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下部队采访,与基层官兵座谈,征求他们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教导员的话听后令人回味无穷。他说:“报上的先进性与夸张性并存。”此话怎讲?他说:“报纸上宣扬的人和事都挺先进的,也都值得学习。但有些或多或少给人一种不实在的感觉,好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隔着一层膜似的。”能否结合具体稿件谈谈?他摇摇头说:“只是凭感觉而已,举不出例子。”这就怪了。既举不出事例,又感觉不真实,这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吗?其实不然。细细琢磨一下,他讲的话很有道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作者。编者在采编新闻时,都应遵循…  相似文献   

3.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4.
辛华 《新闻知识》2001,(3):9-10
(接上期 ) 舆论监督要讲求艺术   辛华:具体说,舆论监督应如何讲求艺术技巧 ?   艾丰:我们以“中国质量万里行”这个活动为例来说舆论监督的艺术。这一活动有两个人给作了定位,两个权威人士,一个是张劲夫,他说,我们多年来重视质量工作,不是不重视质量,但是苦于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有效的推进质量工作的方法,万里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说它在经济工作中的定位。然后,徐惟诚,当时的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他说在新时期新闻工作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中国质量万里行”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和有效途径。他是从宣传工…  相似文献   

5.
刘占坤,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创下这样一个奇绩:凭着一幅新闻摄影《9·23北京不眠之夜》,几乎荣获1993年所有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头等奖,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空前的。他还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摄影记者十杰”、“体育摄影十杰”的称号。面前的刘占坤很年轻,很豪爽,言谈中充满着自信,但没有很多成名者那股“睥睨”一切的劲头。不过,若和他接触久了,你又可以分明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譬如,他总是留着一头很有特色的“长发”。于是,当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捕捉新闻的时候,长发就成了他的“通行证”。守门人往往不用和他打照面,一看长发就明白了:“中青报的摄记刘占坤又来了,进去拍吧!”他  相似文献   

6.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7.
瞬间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新闻摄影中所说的“典型性瞬间”,是指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能充分反映其新闻内涵的典型性瞬间图像。但在实践中,对新闻摄影的“典型性瞬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总的来说有两大误区:  相似文献   

8.
一个个闪光的荣誉伴随着他:200多幅发表在《解放军画报》等各类报刊上的摄影作品;空军“92护士一日”摄影抓拍赛金牌;解放军摄影函授学校兼职教员—…·提到这些,他总是淡淡一笑:“我搞摄影并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而是因为我热爱这光与影的艺术”。1990年,他投身于绿色的军营,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月,他把津贴费全部买了胶卷和药粉,又从班长那里借了一台傻瓜相机,开始了他的苦苦追寻。白天,他去抓拍新闻,晚上,就躲进自己用帐篷搭起的“暗室”里冲卷。在拍了7卷“废片”之后,他的作品终于见报了。望着样报,面对着战友们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学是“事学”。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用“事实”说话会水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事实也能说谎吗?“……用说真话来骗人。”这是卢梭在《忏悔录》的序言里说的。他举例说,描绘一个人,即使描绘得很像,但如果仅仅是一个侧面,准知道他挡起来的那一边的脸上会不会有条刀伤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变了呢。记得穆青同志曾直言不讳地对一位美国新闻界人士说过,中国人民干了多少伟大的业绩,你们就是不报道,却总是抓住某些个别问题大肆渲染。言下之意,就是在批评他们用事实说谎——美国人…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在多年的摄影实践中,拍了不少质量高的照片,他在新闻摄影理论方面也颇有见地。他说:“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里都有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成最有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这段论述,道出了新闻摄影截取典型瞬间的两个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即发现“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的瞬间和“抓住这一瞬间”。这恐怕是对从事新闻摄影者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何“发现”和“抓住”这两个环节呢?  相似文献   

11.
在1998年《新闻与成才》杂志上,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转述了一个对他从事新闻写作影响至深的故事:1948年秋天,我军发起济南战役,提出“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城破时国民党守军头目王耀武化装潜逃,很快被我军在田野里活捉。当时一位主持战地油印小报的同志,为这条重大消息初拟的主标题,曾有过:“人民战争威力无比”、“战犯难逃罗网”等的想法,但又觉得很平淡。这时有个战士边跑边喊:“王耀武抓住了”,于是便据此作了主标。它简洁、生动、朗朗上口,特别是一个“抓”字,妙极了,使人有一种“动感”,似乎把读者带…  相似文献   

12.
目前,但凡探讨“说新闻”,总会提及陈鲁豫的《风凰早班车》,仿佛这档节目成了广播电视节目“说新闻”的鼻祖。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播节目改革之初,全国就涌现出了不少以“说”、“聊”为主要播讲方式的广播节目,而且很受广大听众欢迎。今天,“说新闻”已全面开花,但有的台“说新闻”却不那么灵了,收视率也不看好。本试图通过对当前“说新闻”几种误区的分析,来探讨怎样保持“说新闻”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8年前,江苏一家报社的一名编辑在给一个叫李玉银的函授学员写鉴定时,特意加了这么一条评语:该生在写作方面很有发展前途。8年后的今年,此语真的得到应验:李玉银当上了北京军区某高炮旅的新闻干事。李玉银是1990年3月从山东利津县来到塞北军营的。部队火热的生活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新训期间,因在被窝里打着电简写稿的他被班长善意地“克”了好几次。1991年3月,他调进了政治部报道组。能有一个专门从事写作学习的环境,这对李玉银来说如鱼得水。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他写的新闻稿件一次次被新闻干事“枪毙”了。于是他首…  相似文献   

14.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乃《伊索寓言》里的名篇,广泛传播,世界享用,可以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可若按辩证法来看,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狐狸吃不着葡萄,有时说它是酸的,有时也会又想那葡萄也许很甜。尽管“这一面”《伊索寓言》里好像没讲,可事实一再证明辩证法没错。 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的贝利,有一则已成名言似的“轶事”:当别人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按贝利这种逻辑来推理,他永远踢不出“最好”的球。当然有人会说这话里有谦虚也有矫情,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机智。 如果说贝利的…  相似文献   

15.
徐伟是太康县转楼乡的一名新闻爱好 者,家里开了个照相馆。在摄影棚里,他以商 人的身份迎接客户,追求照片的艺术完美。 走出摄影棚,他周身充满了“记者”气质,以 新闻的眼光认真地选景、构图,将艺术与真 实融为一体。 1995年,徐伟开始了从商人到“记者”的跨越,接轨新闻摄影,成为乡政府的一名兼职新闻报道员。回顾几年来走过的新闻摄影路,概括起来四个字:苦辣酸甜。 搞新闻摄影不是一项容易的事,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还要具备新闻思维头脑.不论严寒酷暑,风雨交加,需坚持亲临现场,取景抓拍。那是1988年,由于没受过…  相似文献   

16.
“客里空”这个虚构的学典型人物,出自前苏联作家湟楚克的话剧《前线》。其人是派往前线的战地记,他的特点是: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弄虚作假,是专门制造假新闻的高手。作为一个记,他能坐在屋子里把不存在的事情编成新闻、说得活龙活现。后来“客里空”便成了弄虚作假的代名词。年末岁尾,新闻传媒盘点经验时不妨也找找有否“客里空”?  相似文献   

17.
一篇稿件质量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取决于角度选择的好与差。选准角度出佳作,的确是经验之谈。所谓新闻角度,指的是发现事实、挖掘事实的着眼点和入手处。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如果说美术、摄影的角度是为了美的价值,那么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可以说,在新闻的写作中,能否选择最佳角度,至关重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国宋代著…  相似文献   

18.
某团志愿兵报道员姜自宇,拿起笔来能写,拎起相机来能摄。1984年9月,从沂蒙山旮旯子里钻出来的姜自宇,坚信凭着庄户人吃苦耐劳的品格,定能干出个道道来、他白天训练,晚上写稿,渐渐掌握了新闻采写基本功,稿子陆续见报。他采写的《绝技献军营》、《“刺头兵”转变记》、《英雄的弟弟是标兵》等稿件,都来源于基层,取材于战士,深受官兵欢迎。这一年,姜自守在军内外新闻单位用稿30多篇,荣立三等功。就在他潜心钻研写作,苦练笔功的时候,部队要配一名摄影人员。他那颗心又不“安份”起来。他找到领导表决心:保证文字与摄影两不误。…  相似文献   

19.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20.
胡娅莉 《新闻世界》2003,(12):30-31
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新闻摄影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新闻摄影中瞬间形象表现的重要性。可以说,以瞬间的形象表现为主.是新闻摄影与其它新闻样式的主要差异。新闻摄影的“闪光瞬间”.往往是稍纵即逝的瞬间.瞬间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