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9世纪是中韩交流史上划时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社会制度,积极进行经贸往来,促进了韩国社会的飞跃发展和快速转型。隋及唐代早期两国经贸往来中朝贡贸易频繁,唐中后期民间贸易逐步发展并超过朝贡贸易,成为贸易的主体。频繁的民间贸易使两国航海和造船技术进一步成熟,并出现了中韩之间的海上直航。在此基础上,中外贸易的海上航线以中韩航线为北方起点,呈扇面向南、向西拓展,并由此开启了宋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文化相通,官方和民间往来频繁,经济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吉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对发展中韩贸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和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中韩贸易摩擦问题也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中韩两国的地理位置优越,为两国的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环境.两国的文化背景相似,来往历史悠久,为两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到如今两国的贸易的往来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中国进口的高科技增多,韩国在华投资增多.目前,中韩两国的贸易格局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以及进出口产品多元化,但仍然存在着波动以及较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两国的良好的政治关系,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中韩两国的贸易合作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马英 《现代语文》2007,(3):108-110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合作向着纵深方向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商务英语在中外贸易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商务信函更是中外企业之间业务往来使用最为频繁的沟通工具。因此,对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或者专门学习经贸英语的学生而言,在学习商务信函写作过程中,学会如何得体、恰当地与客户交流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关系到贸易的得失成败。  相似文献   

5.
官方贸易在古代中日经贸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综观古代中日官方贸易,其总体特点大致有以下数端:它实质上是一种朝贡贸易;对于当时的中华帝国来说,是一种厚往薄来的不等价贸易;以两国的政治需要为前提,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往往伴随着广泛的人才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韩经济贸易的不断往来,中国与韩国也不断在其他方面进行了交流。音乐作为最无国界、无语言限制的艺术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人民交流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伴随着中韩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中国和韩国的音乐文化也逐渐开始相交融,这不仅进一步促进了两国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更间接推动着中韩两国各方面的交流。本文就当前中韩音乐交融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就其后期的交融发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古苏禄国与中国的交往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明永乐十五年东、西、峒i王来朝将两国关系推向高潮,但自永乐二十二年后便断绝了朝贡往来,三百多年后,于清康熙年间复又请求朝贡。雍乾三十多年间,苏禄吲仅经准许的官方朝贡就达六次之多,未经准许的朝贡与民间来往更是数不胜数。但清政府对苏禄闰朝贡采取的是怀柔友好的政策以及两国朝贡往来的目的有着本质差别,即清政府重在政治需要,而苏禄国则强调经济目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经贸合作加强,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两国的贸易结构相似,中国对韩国的投资规模不够大、逆差较大等。为了促进中韩经贸发展,需要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和协调,要深化两国企业间的协作,积极开辟新的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9.
17世纪,中日两国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官方贸易几乎完全停滞,民间贸易却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此期,中日民间贸易主要表现为商船往来与货物交流两种形式.繁荣的民间贸易对两国社会文化,尤其是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代钦州湾地区的对外交往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汉代起,以合浦、徐闻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钦州湾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重要出海通道。钦州湾地区古代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以朝贡贸易为主到以市舶贸易为主的两个发展阶段,贸易中心经历了从合浦到钦州再到北海的一再变易,民间贸易一直长盛不衰。其中钦州港及其港外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和必经通道。  相似文献   

11.
韩中关系的发展前景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间的隔离结束后,韩中两国终于在1992年建交,重新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本通过10年来的两国间政治合作、经济贸易和化交流等方面的回顾,以及两国民间往来更加深入全面发展的事实,展望韩中关系的走向。相信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会加强双方在经济化方面的互补性,在韩半岛统一问题和北韩核武问题上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东北亚安全和繁荣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媚 《留学生》2011,(2):46-47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地缘相近,两国人民在文化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一直以来,中韩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双方的交流由官方逐渐向民间扩展。  相似文献   

13.
中韩两国在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沉淀了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两国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发展主线,通过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奠定了东亚文化的基础,对亚洲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亚洲和平,增强了中韩两国间贸易,为两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飞速发展,但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是顺差,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顺差国。分析认为韩国的文化优势,是导致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中韩文化的共同点和中国文化的特色,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思想,加大核心价值观建设力度,鼓励文化交流和贸易,借助孔子学院等文化宣传工具,减少中国与韩国贸易逆差,促进两国贸易健康发展。研究认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对国际货物贸易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国际货物贸易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树立国际文化交流中有商机,国际商机中有文化的观点,才能使中韩两国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两国人民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宋与高丽时期的海外贸易是中朝贸易史上相当重要的一段时期,其中所载的官方交易物品不仅包括衣带、仪仗物、布帛、金银铜器、土特产等多种类别,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制作精良的名优产品。由于这些交易物体现了不同于民间交易物的"朝贡"色彩,并反映了宋丽两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联系,同时显示出了当时的海外贸易网络属性,因而成为宋丽两国社会经济史和海外贸易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朝贡与民间贸易、东南亚地区的人口迁移及文化交流,中国的食品和饮食文化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泰国食品与饮食中的"中国元素",说明中泰两国在饮食上的相似性及饮食文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  相似文献   

17.
宋代正值海上丝绸之路第二次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帝国频繁交流。其中的大食诸蕃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以及中国政治性瓷器出口,不约而同地汇聚于东南亚三佛齐国这个东西交流的市场。经由三佛齐国交换或朝贡而来的香药,不仅开拓出中西交流的经济路线,更承载着宋人渴盼追求的文化梦想。宋代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路线,并不仅仅停留在贸易层面,东南亚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三佛齐人的经济意识,极大的满足东西商品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成了中原王朝香药文化的盛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补论三个问题:一、认为汉唐以来海上贸易地点是从南往北位移的,唐五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除广州外,其还没有相对固定的"始发港"和"终点港"。二、唐五代与南海诸国贸易的主要问题有:1.唐五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段航路以"广州通海夷道"所记的航线为经常性航线;2.唐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仍以天文导航为主,指南针只是辅助导航手段;3.8至10世纪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等组成的"波斯舶",经营着中短途贸易、转口贸易;朝贡贸易带动了香料贸易,也成就了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三、海上丝路开通之日,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之日。佛教、伊斯兰教等相继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岭南、江南,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印度、南海各国的音乐、绘画、雕塑、文化习俗,也渐渐浸染岭南、江南。  相似文献   

19.
自90年代初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辽宁由于其地域与文化上的优势,与韩国交往频繁。辽宁对韩贸易额的迅猛增长和韩国企业在辽宁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大,对辽宁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这里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对韩贸易与吸收韩资对辽宁经济所产生的推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由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亡羊补牢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上有着数千年的密切往来。因此,从风俗习惯到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多相同根系的共同点,比如韩国语单词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这类词语一直是中韩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和兴趣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