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明代辽东海防缘起于倭寇之患。明朝廷在辽东地区实行的是以陆防海的海防策略,在沿海广建城堡、墩台、驿站,构成严密的防御监控系统,为望海埚抗倭大捷夯实了基础,证明了明朝廷以陆防海基本策略是切实可行的。望海埚抗倭大捷后,辽东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大部分物资基本可以自给,山东至辽东的海运渐停,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也渐废弛。嘉靖中期,倭寇再起,明朝廷再次重视辽东地区的海防,加紧新建城堡墩台,修复先前已废弃的城堡墩台,并设置路台。明代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对于保卫边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六月(公元1419年)望海埚刘江抗倭大捷,是明军事上的一次重大胜利。望海埚大捷诸史均有记载,但对战场的具体位置、倭寇掠劫路线以及战争的全过程仍欠详尽记述,尤其对倭寇登陆地点,众说不一。故深入探讨考证望海埚战事,对研究明代军事、民情,以及加强现代国防建设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代,朝廷于辽东实行卫所制度,以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统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海州卫为例,通过梳理史料,详细阐述海州卫在管辖区域、城堡设置、管理体制以及清初后金如何控制这一地区,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4.
嘉靖靖倭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张经是明代嘉靖大倭寇时期抗倭的统帅,总督南直隶、浙江、福建军务。他老成持重,待机决战,终不辱使命,取得王江泾大捷,重创倭寇,却蒙冤被杀。表面看张经之死是赵文华诬陷所致,深入探析可以看出朝廷与前线将帅关于剿倭的意见分歧才是导致张经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辽东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民族关系复杂多变.明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辽东地区的管理,实行了一系列边防政略.明前期辽东边政总体上比较积极有效,辽东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以明与建州女真的关系为中心,通过对明前期在辽东实行的边防政略的全方位研究,揭示边政措施及其对辽东社会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辽东是边疆地区,军事活动相当频繁。特殊的环境培育了特殊的文化,真武庙的修建是较为突出的表现。有明一代,辽东城堡,不论是镇城卫城,还是所城堡城都普遍建有真武庙,真武信仰已经成为辽东民俗活动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朱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浙江巡抚,是明代抗倭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史学界对其却毁誉兼有,褒贬不一.论述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包括温州)海患与海禁政策,评判朱纨的功过得失,订正《明史》,并讨论“倭惠”的性质,对研究抗倭战争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马政为一朝之重,因此明政府在全国采用官养、民养相结合的牧养方式。在辽东边地,则建立了行太仆寺、苑马寺等官方机构来管理这一地区的马政、孳牧马匹。但随着明代中后期马政败坏,明朝在辽东的养马方式、行太仆寺、苑马寺的职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明代辽东的流人文化是明代辽东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明初,由内地将流人大批地谪戍辽东。流人进入辽东后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为辽东地区的民族融合、边疆地区的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嘉靖时期,倭患猖獗;"庚戌之变"后,明廷接受主持东南抗倭事宜张经之建议,调用广西狼兵及湖广土司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在这此背景下,狼土兵雄赳赳地参与了保家卫国的抗倭战争。御倭过程中,他们多次立下战功,使疲于奔命的明军得到喘息,为驱除倭患献出其特有的历史价值。本文以著名的王江泾大捷为例,通过起用张经、调拨狼土兵、王江泾大捷以及评述狼土兵之影响四个部分,来尝试叙述狼土兵在东南抗倭战场上建立起的丰功战绩。  相似文献   

11.
明代辽东民风、民情的内容除见于《辽东志》、《全辽志》等地方志书外,其它著述着墨不多。有明一代,频繁往返辽东驿路上的朝鲜使臣留下许多珍贵记录,有关辽东民俗的记载颇为详细。本文通过梳理《燕行录》中服饰冠带、乡闾民俗、丧葬礼俗、节日祭祀等相关史料,介绍朝鲜使臣视角下辽东民俗的某些内容,从而有利于明代辽东民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登州位于山东北部,地理位置极其险峻,为历朝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其位置与辽东半岛形成掎角之势,成为巩固京师的重要地域.登州在明朝的的海防建设与此时倭寇的进犯有着直接的关系,倭寇在山东的抢掠行为日趋猖獗,大肆的烧杀抢掠使得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登州的海防建设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蒙古征服朝鲜半岛后,高丽王朝被纳入元之藩属体系. 高丽通过政治联姻、贡献方物、提供军事援助等方式,缓解元朝对高丽的政治压力. 元朝对高丽进行封赐,双方宗藩关系逐渐成为定式. 元末,双方宗藩关系破裂,高丽王权得到强化,并趁机控制鸭绿江东岸的缓冲地带及占领双城、婆娑府一带女真族活动地区. 明初,高丽与辽东各方势力存在着复杂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 本文以高丽随元南征( 1354年)至恭愍王被弑(1374年)为时间段限,梳理这20年间在辽东地区高丽与元廷、明政府及辽东故元势力之间的交往事件,分析中朝关系变化对辽东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建州女真势力渐强,严重威胁到辽东都司东南部地区的稳定。本文根据明代文献资料,梳理定辽右卫迁治凤凰城的原因及其作用,探讨定辽右卫迁治以后辽东边疆结构的变化,从而为明代辽东边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人论兵是明代出现的重要现象。陈子龙作为晚明的著名文人,在诗词之外,还留下了以论兵为核心内容的《陈忠裕公兵垣奏议》。此书集中讨论南明时期的军队建设、防御体系、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很强的可操作性。陈子龙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明代兵儒合流的历史趋势,一方面体现了文人“救民靖国”的战争观和把兵学儒学化的论兵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南明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具有文学、军事、历史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代城乡,牌坊随处可见,辽东虽属边疆地区,但也是牌坊林立,形成一种特殊文化景观,只是因为年岁久远,昔日的存在早已湮没无闻,这个奇特的现象才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本文仅利用有限的资料,对明代辽东境内的牌坊进行考释,以期有助于明代辽东边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