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主题,而微博用户对不同主题的表达和关注也会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规模以及舆情事件的走向。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微博用户主题演化分析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更好地理解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轨迹以及公众在不同阶段的关注点,以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方法 /过程]以网络舆情信息特征为立足点,辅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舆情信息客体与本体进行剥离,结合重大突发事件特征,创新性提出以舆情客体信息为参照基线的舆情本体演化强度来反映微博主题演化趋势。[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面向网络舆情信息本体的主题分析,与网络舆情实际发展演化趋势更加贴近,对主题内容的揭示也更加全面。同时研究思路也对现有网络舆情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单一求助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优化与更新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融合主题与情感特征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璐  吴林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5):120-129
[目的/意义]微博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媒介。面向突发事件的微博主题和情感挖掘对掌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识别与预测潜在问题及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尝试提出一种融合主题与情感特征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演化分析方法。[方法/过程]以寨卡事件为例,通过划分微博舆情演化的生命周期,基于word2vec技术分别提取该事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微博主题,采用基于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引入情感词、表情符号等多情绪源,对不同主题下的评论情感做细粒度划分,并计算情感强度,最终实现微博主题与情感的协同分析。[结果/结论]所提出的微博舆情演化分析方法能够揭示面向特定事件的微博在突发事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题特征、情感类型与强度,剖析网络舆情主题与情感特征的协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姚乐野  吴茜  李明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23-130
[目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是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重要场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的针对性研究,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各传播主体的位置与角色。[结果/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微博舆情体现出总量巨大、节点林立、关系复杂的网络特征;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在网络中的传播作用各不相同,官方媒体微博、商业媒体微博、自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舆情网络中占据不同的传播位置、具有不同等级的传播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和引导过程中,应当推动各类媒体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4.
赵晓航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0):104-111
[目的/意义] 旨在通过对突发事件舆情研究,探索危机传播管理中的舆情研判方法,并进一步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实操方法的建议。[方法/过程]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危机传播的基本要点,对信息发布效果和舆情实时反馈进行综合分析;在应用处理层面,以新浪微博中“天津爆炸”事件相关信息为例,爬取新浪微博全量数据,基于危机传播领域知识和信息发布文本构建领域词表,并结合危机传播阶段特征,对全量数据进行主题提取和情感分析。[结果/结论] “后微博”时代,微博用户量下降,但其仍旧是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舆情扩散的主要阵地。探求突发事件下政府如何利用微博平台,收集、研判、应对网络舆情,为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应对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准确地计算微博相似度可以提高微博主题挖掘效率,对舆情治理、保障信息安全具有实践意义。针对微博文本语义稀疏、高维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入微博非文本特征的超边相似度算法。[方法/过程] 分析微博舆情发生机制,利用超网络模型表示微博舆情主题形成过程,通过计算各层子网相似度及各层子网对主题形成的贡献度构建超边相似度算法。[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论文所提出的相似度方法有助于提升微博舆情信息的主题聚类效果,特别是对于文字性表述相似程度高的微博信息,具有明显的主题区分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基于社交媒体,探索突发事件信息生命周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分类及其关注主题的演变规律,为更精准的危机信息监测与动态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以特定危机事件的事实文本数据为来源,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动态主题模型为指导,构建三维动态主题演化模型以对社交媒体危机事件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话题关注进行主题挖掘。其中包括时间粒度划分、利益相关者的定量评估、基于时间和主体的危机主题观点识别与刻画,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对该动态趋势进行表征。[结果/结论] 基于三维动态主题演化模型,利益相关者的组成与分类在不同阶段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其关注主题与行为特征也体现出不同的偏好性和动态差异性。危机主体的动态与危机主题的动态有效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表达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微博转发是实现微博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用户转发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对热点话题检测、舆情监控、微博营销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中用户兴趣表示不够全面准确以及未考虑情感差异对用户转发行为的影响,提出一个融入情感差异和用户兴趣的微博转发预测模型。[方法/过程] 该模型首先从维基百科中提取概念语义关系构建维基知识库,将其作为语义知识源对微博文本进行语义扩展,解决语义稀疏问题;对语义扩展后的用户历史微博进行聚类,提取用户兴趣主题和主题对用户的影响力;然后计算微博中各类情感的情感强度,提取情感差异特征;最后结合用户行为特征、用户交互特征、微博特征、用户兴趣特征和情感差异特征,运用SVM实现微博转发预测。[结果/结论] 在新浪微博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借助信息扩散研究方法,对伴随文化内容传播的社交媒体热点这一特殊类型事件中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规律进行探究,为解释民族文化扩散规律、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以微博平台“丁真事件”发布文本为数据来源。基于LDA主题模型、民族文化符号识别与情感分析构建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对热点事件中不同主题传播伴随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动态进行情境还原。量化不同类型用户的民族文化传播影响力,探究热点事件中不同主体的民族文化传递接力过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构建与传播主体影响力两大层次分析社交媒体情境下民族文化扩散路径规律,可帮助人文学者精准把握文化传播细节及其动态交互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借助信息扩散研究方法,对伴随文化内容传播的社交媒体热点这一特殊类型事件中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规律进行探究,为解释民族文化扩散规律、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以微博平台“丁真事件”发布文本为数据来源。基于LDA主题模型、民族文化符号识别与情感分析构建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对热点事件中不同主题传播伴随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动态进行情境还原。量化不同类型用户的民族文化传播影响力,探究热点事件中不同主体的民族文化传递接力过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构建与传播主体影响力两大层次分析社交媒体情境下民族文化扩散路径规律,可帮助人文学者精准把握文化传播细节及其动态交互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引入危机管理要素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题演变规律,为精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与动态决策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以特定突发事件的事实文本数据为来源,利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构建动态主题演化模型,挖掘社交媒体突发事件中的阶段划分与话题,并归纳出舆情危机的构成要素.[结果/结论]以PPRR和4R危机...  相似文献   

11.
蒋侃  唐竹发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0):105-111
[目的/意义]通过挖掘隐藏于大规模数据中舆情信息传播路径的共性特征和规律,提升网络舆情导控策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高效性。[方法/过程]从信息扩散效果出发,综合考虑信息扩散广度、扩散速度、扩散深度3个评价维度,构建WSD-Rank扩散影响力度量模型。在个体影响力度量基础上,依循信息扩散的延伸结构,探析舆情信息传播模式的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结论]舆情信息传播呈现出多种扩散模式,不同的扩散模式在传播覆盖面大小、传播速度快慢、传播效率高低以及传播生命周期长短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各扩散模式之间相互演变、交错并存。  相似文献   

12.
指出不同的舆情信息工作理念产生了参差不齐的传播效果。以雅安地震为例,选取两家政务微博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的政务微博在舆情信息发布和传播上因信息内容、传播语境和文本形式的不同,展现出“塑造仪式”和“服务受众”两种舆情信息工作理念。最后提出政务微博应当围绕受众需求改进舆情信息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为防止微博失实舆情爆发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研究如何对微博中关键节点的倾向性进行分类,以及时制止恶意煽动群众情绪的节点,防止更多微博用户被误导,并通过不同的思想引领方式,由点及面地对微博用户进行思想引领,更好地净化微博舆情环境。[方法/过程]利用超网络和动态网络分析方法确定关键节点,通过对其情感倾向性进行分析,提供不同的引领策略。[结果/结论]微博舆情生命周期内会出现5类关键节点,思想引领可分为智能引领和智慧引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微博评论情感分类模型可以为相关舆情监管部门正确管控话题事件的发展状况和舆情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过程]基于字词向量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运用多尺度卷积核改善微博评论中上下文信息有限的条件制约,构建基于字词向量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微博评论情感分类模型;通过爬取"微博热搜整改"数据,对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验证。[结果/结论]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字词向量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在微博舆情等上下文信息有限的短文本分类任务中表现良好。本文在理论层面为微博舆情情感分类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情感分类理论模型及分类方法,在实践层面可以更好地指导舆情监管部门对舆情的情感倾向进行更好的引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无处不在的网络舆情信息深深影响甚至误导网络受众,探讨揭示网络舆情观点的方法,旨在拓展用户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提高大众对舆论的辨识能力。[方法/过程]从技术上对比分析观点提取方法间的差异,从认知上阐释网络舆论平台的群体智慧和受众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而明确LDA主题模型提取舆情观点的优势及路径。[结果/结论]结合舆论主题和情感因素,基于LDA的网络舆情观点提取,可从海量评论中判定深度评论,摘取主要观点,借助群众智慧,有效拓展个体思想和认知,为从大规模舆情中有序呈现受众观点提供新路径,也为舆情监测与疏导提供切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由于传统科技创新主题概率识别方法忽略文本内容语义理解,为了更加准确地识别出主题,科技创新主题语义识别势在必行。[方法/过程] 提出一种基于LDA的科技创新主题语义识别方法,利用语义角色标注技术对科技文献中的科技创新内容进行语义标引,构建LDA主题语义识别模型,根据表征科技创新内容的关键词语义角色对应的上位词的概率识别出科技创新主题。[结果/结论] 通过以3D打印领域数据为对象进行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出科技创新主题,形成科技创新主题-主题词-科技文献的混合分布聚类集群,减少研究背景等无关数据干扰,避免语义含义相同的科技创新主题词重复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为帮助读者从热点事件产生的海量微博报道中快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提高微博事件摘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提出一种基于事件要素的多模型微博热点事件时间轴摘要提取方法。[方法/过程] 针对微博文本特征,结合主题模型(LDA)与互信息最大熵模型(MaRxEnt-MI)的特点提取事件摘要关键词,以微博传播价值和主题相关性为标准筛选微博,以时间-摘要关键词-摘要微博的形式生成时间轴摘要。[结果/结论] 利用人工标注的测试集,与传统的TextRank方法进行对比,F值提高8%-13%,内部测试表明摘要可读性提高明显。实验文本和测试集的数量及事件丰富度需要进一步扩展,应考虑更多的加权策略模型以提高摘要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及测试反馈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很好满足用户对热点事件摘要信息需求,提高微博摘要提取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梳理网络舆情的研究进展,有助于厘清网络舆情研究的知识基础、传导规律、预警机制和治理策略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主题演化路径。[方法/过程] 首先分析网络舆情的理论知识基础,然后结合现有研究,按照内容递进的规律将网络舆情研究分为影响因素、传导路径、预警机制以及引导治理策略四个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舆情进行主题关联关系分析和演化路径探索。[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生命周期理论、认知定势理论、沉默的螺旋、群体极化理论、蝴蝶效应理论和治理理论常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知识基础,网络媒介环境、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触发性事件、有效动员和社会控制力量六个因素被视为网络舆情演化的重要影响要素,且网络舆情、舆情事件、社交媒体、利益相关者、大数据和信息传播等六个主题与其他研究内容关系较为密切,在主题演化路径中发挥着重要桥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信息语义识别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在梳理和分析主要网络舆情语义识别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详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情感倾向性分析技术、网络舆情话题识别技术的现阶段研究状况。[方法/过程]从技术特征中提取出处理精度、技术复杂程度、通用性、适应性等指标,根据所提出的指标对网络舆情信息语义识别关键技术加以比较分析。[结果/结论]分析得出各类技术的优劣之处,挖掘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有效开展舆情监测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