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朋友问我,博客是个啥东西,我说,博客不是东西。后来想想,说这话有点像说对口相声。 我就问自己:你也写了三年博客了,博客到底是个啥东西。我想了想,然后很认真的回答自己的提问:博客是个好东西。  相似文献   

2.
我做网民不算晚,1999年曾申办过一个个人主页,写作之余也常常上网,但那一般是收发信件,看看新闻。偶尔也在朋友帮助下使用QQ,但不是为了聊天,而是应付记者采访。不久前,在众人的怂恿下,竟“不自量力”开办了博客。一是推不过新浪网的一再邀请,此外,我个人也有小小的一愿,多年来常有朋友希望交流,写信太受局限,且时间也紧,不如将自己的作品、文章放在博客,让大家彼此沟通更方便。不曾想博客开通后来了那么多人,几乎每天都要热热闹闹地抛下许多“留言”。  相似文献   

3.
2005年12月,我在博客上看到一则署名“北方”的留言:“看你的博客,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我是被你当作一个学生在教。你让自己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这样会让读你文章的人感觉到你是想保持自己与大家的距离。这不是写博客的最好姿态。就交流的彻底和真实程度而言,朋友之间要比师生间更充分。也许你已经习惯了如此的表达。但站在我的视角来看,我不喜欢你这样。想想,你真的像你所摆出的那个架子一样,对世间的事全都搞明白了吗?你真的无所不能了吗?我想不是吧?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朋友支持,我建议你还是调整一下写文章的视角,不要老是俯视一切。”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个朋友闹第二舂,老树发新枝,所以我追着看他的博客,想听恋爱八卦。但他很不老实,交代得一点也不清楚:美女的名字都是字母的,两人交往的细节都是省略的,内容也是一会儿梦境,一会儿解构的,云山雾罩得不行。  相似文献   

5.
彭林接触博客是因为朋友的介绍,那时他考研没有成功,打算回家边复习边工作再考一次。因为临近毕业,彭林感到很伤感,便写了些文章发给朋友们。朋友介绍他到博客上去写,因为这样能把文章都放在一起,很多人看得到,互相交流也非常方便。于是彭林就有了自己的博客,感觉无聊时就在这上面待着。  相似文献   

6.
喜欢上榴莲和柚子,是近一二年来的事。我是个缺乏独创性的人,落实到吃的问题,永远虚心接受来自家人的影响与指引。正如我对一个一个流行事物的接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亲爱的朋友们。我常年居住的这个北方小城,近两年来才开始出现这些来自南方的水果,它们模样怪异,滋味未知,像一场结局难料的异乡艳遇。但是我迅速爱上了柚子,虽然对它的初步印象毫无好感。难拂家人的美意,我吃下第一瓣剥好的柚子。而与此同时,一位外省的朋友帮我申请了博客,另一位朋友即刻帮我进行了内部装修,换了模板和FLASH,我的博客生涯和柚子生涯,由此同时宣告开始。  相似文献   

7.
随笔     
私下里,我对新浪名人博客很高兴,无他,盖因他们一时失手,把在下也错当作名人放进去了。在列表上,我前面是叶永烈, 余秋雨排我后面,张靓颖还在我远远远远……的后面——嗯,我很不好意思地承认,他们以姓氏首字母排序。我从来没认真看过名人博客,盖因另一个“私下里”,我相信大部分都非本人所写,潘石屹潘总日理万机之余还来写博客? 明明在传闻中极度失和的明星们在博上还亲亲热热互称对方名字,且感谢对方帮助? 所以当我的朋友看了某美女+才女+名女的博客,兴冲冲对我道:“她的文字很单纯,似乎和传言的小太妹形象不合。”我便冷冷道:“你以为那是她写的?那是她公司的人/助理/保姆所写。”当然,这是宣传的一部分,对明星来说,在镜头面前微笑与在博客上微笑,没有质的区别。我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法,说最早提出博客概念的人,希望博客成为小道消息的汇总地和集散地。我没能力传小道消息,倒是  相似文献   

8.
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胡春阳 《新闻记者》2006,5(3):13-15
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bye”,而是“给我你的博客”、“记得点击我的博客!”  相似文献   

9.
博客的江湖     
网络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地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从去年开始,投资网络的资金似乎又迅猛地增长了,博客文化大规模兴起,平面媒介比如报纸杂志的广告经营和发行量,都有很大的萎缩。网络游戏网站方兴未艾,我一个朋友做了一个游戏网站,卖出了几千万美元一个天价。网络电子商务也发展迅速,我自己就经在网上买书。我记得,2000年,网络大潮第一次中国兴起的时候,有不少传统媒介的朋友纷纷辞,到网站去拿高薪了,我周围的一帮子作家也被些网站包围,把自己多年的作品的电子版权,全都卖掉了,成为了终端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10.
《电子出版》2006,(3):37-38
现在为什么博客这么热呢?除了互联网本身发展到这步之外,也确实需要这个概念来炒。以我的经历来看,对博客最大的挑战就是坚持,其实写博客的人不少,能持之以恒地曙持下来就很难。  相似文献   

11.
"朱总,时尚集团的吴总刚去世了.我看过您的一篇博客,您跟他应该是朋友,不知道您知道么.跟您说一下." "啊?我不知道啊.真的?" 早上(8月21日)一个年轻的朋友在MSN上告诉了我这个消息.乍一看,震惊之下,赶紧给朋友打电话求证.  相似文献   

12.
这段时间我从城里搬走,住进了燕郊的一个大house里,是因为一个掷地有声的理由。我在MSN、QQ、微博、博客,还有一些我经常出没的论坛上郑重声明:自此,闭关!朋友以为是因为十八大,还真不是,是因为人民需要经典电影。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改变了这个世界,博客提升了我的写作。回顾这几年的文字生涯,我感慨颇多,对博客心存感激。我与博客的情缘,得从四年前说起。那是2006年的初冬,记得是个雪花漫天飞舞的日子,在北京工作的弟弟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哥,你也写博客吧,这是个辐射力更为强大的新型写作平台,你的好文章那么多,人们爱看,写进博客一定读者会更多。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博客的兴起,因博客所引发的侵权问题也日益增多。仅2006年,与博客名誉侵权相关的诉讼就有多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的陈堂发诉中国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案。该案已于当年8月2日宣判,判决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此案的判决,对规范博客网站的运营意义重大。然而,有些学者就博客名誉侵权纠纷中博客网是否应承担责任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有学者认为博客侵害名誉权真正的被告应当是博客的作者,而不是博客网。①笔者认为,虽然博客作者在博客侵权中应负主要责任,但由于博客的匿名性,使得博客作者难觅踪迹,而博客网作为博客的管理者和载体,在博客侵权案中是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  相似文献   

15.
声音     
《视听界》2007,(2):1-1
我是一个不会撒谎的人,写博客不会撒谎就很可怕了。——陈鲁豫以此解释自己为何不开博客,引起了广大博友的反驳  相似文献   

16.
欢迎光顾我的博客。现在我正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作,我脑中想得最多的是最新宣布的超移动互联网终端(MobileInternetDevice,MID)。我了解到,这个具有4.5英寸液晶显示屏和键盘的小东西,却具有连入局域网和WiFi的功能。我的博客是否可以写写这么一个小东西?坐在这样的MID前面,是一个怎样的感受和体验呢?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7,(12S):7-7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从来不上网,也不懂这个,所以博客的事情一直没有参与过。”11月21日,作家陈忠实对媒体记者说。事情源于日前国内某知名网站用作家贾平凹、陈忠实的名义开设博客,引来众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点击。  相似文献   

18.
"博客实名"让人欢喜让人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艳 《青年记者》2007,(3):127-128
对“博客实名制”的担忧从“储蓄实名制”、“股票交易实名制”、“高校BBS实名制”、到“手机实名制”,甚至酝酿讨论之中的“火车票实名制”、“网游实名制”……“实名制”热掺杂着公众的不安及舆论的质疑声。博客的实名制也是一个过程,笔认为,实行博客实名制是大势所趋。在美国,主要的网络博客,甚至包括交友网都必须是真名实姓。同时,美国已开始对一些博客进行审定,给合格颁发官方许可证,以便对越来越庞大的博客队伍进行监管。在韩国,博客也实行了实名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这个人不太善于与别人交往,所以朋友圈子不大,人也小多,可想而知,得到一个朋友心里是多么高兴,失去一个朋友心里又是什么感觉。而近来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相似文献   

20.
一个月以前,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对北京青年报上我的朋友张天蔚写的一篇社评的标题<孙伟铭案二审改判,既是公正也是警示>提出了探讨性意见:以"公正"和"警示"并列,可能削弱了"公正"这个判断.因为,考虑到这个一审判决死刑、二审改判死缓的交通肇事案件在社会上引发的广泛争议,大家关注的显然主要是公正问题,而不是警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