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东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其政治、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东汉王朝也从繁盛走向了衰落。汉末党锢之祸和黄巾大起义的冲击,终于使东汉走向了灭亡。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梳理东汉著名政治家和文人李固与东汉党人的关系中,探寻李固对党人的影响,借以揭示东汉“党锢之祸”的发生原由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展示汉末乱世给士人带来的深刻影响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与气节。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韩东育一“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西汉王朝,统治层有一个很强的“正己以正人”的理念,即:“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①然而,这种导向本身也同时向天下昭明,天下无道之弊...  相似文献   

4.
士人阶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专权,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在党锢之祸中,士人受到严重打击.结合史料对党锢之祸中的士人作进一步分析,认为体现士人的心态及政治态度主要有:英勇的斗争精神;积极的参政意识;忧患意识;高尚豁达的情操;自保的心态;无奈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东汉末党锢之祸中宦寺地位的界定毫不例外地持否定态度。但党锢不失为下层 民众中产生的宦寺集团在下层民众起义前寻求向上社会流动的一种尝试,它与汉末的黄巾起义一样,是 下层民众改变生活境遇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宦寺是革儒学上层的命,黄巾是革黄帝的命,都是在汉帝 国制度之外争取权力的斗争。不轻贱黄巾起义中的民众,就不应该轻贱党祸中的宦官。  相似文献   

6.
学生运动向来被当做推动社会进步,解放群众思想的活动.从中国古汉代的“党锢之祸”、宋代“太学学生运动”到近代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纵观千年,学生运动促进了改朝换代和社会的进步.甚至影响了历史的变迁。但是学生的思想过于激进以至于多数以悲剧告终。本文选取了古代汉朝的“党锢之祸”和近代“五四运动”这两种分别代表古代和近...  相似文献   

7.
东汉的黄门北寺狱是设在宫禁之内的诏狱,囚禁对象主要是反对宦官专权的朝野士大夫。狱内审讯、监管由宦官负责,经常非刑虐杀犯人。该狱囚犯经历的司法审判程序和其他诏狱有别,多是宦官矫诏或唆使皇帝直接下诏拘捕,以避开外朝官员的审查覆议。外戚、士大夫针对宦官把持的这所监狱采取了争夺与反制措施。“党锢之祸”后,随着汉末政治形势演变,黄门北寺狱的地位与作用逐渐下降,直至毁灭。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的具体分析,论述了党锢之祸的背景、党人失败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对整个党祸的事件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深比对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这一范围内,其镇压规模和残酷程度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一事件发表一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产生党锢之祸的原因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都应该从它所在  相似文献   

10.
汉末士人以清议批评时政,遭到两次"党锢之祸"的打击,开始了对现实人生的反思.他们理性地认识到了儒家价值观念与人生实践结果的悖离,人生目的由以前对社会、国家、群体的重视转向对自我生命、享乐、欲望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所标志的人的觉醒与以前的士人社会理性相比较,是以人的自然意识为本位的,是人的自然理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2.
唐代河南籍作家群星灿烂,涌现了像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这样一批领军人物,他们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创造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光彩。大唐之音,和而不同,河南文学与其他地域文学相比既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也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唐代河南作家群体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主流意识强、地域色彩弱、敢于革新、样式多元化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内蕴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追求审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与陈子龙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文学交往频繁,先后在杭州、松江、苏州等地会过面。方以智与陈子龙的交游一方面扩大了他们各自文学交友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文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虽然后来在诗学思想上出现了分歧,但这并未影响或削弱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14.
食客在春秋战国的政治、外交上有过重要影响,到秦汉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食客开始由政治向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转型,食客文学集团孕育产生。食客在主人的召集或扶持下,创作了《吕氏春秋》《淮南子》《谏逐客书》《子虚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形成了食客文学独有的特点,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食客文学家,食客文学家的产生印证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规律,文人政治前途的无望能够成就优秀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汉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汉大赋以其宏大的构架、靡丽的文辞、豪迈的笔调著称.然而,自西汉中后期起,甚至包括赋作家本身在内,对汉大赋一直是贬之者多,赞誉者少.人们普遍认为汉大赋的“少真而溢美”是其作为“一代之文学”,既受讥遭贬于当时,又零落衰绝于后世的主要原因.但如果从中国传统美学崇尚简约之美和不加雕饰的“白贲”美的视角探究汉大赋衰微之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韩、柳并称。韩、柳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文体改革为表、以复兴儒学为里的运动,对唐传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柳宗元所支持的能体现韩愈个人兴趣而不属于古文理论之内的“以文为戏”之说虽对传奇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韩愈的那些为戏文还不是传奇作品;柳宗元创作了一些叙事散文,也写了一些传奇文,对唐代逞才掉文的娱乐性的虚构叙事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然影响并不如现在有些论者所肯定的那样大。  相似文献   

17.
东汉文风典雅,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根据儒家经义立意;二是行文博采经典文辞,语言排偶化;三是意态雍容,表达含蓄。西汉文学本有典雅趋势,东汉文学则将“典雅”发展到了极致。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向来有崇雅传统,更重要的是东汉朝廷大力提倡儒学,文学对经学的认同感愈益增强,文士创作不像后世文学重在抒发个人情志,而是多出于经世致用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汉代四百余年全社会好文成风气为论题,从六个方面论析了汉代社会的好文风尚:第一次形成了有规模和体系的文学教育与研究、统治者以亲近文士为风尚、盛行文学创作的雅好、锐意经籍成为传统、作家自觉加强综合素质修养、作家拥有了历史地位等,旨在阐明汉代萌生文学自觉时代的良好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晚唐最后一位古文家孙樵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独特地位,首先表现在对韩愈古文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孙樵的古文理论主要包括:一、缘实求善的明道观;二、取者深,其身必穷;三、辞高、意深、尚奇;四、“立实录”、“存警训”的史学主张。孙樵的古文理论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对他的古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代文学不仅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与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而且形成了文学专业文人与创作队伍,明确了创作的动机,重视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创作的价值,在各类文学体裁上有了重大的发展,标志着汉代文学已达到“自觉”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