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大学生感恩教育课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教育课程化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开设“感恩课”,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全程式的实践体验,是强化感恩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所以,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一门课。但是,“感恩课”应有别于一般的课程教学,感恩教育的养成性、实践性、体验性、效果隐型性等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扬弃。  相似文献   

2.
山东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坚持走开放课程之路,通过丰富的课程设计和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形成了感恩课程、实践体验课程、研究课程等,开展了经五自治社团、负重感母恩、爱心大义卖、放飞梦想毕业典礼等极具活力的课程活动,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体验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3.
曾宪云 《下一代》2011,(5):23-23
辽宁省宽甸县八河川小学积极开展“三个一”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为了使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励志、成才、感恩》,并以此为载体,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背诵一个励志警句”、“每周讲述一个感恩故事”、“每月训练一个好习惯”系列活动,增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4.
魏臻 《教育探索》2023,(5):65-68
深挖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育人价值,探索其与学科课程并列、互补、相互渗透的一种存在形式就显得至关重要。结合道德理论、情感教育理论,梳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育人价值体现在该类课程的本质是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培养高超教师技能、优秀教师品质的目的。通过建立“师生实践共同体”,突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完成对职业、专业的初步认知;开设“教师情感训练板块”,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更坚固稳定且有效有指引性的教育情感。体验积极正向情绪,增进教师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构建“反思性实践模式”,不断反思回顾自身问题,形成积极的教育教学态度。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校的感恩教育如何从感恩父母师长提升到感恩国家社会这一高度,一种“智力投资教育”活动通过算账,算出了大学生国家社会对他的智力投资额、家庭的教育投资额和受教育者机会成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专业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在这一活动中突出了“明德育人”、“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职能,实现了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刘利 《四川教育》2020,(4):22-22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参与·体验·感悟·成长”为主题,以活动体验为核心,通过探究、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一、突出德育实效,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我们制定了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  相似文献   

7.
小学英语“三微”校本课程能有效解决英语课程交际情境缺真、课程资源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该课程由“微活动”“微阅读”“微评价”三个模块组成,采用“三三三”课程育人模型,建构了“三位一体”的课程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积极建构劳动课程体系,从“小”入手,创设“小巧手”“小边角”和“小公益”课程,分别指向生活能力、探究精神和感恩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决定学生精神之钙,在小学阶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十分必要。本文以虹晖小学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为例,通过构建“五旗课程”,以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为形象化的教育载体,以系列德育微课为途径,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理想信念。课程精准定位性质,明确育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整体构建、阶段推进,通过德育系列微课、主题实践活动、家校社共育等多条途径同步推进,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义 《宁夏教育》2012,(9):12-13
社会实践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课程。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内容,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和体验教育为抓手,以“教育引领社会风尚”为目标;坚持“上下联动,以点带面,常抓不懈,整体推进”的原则;抓内拓外,达到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体验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林钦 《西部素质教育》2019,(4):37-37,39
为了增强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文章探究了新时代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阐述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包括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  相似文献   

12.
日本“自然体验活动”指登山、露营、郊游等户外活动和观察星空、动植物等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学习活动,其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小学教育全面推行的“自然体验活动”,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学校与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的活动建设模式,研发具有“学科融合”理念的活动设计方案,且构建了一套较完备的评价系统。日本“自然体验活动”的体系构建、活动设计、评价系统对我国小学教育中推行研学旅行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姜伟杰 《江苏教育》2023,(30):26-29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不仅需要强调过程、注重体验,更要关注实效、注重表达。为夯实德育的体验与表达过程,打通体验与表达的通道,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建构德育的“体验—表达”范式,营造“体验—表达”育人环境,开发“体验—表达”育人课程,开展“体验—表达”育人活动,设置“体验—表达”朝阳评价,努力构建儿童道德生活新样态。  相似文献   

14.
湖北荆州一小学实施感恩教育.六年级小学生毕业前得向学校捐百余元“献爱心”,以此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情”。一些家长称让学生拿父母的钱“献爱心”,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不利,对学校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家长对荆州这一小学的“感恩教育”不理解.笔者也是不敢苟同。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参考》2013,(16):I0004-I0004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坐落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石岛滨海小城。面向大海,风景优美。学校秉承“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以科研创新为引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推手,大力推进特色办学和文化育人,构建起以海洋文化为主体,以经典教育和写字教育为两翼的浮一体两翼”:文化育人模式,通过实践体验、文化润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研学,顾名思义,即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项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亲身体验来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而在地研学课程立足于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推出相关的安全科普教育、科技教育、非遗教育、农事体验等课程,定位于寻根——寻找乡土文化资源,促进故土情怀的价值体认。农村小学在地研学课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丰富、价值观念的构建以及主体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职教中心技工学校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注重情感体验抓常规活动,注重节假日抓主题活动,围绕主题抓特别活动,将技工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实施以来,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小学利用滨海地域优势,在延续海洋科普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实施与探索》课题为引领,开发实施"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以实践体验为主线,以海洋文化为主体,将写字教育和经典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一体两翼"育人文化,全面推进活动育人、体验育人、文化育人,让每一名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9.
宋倩 《现代教育》2022,(8):31-33
山东省海阳市郭城镇第二小学借助农村学校桃种植基地的优势,以挖掘“桃文化”为载体,立德树人为目标,进行了“桃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校围绕综合实践“桃之魂”即考察探究、“桃之源”即职业体验、“桃之美”即设计制作、“桃之爱”即社会服务四大领域整合式的设计“桃文化”特色课程框架。积极改革和创新不同活动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由教师的方法指导向学生的合作探究转换,打造项目式自主体验的实践活动育人课堂。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进一步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丰富育人载体,努力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之自主、和谐发展,成为独具“桃文化”品牌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20.
日本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是典型的实践性课程,重视体验和过程,与中国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有共同之处。日本爱知县绪川小学开展的“大家一起守卫的一个地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典型代表,环境教育主题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实地考察、发现思考、担当行动”三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了使课程关乎儿童幸福生活的教育理念。其对中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示为:因地制宜,多元化整合课程资源;合理指导,助力活动顺利进行;秉承理念,灌注课程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