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很多朋友把我说成维权人士,也有朋友把我说成网络公民记者,我认为这是个人理解的问题。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志愿者,但确实具有网络公民记者的意味,因为我利用网络把前方真实的情况,第一时间发到网上,让那些关注同一事件的网友一起参与。  相似文献   

2.
田园 《今传媒》2006,(12):57
做了驻站记者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者都称做“无冕  相似文献   

3.
干记者的朋友多。干晚报记者,各种各样的朋友就更多。然而,晚报记者干长了,免不了得罪一些朋友,甚至是多年的老朋友。所以,做晚报记者,必须不断地发展新朋友,不然老朋友走光了,成了孤家寡人,连个通风报信的人也没有了。 从1988年1月1日《齐鲁晚报》创刊之日起,我就在新闻部干记者,弹指十余年,回过头来看看写过的稿子,那些批评或揭露性的稿件有很多都是把朋友“卖”了而换取的信息。真是一份稿件,一份尴尬、一份惋惜。记得那是1988年,晚报刚创刊不久。有一天我和省公安厅刑警总队—个经常提供信息的朋友聊起来。他说这几天正忙着一个案子,很有意思,上海的一个女研究生被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贩子骗到菏泽去很长时间才被发现。  相似文献   

4.
耐得寂寞     
有不少朋友对我说:“你们当记者是个显山露水、能出风头的职业,可要耐得住火爆。”我认为,当记者不但要耐得住火爆,更要耐得住寂寞。不是吗?夜幕降临了,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有的坐在电视机前欣赏节目,有的漫步林荫湖畔散心消闲,有的伴着优美的乐曲轻歌曼舞,有的沉醉于酒场、牌局、“长城”边。而我们有的记者呢?仍把夜晚当白天,把下班当上班。春夜里将温馨忍痛关室外;夏夜里听蚊虫合唱在窗前;秋夜里感受细雨阵阵寒;冬夜里领略雪花无  相似文献   

5.
干记者工作的人,总要有许多朋友的。在我的朋友中有医生,有科学家,有工程师,有美术家,也有戏曲演员。他们有的是作为采访对象认识的,更多的是在采访活动中偶然认识的。不管有没有报道过他们,但是在工作上他们都给了我热情支持,为我提供情况,使我增长知识,帮助我解决疑难问题。我把他们当作朋友,也当作老师。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就耳目失灵,成为孤陋寡闻的人。长期搞科学技术报道,我的这种感受越来越深切。记者如何和专家们交朋友?  相似文献   

6.
行行皆有为     
在中国纺织报社工作了十年,许多朋友都曾问我,行业报纸的记者能比得上综合性报纸的记者吗?这句话我明白,意思是说,作为行业报纸的记者是否同样可以产出对社会有影响的报道。 诚然,由于分工的不同,综合性报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这自然就给其记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报道条件,而这也正是行业报纸所不及的。因而,在行业报纸的记者队伍中,总有人认为自己是“小报”,与“大报”无法竟争。而以我的工作实践可以说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8.
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打出“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旗号并取得成功,在业界和理论界成为典型,作为一个公共新闻媒体的典型,本文试图以OHMYNEWS为个案,简要分析韩国网络公民新闻媒体现状,从韩国的政治、国民性格和相关技术发展的角度纵向浅析网络公民新闻媒体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初踏上新闻岗位的人,需要经受许多诱惑,经历许多困惑。某日出差,与几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乘客在火车里闲侃。听说我是人民日报记者,一位“款爷”高诵一支《记者谣》:“一流记者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本报。”诵毕,两眼盯着我问:“你是几流记者?”我淡淡地吐出几个字:“末流记者,把夜熬。”“熬夜”这个字眼,我并不喜欢;对于朋友,我常这样说:一年里的所有双数月份,我都属于月亮。那是些“暗无天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跑了一辈子的农村,也得了一个让我这辈子都引以为豪的称号——"田坎记者"。作为记者,由于工作的关系,交的朋友肯定不少。但在我这辈子所交的朋友中,有一位是已超出了记者与采访对象范围的"田坎朋友"。"成友,你有空来我这里,我俩就街道当前的产业转型发展,好好聊一聊。"前不久,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一个农村镇变为的城市街道)党工委书记黎明,以"命令"式的口吻给我打来电话。  相似文献   

12.
一个曝光明星绯闻的职业,虽然娱乐了众人,却引来一片骂名,“内地第一狗仔”卓伟怎样解释自己的工作?卓伟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说:“一个狗仔说社会责任,肯定有人笑死了。可我不是丧家犬。当记者,第一我认命,我就是一个记者,我就把这个工作做长久;第二,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跟哪个导演、明星成为朋友。我觉得新闻就是求真,就是揭露。  相似文献   

13.
作为政法记者,和犯人打交道多,写坏人写顺手了,写好人总觉得别扭,可偏偏遇上写你老业,叫我如何下笔?说实在的,我真怕把你写“歪”了,描画成一个‘请面烧牙”的坏人形象,好在武警部队的官兵和广大读者熟悉你业春剑,写“歪”了也不必担心,读者会给你一个公允的评价,你说是吗?我认识你是从你写的那篇稿子《铁血廖战十年间》开始的,那犀利的笔触,磅礴的气势,一下子把我“震”了,你的名字也就从那时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后编你的稿子多了,我们渐渐地成了不见面的朋友。记得第一次你来京会稿,我到你的住所拜访,“请问,…  相似文献   

14.
练功要得法     
什么是记者的基本功,以及如何加强基本功的锻炼,这些问题,通过许多同志的笔谈,得到不少启发。但是,我觉得其中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商讨的必要。在说明什么是记者的基本功的时候,有些同志几乎把记者的一切活动都说成基本功,有的同志把调查研究也列为基本功,还有同志说生动的描写技巧也属于基本功。这就有必要进一步弄明白了。诚然,记者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但也应该有主次先后之分,更不能把它和一个出色的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看成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5.
我爱好写作,儿时就埋下了将来当一名作家或记者的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军事记者》(即原来的《新闻与成才》)。从此,它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也为我踏上写作之路指了一条路。  相似文献   

16.
我当记者的时间不太长,在我的记者生活中,我以写名人通讯与专访多。这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在《中外电视》(香港)编委会当记者,我不久前又应聘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推荐我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茹志鹃老师。在她的举荐下,《作家与企业家》总编周介人聘我为记者。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17.
借鉴的功用     
作家刘白羽,解放战争期间做随军记者,他后来说:“我不会做记者,首先是学,学的方法是把别人写得好的新闻报道和通讯都剪下来贴成一册,这里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如象斯诺、斯特朗等,每篇后面都写下我的分析笔记。”他后来不但成了名记者,还成了名作家。可以说,刘白羽同志的办法也是许多老一代新闻工作者采用过的办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没进大学学习的机会,唯一可以采用的办法就是这种学习办  相似文献   

18.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19.
化学—哲学—新闻读了五年化学,三年哲学,最后进了新闻界,朋友们说走对了路。问我自己的感觉,还算有滋有味吧! 事情的由来却是非常的偶然:读哲学时,月入七十多元,穷得可怜。一个编辑部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便拉我去写厂史,解决民生问题,印出来的东西大家都说满意。朋友冷不丁地扔出句话:小袁,你应该干记者去。当场把人点醒了。于是,开始写简历,毛遂自荐,八字还没一撇,倒先把自己写服了:有多学科背景,办过诗社,当过干部,编过油印纸,得过大学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