供重要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 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 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 377kg/hm2,气候-土壤生产潜力6 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 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是新时代国家赋予东北地区新的使命和要求。围绕黑土退化和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匮乏等制约东北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聚焦东北黑土区农业生态主责主业,紧扣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东北主要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黑土区生态安全屏障等主要研究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原始创新,部署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黑土区主要农作物种源创新与精准分子育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等重大任务,建立农业科学、湿地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区域发展等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耕地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粮食海啸"引发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值得我们对粮食安全进行一定的反思.迄今为止,立足于自给的中国粮食供给基本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但存在着保障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未来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人口持续增长和耕地不断减少带来的双重压力,而且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农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需要确立以"粮食生产能力"指标为核心的农地保护政策,选择"紧凑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并积极拓展和利用海外农地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