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2.
马儒 《湖北档案》2011,(7):32-33
鲁迅曾在致友人《怎么写》信中写道:“毕磊君大约确是共产党,于四月十八日从中山大学被捕。据我的推测,他一定早已不在这世上了,这看去很是瘦小精干的湖南的青年。”  相似文献   

3.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例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  相似文献   

5.
闲读偶记     
近年来,陈天然以他的一笔好字,蜚声海内外;都知道他是书法家,大小城市都能见到他的墨迹。知道他是画家的人,并不多。这情况,大概缘于美术作品不易流传,见到者不多所致。我早知道他是画家,想欣赏他的画,却很难找到。十年前,陈先生赠我墨宝两件,一写“翰墨香”,一为集《离骚》句“望崦嵫而勿迫,恐(?)(?)之先鸣”。装裱后,悬于壁间,日夕品赏,越看越觉着有味道。他的书法,苍劲遒健,质朴雄奇,铁划银钩,力透纸背,龙蛇飞舞,气势夺人,有骨气,无媚态;尺厚的东西。我对这位风格独特的书法家产生强烈兴趣,很想了解艺术家其人其艺。  相似文献   

6.
亦杰 《今传媒》2005,(5):62-62
我是一个修炼得不太被某人某事感动但尚未麻木的老者,读了《今传媒》杂志今年第二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事迹的报道后,沉思良久,还是被感动了。也许是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缘故,刘畅事迹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底层情怀”。刘畅认为“在中国做记者要有底层情怀”。我在想,他  相似文献   

7.
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曾经说,一个学者应该有“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不能心有不安”的精神。刘诗平君与孟宪实先生合著的《敦煌百年——一个民族的心灵历程》,正是这样体现了学者人格和学术尊严的一部好书。我与诗平君相识于武汉大学。当时我们同为历史系八八级的同学,他攻中国史,我修考古学,而敦煌是我们共同的兴趣所在。武汉大学有着良好的敦煌学传统,那时我们一起听唐长孺先生的演讲,听朱雷先生的古文献课程。当时对敦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和魏厚敏同志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在一个屋里睡过觉,在一张桌上写过稿,可这次要写他倒真有些为难:一来在最关键的几天,我没和他在一起;二来他又总是一口一个“还是多写写平暴一线的同志”。好在许多同志积极地给我提供素材,他又发了35篇稿子,两下一结合,拉出这一小文。魏厚敏在部队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这其间,他采写过的对象一串串,他  相似文献   

9.
在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一位相熟的作者因所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而引起争议,他在困扰中跺脚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人物了”。好心的同事也劝他:“今后要写就写集体,不要写个人。”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领导、先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屡屡谦虚:“不要写我,还是写集体吧。”爽直者吐出知心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写了我个人反而对我不利,你要是真心爱护我,就去写别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告诉我一个问题——人物新闻有着特有的社会影响。在我重读了优秀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碌》之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  相似文献   

10.
他带着累累硕果,带着新的渴求,走进了我军培养军事记者的摇篮——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雅号:“才子”、“摄影家”、“社会活动家”……读他的新闻作品,欣赏他的摄影佳作,我从惊讶到感动,且不说他发表的一千多篇新闻、文学作品,就他写的轰动海内外的《孙中山先生遗体安葬前后之谜》就叫人刮目相看了。于是,我想写他。当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不要为我唱赞  相似文献   

11.
改稿中的两个“凡是” Z君自H市来,言及编辑改稿事。慨叹如今编辑改稿似乎成了习惯,不改成一个“大花脸”,好象就不舒服似的。因此他主张大声疾呼:“请尊重作者的劳动吧!不要乱改他人的稿子!”我赞同Z君的意见,主要赞同在那个“乱”字上。倘若删掉了那个“乱”字,恕我不敢苟同了。这些年来,在编辑队伍里,对于编辑要不要改稿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12.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13.
赵航先生告诉我他正在写《选题论》,希望我能担任这部专著的责任编辑并为这部专著“写几句话”。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两个“任务”。  相似文献   

14.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齐国的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杼把这位秉笔直书的史官杀了。继任的两位太史也这样写,都被杀了。第四位太史还是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作罢。后来,《左传》上不仅写着“崔杼弑其君”,且记着崔杼杀史官的事。  相似文献   

16.
两手博     
我的顶头上司连一句“丫头你写不写博?”都不问,直接默认我一定会写。在我交代完工作后,他不动声色地说了句:“把你博客的地址给我,我来给你加个链接。”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书画就像他的文学作品一样,很有特色,他被媒体传为中国当代文坛稀有的兼融书画的“奇才”。最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贾平凹书画》一书,共收入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一百五十_幅,全面概括地体现了贾平凹七画的艺术特色。平凹的书法,粗看就像他的为入,带着几分敦厚和质朴,没有矫揉造作,少有龙飞凤舞。但透过其不俗的用笔,巧妙的结本,稳健的意态,便能看出他对书道的深悟。那台下法度的多种书作,那字里行间时或流露的汉隶、唐措和魏碑的书风意韵,活灵活现地传达着平凹的独特灵感,流动着一个书家的沉稳静气,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18.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芬。珍珠长自深海,不为寂寞而不亮”,这幅墨迹出自一位业余书法爱好者之手。我为他从档案里查到失落的11年工龄,他为表谢意,亲笔书写、赠送给我。它伴随着我在兰台经历了十年的花开花落,已微微泛黄,也不是什么名家墨宝,但我从这幅普通的书法作品上,感受到利用者在我们为他找到所需材料、解决问题后,真正发自心底的感激之情,感受到从事  相似文献   

19.
平凹兄有一篇文章,说自己的贾姓,上半部的西是取的陶的意象,因而也就有了一番陶的言论。平凹爱陶,爱到痴迷。在他的书房里,一间屋子四周从下到上摆放的几乎全是古陶制品。因为不懂,说不出真伪,倒是在一同出门时,担心地说出一句关于门窗安全的话来,让平凹草草一句浓浓的秦腔给逗笑了。  相似文献   

20.
他来了,带着累累硕果,带着新的渴求,走进了培养军事记者的摇篮——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雅号:“摄影家”、“社会活动家”……我想写他,但他说:“不要为我唱赞歌,我只是这支乐曲中的一个音符。”他(?)这块“土地”,成为有收获的耕耘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