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仁济善堂对外地的灾荒进行赈济的历史由来已久,清朝时期的义赈,更多带有民间自发色彩。民国时期,民间的赈济活动与国家意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政府机构相比,民间慈善团体在赈款数量、工作效率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灾害救助作用。民间的慈善救济组织,从事种种慈善救助和赈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痛苦,缓和了社会矛盾。近代城市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性,社会救助中的民间力量在不断增强,城市社会救济、慈善活动较为重视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3.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成绩突出,在湖南慈善发展史上地位重要,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灾荒救济缺乏长远规划,时常疲于应付;没有形成稳定的慈善救济专业人才队伍;现代慈善意识和理念缺乏,传统因果报应思想浓厚;灾赈机制运转效率低下,慈善救济效能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吉林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九一八事变前,国内军阀混战,经济凋敝,使灾后的社会应对环境较差。由于政府忙于国内的政争,直接的物质赈济减少,主要通过对当时国家政策的调控来缓解灾情,对灾荒的应对能力相对减弱;而此时民间救助力量逐渐增强,各种慈善团体和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的巫术救灾也被这一时期政府官民奉为应对灾荒的主要方式,实质是统治阶级用来缓和阶级矛盾、安定民心的一种手段,也是灾民无助之时的一种心理调适,不仅贻误了救灾时机,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救济妇孺会为代表,清末民初具有先进理念的慈善组织都极力通过现代营销理念的宣传和业务往来,构建与广大民众、其他社团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网络。这三个层次的关系网络对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意义又不尽相同,其中对慈善组织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慈善组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南京民间的慈善组织众多,不仅有传统时期延续下来的团体,还有许多新创办的近代慈善机构。这些慈善团体在政府的管理下,从事着一系列慈善活动,较好地补充了政府救济的不足,对稳定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民间慈善活动的发展也推进了南京城市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散兵游勇以及土匪强盗在京津及其附近地区烧杀抢掠,导致难民大增,而清政府无力对灾民进行大力救济。以上海绅商为主组成的救济善会、济急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动东南各省民间力量,大力组织义赈,有力弥补了官方在非常时期社会救济的暂时缺失,表明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非常时期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类型与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吏民救济、宗族救济、宗教救济等,其主要特征是:宗族、地方官吏与社会互助组织是民间救济的主体;宗教组织的社会救济带有浓重的神秘性与宗教性;民间救济以物质救济为主,精神救济为次.民间社会救济在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当突出,是社会救济的主体,显示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国家救济仅在灾荒特殊时期才显示出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与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9.
1931年百年不遇的江淮流域大水灾发生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合理定位自己的救灾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赈济活动。在整个救灾过程中,举措灵活多样,绩效表现明显,为后世的灾荒救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937年贵州省发生了严重的全省性的大旱灾,受灾民众之多、区域之广,为历史所罕见。当时国内有影响力的报纸———《申报》对此作出大量的报道,并呼吁国人赈济黔灾。中央、贵州地方政府以及民间救灾机构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救济,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灾荒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英美慈善事业的发展模式根植于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同时受到本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英国慈善事业发展模式体现了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的合作关系,而美国则具有很强的民间自发性和独特之处.英美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在于,需要健全慈善激励、慈善监管和慈善文化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1921-1922年苏俄发生严重的灾荒。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济饥民。国内社会知名人士和东正教会也发起成立赈灾机构。饥荒引起国际的重视,美国救济署、国际工人组织也采取措施,募集资金,救济俄国饥民。但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对“敌对势力”不放心,各界救灾工作受到限制甚至取缔。与此同时,苏维埃政权利用救灾的名义,没收教会珍宝来充实国库,镇压东正教会,此举破坏了宗教文化.加剧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各类民间慈善组织在上海社会救济方面长期发挥着实质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育了这些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性传统随着20世纪初国家力量的式微而日益增强。但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以后,其在社会事务中所表现出来的干预与扩张势头,使得各慈善组织的自主性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民间慈善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时而合作,时而冲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社会"在与国家互动中究竟是维持对国家权力的制衡,还是寻求在功能上与国家的耦合,相当重要的一个变量是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这说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模式,并非是一个恒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5.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是民国前期源起于山东济南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在民国历史上影响广远。世界红卍字会更因出色的慈善救济活动而声名大噪。山东各地道院暨红卍字会的成立及其开展的慈善救济活动,不仅减轻了山东民众的疾苦.缓解灾害、战争对社会的重创与破坏,而且还惠及其它省区的灾民。对该组织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以资镜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90年代的顺直地区,灾害频繁。由于这一地区处于政府统治的中心,因此,对它的救治显得尤为重要。从当时的情况看,灾害发生后,政府的救治手段主要有:蠲缓、赈济、调粟、以工代赈、赈捐等。从救济的实际效果分析,大多数灾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来年的农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19世纪末顺直地区,尽管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救济的方式以及效果来看,政府灾荒的救治仍然局限在传统的窠臼中,并没有根本的方式的改变与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虽然民间慈善组织在近年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组织松散,管理不规范,经济来源不可靠,没有专门的场所,没有固定人员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信誉,也严重制约了民间慈善组织救助能力的发挥,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必须尽快规范民间慈善组织,民间慈善组织自身也必须加强管理,以提高社会公信力,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慈善事业以博施济众为极功,在社会变迁中获得新发展,慈善组织的救济内容更趋宽泛,总括而言,即有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两大类.慈善救济包括以济贫助困、赈灾救荒等善举,慈善教育则是开办习艺所、贫儿院、慈幼院等机构,注重教养兼施.与传统善举相比,慈善家群体的形成、多样化的慈善组织、多层化的慈善道德、广阔的救济区域、先进的救济运作手段和广泛的经费来源等成为近代慈善事业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作为新兴政权,从未放弃对重建正常社会秩序主导权的争取。在主要占领城市,太平天国政府相继建立起各类独具特色的救济组织,打破过去"官督民办"的模式,独揽城市"慈善"事业。太平天国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原因,不能以"战乱"一言以蔽之,还要注意到民间慈善组织与太平天国社会组织制度的冲突、"战乱"造成的"社会失控"等因素。社会组织制度的弊病、"社会失控"是造成太平天国覆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后,江西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和发展与共和国的历史是同步的。各级民间慈善会的建立,为慈善事业打下了组织基础;赣州、九江、上饶等地的慈善工作富有特色。但是江西民间慈善总体上比周边省市落后,需要从经济、法律和政府管理及公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