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物质生命,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生命,忽视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心灵获得自由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心灵自由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怀疑、反思、民主和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与制约,传统的教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心灵"与"精神"的陶冶与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须回归到对"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的关心与关切。首先,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精神的成长,它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下的心灵世界。其次,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自由的思想,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追求学生思想的解放、精神的独立以及理性的批判。再次,关乎心灵的教育营造闲暇的时空。拥有"闲暇"精神的心灵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为学生指引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形塑高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我们要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他们懂得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人生!——襄樊市大庆路小学邹艳  相似文献   

4.
心灵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心灵教育可以通过体育和音乐等方式,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心灵都得到成长,真正实现双方心灵的对话、精神的沟通.同时,心灵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灵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思政观念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触动学生的灵魂,转...  相似文献   

5.
唤醒教育是解放学生内部力量,促使其生命意识觉醒,进而实现个体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唤醒与建构。语文教育中的解读活动,与唤醒教育有着深层的  相似文献   

6.
精神是个人通过与更大世界建立联系而获得的整全感,这种整全感趋向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寻求,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始源性与终极性意义.精神教育是唤醒人的心智向伟大事物敞开的教育,以心智教育作为中介,强调个体精神经由体验而建构.精神教育具有唤醒平凡人性的高贵、解放心智、安顿心灵的重要价值.精神教育以精神自由和精神共同体的营造为条件.精神教育的实施主要围绕着对于伟大事物的顿悟式发现、交互性理解、个人化表达与具身式融合而进行,其具体方法为隐喻与象征、对话与重演、想象与创造、沉思与静默.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唤醒,本文综述了当前有关教育和心灵的关系的一些观点,分别是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自由、教育需要情感的渗透、教育要为心灵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均主张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重视对心灵的关怀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梁晓萍 《文教资料》2005,(27):101-102
教育者对于差生应有正确的认识.要尊敬和信任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和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火苗.用真挚的情感去教育和感化他们,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自信心."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有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把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9.
教育私语     
一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三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四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72006年5月号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五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六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让心泉自然地流淌。七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  相似文献   

10.
唤醒教育肯定人的价值,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语文教育中运用唤醒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审美意识和表达意识。然而实际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问题频出,难以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应在唤醒教育理念的关照下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擢升鉴赏水平和开展表演活动进行重新建构,唤醒学生对戏剧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审美意识和表达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艺术教育中进行想像力训练、创新思维训练、自由创意训练,用艺术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是实现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科学方式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数学充满着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指导我们实践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智慧,理性精神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数学教育更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从数学的学科价值以及数学教育的价值两个方面,结合数学课程改革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应该重新审视自身,肩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责任,视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为己任.民主精神应该包含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平等精神、理性精神、宽容精神、妥协精神、建设精神.全民民主精神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可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尊重学生权益、法律保障、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教师民主等方面来培养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4.
梁迪 《高教论坛》2002,(5):64-67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先生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的“五解放”教育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其实质就是真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以“五解放”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全方位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环境。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更多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师范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营造人文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务实精神;在扶贫助学中倾注人文关怀,加强励志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诚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以发挥其在人文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赏识教育作为目前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态,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条可能的途径。但由于人们并未正确认识到赏识教育的基本精神以及爱的实质,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赏识教育中,我们要贯穿其基本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文中强调了教师在作家生平思想的教学中,应注重作家身上所具有优秀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介绍,从而发挥作家生平思想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通过教师应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等四个方面来阐述作家生平思想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音乐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音乐鉴赏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领悟音乐作品中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可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生命精神、理性向上的人格、健康活泼的人生态度等基本观点,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其特征主要体现在辩证、智慧、乐观、高昂八个字上。  相似文献   

20.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品格,促进学生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学校性质和学生主体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才能使艺术教育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