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建国 《武当》2009,(4):17-17
武式太极拳注重身法而不注重于招法,注重于气势不注重于形势,武式太极拳身法八要即是:含胸、拔背、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松肩、沉肘。  相似文献   

2.
胡克禹 《武当》2013,(12):15-17
"身法"是太极拳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诸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有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十三条要领;孙式太极拳对身法则有"九要"的要求。即: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  相似文献   

3.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首重身法。武禹襄借鉴了射艺身法要领,根据太极拳之需要,强调走架要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见《十三势行功要解》)。并规定《身法十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腾挪、闪战。后来郝月如先生又增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共十三项,成为武派传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武禹襄宗师生前对这些要领并无文字解释,第一个作解释的是郝月如先生。其弟子徐震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对武派太极身法要点也做过概括。多年前依据师门心法,我对武派太极拳身法也做过浅释(见《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57~62页)。伴随着练功体悟,深感昔年解释仍有未尽意之处,所以再做补充修润,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并请高明指正。  相似文献   

4.
曹尔晔 《武当》2007,(12):16-19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以太极阴阳理论为依据的拳法,由太极图分阴阳,可以看到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以虚实和阴阳相对。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  相似文献   

5.
此为身法歌诀。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而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  相似文献   

6.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是圆的运动,但是,为什么是圆呢?圆都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练太极拳,许多动作都有抱球的过程,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转换中大多有抱球,为什么要抱球呢?太极拳有许多要领,如含胸拔背,这就是圆,后背不是平的,更不是凹陷的,如果是平的或是凹陷的,劲力就合不起来,所以外部是圆的;再看胸前,含胸不是一味的扣胸,而是将两肩窝舒展,胸前如空桶一般,这也是一个圆。所以,含胸拔背是内外的两个圆。并且,这个圆不但是外形的,是有气在包裹的,如同人在气团中一般。这样练拳的感觉是饱满的,是有内劲的。练拳达到一定层次,会感到气在流…  相似文献   

7.
悟一关于太极拳状态按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太极拳的状态应当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头正项直,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撑掌,松腰落胯,圆裆裹膝,虚腋屈膝,腰为主宰,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相似文献   

8.
在对太极拳技术方法的研究中,多半是以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太极拳拳理为依据。这些拳理,大多数都是拳师们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身体的本体感受而得来的。而这种经验又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流传下来。在当今社会,太极拳乃至中华武术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使这些传统的宝贵经验科学化,规范化。本文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的实验仪器(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对普及面最广,而且保留着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风格特点的24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做以生物力学的研究分析。本文从胸椎曲率的曲线图上看到,在整个动作的完成过程中,上身始终保持含胸姿势。这也验证了太极拳“含胸拔背”的动作要领。并且在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胸椎的弯曲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遵循重心后移时,胸椎弯曲度逐渐加大,即含胸幅度加大;前移时胸椎弯曲度逐渐减小,即含胸幅度减小的规律。从而为太极拳的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澄甫  陈微明 《武当》2003,(11):19-19
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相似文献   

10.
何为折叠     
一直以来,我看过、听过不少人讲如何含胸拔背,但始终不得其要。我也看到一些书上说起要如何护肫、裹裆、扣膝、转踝,但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算是达到标准了,而且不清楚什么是肫?怎么护?裹裆,像裹小孩子的尿布一样?与敛臀有无区别?怎么扣膝?到底是里扣还是外展?那圆裆开胯又怎么讲?还有脚踝怎么既要转还要松?这些问题困惑了无数的太极拳习练者。于是我去书上、网上查阅,越看越糊涂。但是,康伟老师用一个两分钟的小视频讲清楚了何为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扣膝、转踝,其实这就是一个"折叠"!  相似文献   

11.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3,(4):55-56
本期出场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意拳名家姚承荣 河北张家口市读者张红军问: 我是个太极拳爱好者,特别喜欢武式太极拳,跟当地的老师学了两年。现在我想向乔松茂老师请教以下几个问题。 1.太极拳论中强调含胸拔背、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可是我看到乔松茂老师的许多拳照却不是这样。而是身子微微向后靠,像是靠在什么东西上;胸不是含着,而是舒胸,有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气派。这是否符合太极拳拳理?为什么要这样做?  相似文献   

12.
殷光远 《武当》2006,(9):19-20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其主要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会。对于传统杨式太极拳中的几个“上下相随”,笔者有如下的粗浅体悟。一、单鞭一势的上下相随。在杨氏传统套路中,单鞭在一段有1个,二段有2个,三段有6个,而二、三段又各有1个斜单  相似文献   

13.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14.
读《中华武术》2007年10月号屠仲道先生《话说“含胸拔背”》一文,颇受教益。屠先生对拳理有广泛的研究,眼界开阔,论说周到,值得学习。笔者不揣冒昧,班门弄斧,也想唠叨几句。  相似文献   

15.
赵国仁 《中华武术》2004,(10):50-50
每个太极拳爱好者对诸如“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要领都非常熟悉。在一次和拳友们谈论时,某拳友言道:“这些要领我早就领悟了,不必考虑自然就能做到。”他真的“领悟”了吗?  相似文献   

16.
“灵”在太极拳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太极拳论》指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这就道出了“灵”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武术都讲究“灵”,讲究周身的灵动敏捷,讲究手眼身法步的灵敏协调反应。太极拳所谓的“灵”,不单是指外形上手眼身法步的灵活快速,不是单纯的眼快手快之灵,也不是步活、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既有"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的肌体训练,又有"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的身体内环境的训练。通过太极拳的学练,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陶冶情操,是中学生体育教学中首选的武术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常识三讲”,是针对初学太极拳的同志讲的,这些内容也都是几年来初学太极拳的同志经常提出的问题。太极拳涉及的方面比较丰富多采,初学的同志比较难以掌握。三讲容内是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太极拳的入门常识。第一讲“太极拳基本要领”,逐句解释了“贯顶拔背,涵胸调档,坐髋塌腰,收臀撑裆,沉肩坠肘,气宜鼓荡”。第二讲“太极拳运动中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第三讲“太极拳运动中的几个特点”,主要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平衡性,协调性及落点。以上三讲,仅作为太极拳入门常识,供初学太极拳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锦立 《武当》2023,(10):19-20
<正>怎样才是“松”?如何做好“松”?是太极拳爱好者恒久不变的话题,有关论点文章不计其数,也不乏经典,但笔者还是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太极拳“松”的理解。首先,我们给太极拳“松”下一个定义。把它当作名词来理解,犹如一棵苍翠劲松,舒枝展叶,傲骨挺立,安若磐石。比如太极拳在预备势时,就应聚精会神、含胸拔背、敛气静心,给人以劲松遒劲之美感与力感,并将这种精、气、神贯彻行拳始终。再把太极拳的“松”当作形容词来理解,  相似文献   

20.
拳理拳法记少间。手眼身步型为正,心意气力功求专。要得太极拳真谛,练功悟拳师指点砚-顶平收须面自然。含胸拔背沉肩肘,顶沉对拉脊不偏。腰轴主宰肢轮转,胯似磨盘稳平旋。一招一式理太极,脚踩阴阳手画圆。胸背开合两相反,势升伸展降拔含。开展紧凑结合好,动作圆活势连贯。含胸拔背势有别,沉肩垂肘总一贯。太极步法用心练,上下相随势浑圆。开胯圆档固底盘,虚实转换势渐变。弓步含有活马步,式势衔接画弧线。肇磷暴意气神劲内功练,内外相合才成拳。.画一排 二少静~抓一沙拳在气势神为先 竺二至麦坐一「-~一一 摧僵化柔求内劲, 刚柔相济任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