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读着报纸长大的,60—70年代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90年代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的人则要在互联网上边读报纸、边听广播、边看电视度过他们的一生了。  相似文献   

2.
县级广播电视基本上都是有线的,实行一体化运行,无论从经济、人员配置、事业发展等角度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广播尽管有其优点,但与电视相比,广播传播手段单一,仅诉之于人的听觉;与报纸相比,又有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缺点。因此在电视屏幕越来越丰富多彩,报纸种类越来越多的今天,广播如办得不好,则感染力和影响面便相形见绌。特别是县级广播,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影响力更难与县级电视  相似文献   

3.
有人喜欢看报纸,有人仍爱听广播,有人迷上了互联网,但还是有更多的人愿意看电视。许多电视工作者为此感到欣慰,但更多的还是不安。不安的原因在于一些报纸改进了发行方式,版面活跃并紧紧抓住受众心理,许多受众感兴趣的东西被电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却被报纸渲染得淋漓尽至。报纸本身也是一个静态读物,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有很多人更喜欢通过报纸来了解世界,而且相对于电视,报纸的经营方式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不安的原因还在于广播也开始努力拉回失去的受众群,节目做得轻松活泼并且平易亲切,如果只使用耳朵的话,…  相似文献   

4.
广告是通过一定载体面向大众传播的、具有特定目的的宣传形式,广告自产生以来,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商业广告,最主要的载体则包括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传单以及户外广告牌等。广告发展到今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几乎可以用"我们被广告包围着"这句话来形容:看电视有电视广告,听广播有广播广告,读报纸杂志则有报刊广告,  相似文献   

5.
人们把报纸叫“新闻纸”,认为报纸是向人们传播新闻的最快的工具。其实,这完全是旧观念。自从无线电广播诞生以来,报纸这个“新闻纸”就变为“旧闻纸”了。当代,各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主要不是靠看报纸,而是靠看电视、听广播了,在我们国家里,电视还不普及,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人靠听广播,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是通过广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相似文献   

6.
广播新闻要通俗易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寄来的稿件的复印件,其开头三个字是“本报讯”,显然作者的初衷是为报纸写新闻。报纸上的新闻是依靠人们的视觉来接收的,而广播新闻则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又如,看报纸时可以边看边查字典,而听广播就不能这样,听广播不像看报纸,必须识字.而广播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受众面比较广。这就向广播新闻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博览     
新闻与群众关系如何请看江苏读者调查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江苏省新闻学会等单位对全省十三岁以上的有视听能力的城乡居民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的抽样调查。其结果有几点值得注意:广播的普及性高于报纸、电视。有百分之九十四点五八的人听广播,百分之六十四点五四  相似文献   

8.
参加人大会采访,有一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会议开始前两天,我对一个省的代表团80%的代表进行了一次广播收听调查,发现竟没有一个人带收音机!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不安和深思。不能否认,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是一个弱势媒体。但它也有两个最大的优势:其一,它是一种受众感到最轻松的媒体,以“听”和“看”两种信息接受方式而言,“听”无疑是更轻松的方式;其二,它可以在移动中便利地接收,这一点电视和报纸也都难以做到。从此意义  相似文献   

9.
漫友见面谈起创作时,往往感到没什么可画的,想不出新点子。我觉得这主要是生活不够丰厚,缺乏创作素材。画漫画需要有生活。漫画作者可凭借自己现有的条件,多创造一些搜集素材的机会。我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下面四条搜集素材的渠道。一、读报、看电视、听广播报纸、电视、广播都可以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读者来信可以反映出各种问题;而评论文章则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漫画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外国有些漫画家就是通过报纸取得素材,然后构思成漫画的。画专题漫画的,如画政治时事漫画可多订政冶时事方面的报纸,画经济漫画可多看经济报刊,画文教漫画的则多看文教报纸,  相似文献   

10.
广播的特点和优势,是一代又一代广播人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老话题。经过十几年的广播改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对它有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必要。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不同于报纸和电视之处在于它以电波为载体,仅仅依靠声音进行传播,既不象报纸那样主要依靠文字,还辅以图片;又不象电视既有声音又有图象,而且主要是依靠图象。广播只依靠声音诉诸听觉,供受众收听。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过时的看法,现代广播正在向多媒体方向发展,新型的数码广播可以有文字和图形,受众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可以查阅。这话没错,广播这一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本学 《新闻窗》2010,(6):121-122
报纸是单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电视则是通过"听"和"视觉"的感观综合让人们得到享受。相对于这两种传播形式而言,广播似乎略处劣势。这就要求广播语言要有文采,  相似文献   

12.
李原 《新闻爱好者》2003,(11):51-51
传统媒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另一种是立体媒体,如广播、电视。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则被称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人们惊呼: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一、报纸等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冲击在传统媒体中,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在传播功效上有很大区别。平面媒体时效性弱,但读者可以不受时间限制浏览,其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的方式传播信息,传播的信息可以保存下来;立体媒体则相反,其传播的信息即时性较强,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一些体育比赛…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通过对济宁市谭岗村居民媒介接触状况的调查来管窥蠡测中国农村居民媒介接触状况.据调查,近年来谭岗村居民对大众传媒的接触明显增多,更多的人选择看手机、上网、听广播、看电视来打发闲暇时光;广播、电视在农村仍有一定的市场,报纸在农村市场很狭窄,智能手机在农村普及率已经很高了;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中,谭岗村居...  相似文献   

14.
孙鉴清 《视听界》2007,(6):86-86
不少农民反映,现在电视上市场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不少,但他们整天闯码头、跑街头、转田头,很少有空闲坐下来看电视,而广播不受地域、时间、文化的限制,可以边干活边听,边吃饭边听,边走路边听。对此,农村广播可从加强听众的参与性人手,让广播在农村更有人缘。  相似文献   

15.
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其中广播占到53%,电视仅占13%;而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改变为电视占51%,报纸占39%,广播占9%。①可以看出,面对电视的冲击,我国广播业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广播的伴随性特质是广播所独有的,通俗地说是指人们在收听广播时可以边听广播边做其他事情。其他媒体则不具备这种功能。如在高速行驶的汽车、火车、飞机上,读报看杂志看不一会就会令人头昏眼花,电视、互联网也是如此,而且对视力的损伤极大。广播则不存在这些弊端,广播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想听就听,广播的这种伴随性功能,得到了像喜欢晨练的受众人群、  相似文献   

17.
电视的兴起,引起文化系统内部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表现是,电视对传统的大众传播系统的冲击。本文着重探讨报纸、广播在电视出现以后面临的问题,揭示电视、报纸、广播的结构关系,阐明报纸、广播内在的文化优势,提出大众传播体系的建构原则等。植物群落式的传播文化结构电视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使报纸、广播  相似文献   

18.
刘巍 《记者摇篮》2009,(9):31-31
电视新闻的写作不同于报纸和广播,报纸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文字是给人看的,广播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语言是说给人听的,而电视是视听的艺术,所以电视记者写作既要考虑电视新闻的视觉形象元素,又要考虑听觉形象元素,因此,写好电视新闻稿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四大新闻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都有各自的传播优势,也有各自的传播特点。如何有效地发挥广播自身的特点,让其在新媒体时代还能吸引住受众,成了当前广播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广播新闻应通过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来拥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广播新闻中的纯文字稿件。广播新闻诞生之初,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多以文  相似文献   

20.
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各级党委领导和新闻单位的同志一道,研究如何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水平和效果,把报纸、广播、电视办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读者、听众、观众爱读、爱听、爱看。这就是说,报纸、广播、电视上的新闻要有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三性也可泛称可读性。中央领导同志谈到新闻的特点时指出,新闻的特点,可以作多种概括,除了党性以外,还要注意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