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近几年,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诸多网络论坛,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民间的真实的口头舆论,而成为许多网民即时发布信息、反应个性、发泄情绪、反映情况、揭露问题的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网民的一次次“胜利”,促使更多的人们把言论诉诸于网络论坛,网上舆论成为最难管理的口头舆论场,因此有的地方不敢办论坛,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生态是指以网络各类媒介为载体。传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网络为广大网民营造了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网络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广大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公开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  相似文献   

3.
林上军  袁园 《今传媒》2009,(11):59-61
近几年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诸多网络论坛,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民间的真实的舆论,而成为许多网民即时发布信息、发泄情绪、反映情况、揭露问题的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网民的积极参与,促使更多的把言论诉诸于网络论坛,网上舆论成为最难管理的口头舆论场,因此有的地方不敢办论坛,网络舆论也被许多人称为"容易脱缰的野马",当然也正是论坛的许多热帖导致的一系列事件,提高了网络媒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网上舆论主导权的争夺和较量日益激烈,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日益凸显。目前,网络评论的整体格局呈现网民评论日益丰富,网络评论代表网络媒体自己观点立场的评论应时而出,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2020,(2):38-41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为让这个家园清新怡人,2019年全国网信系统动作不断,坚决打击互联网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上半年约谈百度、搜狐行动方: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市委网信办问题:传播低俗庸俗信息、破坏网上舆论生态等。  相似文献   

6.
马静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16-117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就会通过QQ、微博、SNS社区等互联网平台行进意见的表达以及情绪的宣泄,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将事件实行爆炸性的传播,便会在网络上形成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作为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反映的网络热点舆论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主导着网民的价值判断乃至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影响网民价值判断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网络热点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入手,找到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可控环节,因势利导,探讨网络舆论的控制机制,掌握其引导策略,对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加书 《中国出版》2014,(19):46-49
新媒体舆论是网民通过新媒体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和建议而形成的有倾向性的意见,是网民民意的体现。与新媒体舆论相关的是传统媒介舆论等,“媒介舆论是指通过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舆论。它包括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刊登的言论、来信、社会讨论、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1]媒介舆论和新媒体舆论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新媒体舆论的主体是网民,没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多变。而媒介舆论载体是传统大众传媒,媒介舆论主导权掌握在把关人手中。同时,新媒体舆论和传统媒介舆论之间体现为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关系。民众意见可通过新媒体形成新媒体舆论,新媒体舆论逐步壮大,被党报党刊等关注,就可转化为媒介舆论,二者合二为一。当然,媒介舆论受到压力,也可能在新媒体中兴起,变为新媒体舆论。  相似文献   

8.
李星星 《今传媒》2012,(10):24-26
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网民如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引起网民极大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网民在网上的讨论过程是如何由点及面开始扩散,最终网民是如何达成共鸣形成一致意见的?本文以传播学视角,通过"活熊取胆"事件从开始形成的导火索到此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再到此事件由于争论形成网民的一致意见,最后到此事件被其他事件所淹没,来分析网络公共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这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技术改变了过去社会精英垄断信息传播权的现象,赋予了普通网民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得他们自由表达和提出主张成为了可能。本文从赋权理论出发,以"昆山龙哥"事件所引发的网络热议为例,分析此事件舆论背后折射出的新媒介技术赋权下网络舆论表达及公众参与行为。主张政府要引导网民合理地进行舆论表达,多方一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建共治。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上的网民情绪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本文从网民情绪和网络舆论的概念入手,阐述网民情绪的形成机制,浅析网民情绪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民情绪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别是增加网络舆论的煽动性和感染力、提高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速网络舆论的生成和衰退。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发展十分迅猛,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网站就达到了287万个、网民3.1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在目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舆论传播也产生了根本改变,舆论与网络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到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网络舆论工作者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强大。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表达的渠道,然而在网络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表达的现象。康德把理性划分为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网民的非理性实践。网络舆论主体结构失衡引起的认知障碍和洞穴是形成非理性认知,进而导致非理性表达的重要原因。平衡的主体结构是网络舆论理性表达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官方舆论、精英舆论与民间舆论多元主体平衡参与;官方信息、精英信息与民间信息多元共振;官方话语、精英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构。  相似文献   

13.
王庆华 《传媒》2012,(7):65-66
近年来,网络舆论的发展势头凶猛,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秩序与舆论格局。传统媒体的主流表达能力被弱化,一些网上的不实言论和极端情绪被放大、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政府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隔阂与反差。打通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促进二者沟通并良性对话,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成为在新媒体格局下,党报创新的关键点。《安阳日报》开辟的《民生网事》栏目,是报网互动专版,它与电子政府网联姻,以"网络问政"为重点,是政府与网民对接的平台。把办  相似文献   

14.
李星星 《报刊之友》2012,(10):24-26
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网民如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引起网民极大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网民在网上的讨论过程是如何由点及面开始扩散,最终网民是如何达成共鸣形成一致意见的?本文以传播学视角,通过“活熊取胆”事件从开始形成的导火索到此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再到此事件由于争论形成网民的一致意见,最后到此事件被其他事件所淹没,来分析网络公共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这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各类信息传播极为活跃,并为当今形成了新的舆境。从形成的源头看,新舆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舆论部分,即由新闻媒体发布自采新闻或转发其他媒体的新闻;二是公众舆论部分,由网民借助互联网所建立起的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平台,发布和传播信息。新闻舆论与公众舆论之间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从网民心理的角度分析网上非理性言论的形成原因,对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网站管理层或者宣传管理部门如何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非理性言论的产生机制和网民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言论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新闻舆论主要产生于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或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话题中,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群体性事件,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的监督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网络新闻舆论的特点1.1网络新闻舆论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网络新闻舆论的主体是网民,他们在网上发表意见时  相似文献   

18.
李娜 《今传媒》2011,(8):50-51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使网民能长期关注某一特定的网络媒体、某一网络事件则成为媒体人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网民心理、网络媒体自身特点以及网络事件的研究,防止在网络上出现"热舆论"冷化和"舆论倒伐"现象的出现,从而促进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霁 《新闻世界》2014,(11):150-151
网络舆论,归根结底是网民的一种情绪上的理性表达或是非理性宣泄。从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视野对网络舆论进行研究,可谓是对其本源式的探索。《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作为学术著作,曹茹教授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的视角系统研究了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引导网络舆论的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贾明  魏平 《新闻前哨》2013,(11):76-76
今年8月25日,中国荆门漳河游泳竞渡大赛暨第五届中国荆门漳河游泳节举办。作为荆门主流媒体之一.《荆门晚报》在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特别是针对网上部分网民的担心、质疑甚至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勇于担当,主动发声,权威解答,短时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凸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