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仅是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和依据,而且是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反映,对保证实现组织符合要求的产品至关重要。阐明了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基本类型和结构,给出了以过程方法为基础、符合教育教学服务特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整体设计方法,优化了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质量管理体系在高职院校的建立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2.
顶岗实习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过程控制的规范性已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其理念和方法对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高职院校中建立顶岗实习ISO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科学规范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建立顶岗实习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有效运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适用于任何组织的一套关于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ISO9000标准在学院的实践的分析,论述了高职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收益,给出了高职院校成功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建议,并为高职院校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4.
ISO90 0 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 ,已成为国际上各认证评审机构唯一承认的质量管理体系 ,且在工业企业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本文讨论了高职院校引入并实施ISO90 0 0质量管理体系 ,对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分析个中原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质量观念改革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符合性评价对质量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国家评估制度把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从终端检测引向全面管理。建立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建设质量绩效管理体系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6.
陶红  石平  王丽 《成人教育》2011,31(8):89-90
在分析IS090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的基础上,阐述在高职院校中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指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是我国高职教育适应大众化发展的需要,对实施科学、规范和有效的教育质量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有别于普通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把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引入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并依据管理学中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管理原理,将质量管理体系下分为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体系、精品课程过程管理体系、精品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三大管理子系统。在客观现实中,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着较难解决的实际问题,应在各个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职院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对策性建议。认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之一,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导入高职教育管理要因时因校制宜,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9.
对高职院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对策性建议.认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之一,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导入高职教育管理要因时因校制宜,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院校运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和国际全面接轨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实际分析了在高职院校运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重要标准的学位论文,其质量综合反映了培养单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文以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对策进行了研究。主要对策为:加强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检、评审和答辩等过程管理;建立学位论文评审申诉机制;建立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建立激励政策;推行弹性学制,建立软淘汰制。  相似文献   

12.
考试管理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个规范的考试体系是考试管理的重要内容。规范考试管理,要加强考试制度建设,加强考试业务培训和考务管理,加强考点建设和考场管理,加强命题质量管理、题库建设、阅卷和成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论文质量充分体现培养质量。一般而言,博士生学位论文从开题、预答辩到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正式答辩,再到学科分委会(学部)、校学位会,至少经过6个审查环节。针对目前博士生学位论文在各审查环节发现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管理弊端,提出“贯通”管理的思路,即基于各个审查环节不同的专家组成,构建学位论文主要审查环节前后贯通、责任相互制约的体系,通过加大专业审查和责任担当的力度,确保学位论文在审查过程各节点的质量提升,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质量保障体系:阐释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是考查教师资格申请者基本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质量,必须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保障。对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内涵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从学理层面建构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质量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论过程方法与高职教育的过程质量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程方法是指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的方法,它具有体系化、流程化、文件化、标准化等特点。高职院校过程质量管理中,存在几个误区,需要引入过程方法进行改进。高职院校应用过程方法的重点,包括树立过程质量观,进行制度创新;应用过程方法,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结合考评机制,实现质量持续改进;建立认证制度,提高社会知名度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论文质量的优劣反映了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如何客观高效地评阅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学位论文网络评阅系统,不仅实现了学位论文的网上评阅,同时集成了对论文评阅流程的监控和评阅结果的评估。导师和评阅人依据评估结果,调整指导研究生方法和论文评审标准,实现自我管理;管理部门根据需要,向有关人员不同程度地公开评估结果,实现管理向服务转变;同时,评估结果还可为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构建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形成目标明确、过程控制、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高职课程管理模式。在实施ISO9000高职课程评价体系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重点加强考核体系、持续改进机制和课程评审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管理效能涉及教材管理的有效性,指教材管理所达成预期目标或实现预期影响的程度,以及达成目标的方式或过程的有效性。质量管理学是关于质量管理的科学,基于质量管理学视角对我国教材管理工作进行审视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应加强教材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重视教材管理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制度,从而明确教材管理基本原则、提高决策过程科学性、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对于提高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归纳了近年来研究生论文盲审评阅意见中低分数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选题与开题、导师指导与审核、论文写作规范、形式审查、预答辩五个方面,构建出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提出了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Quality is not cheap, an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r legislative requirement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HEs) to: (i) set up their ow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QMSs) and (ii) submit to external quality review has led to increased costs for institutions and for the whol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se costs arise from increased use of resources, but more especially from the time spent by staff both within and without the institu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achieve the quality benefits as economically as possible. (Increasingly, institutions are being urged to be efficient: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system itself is also efficient!) Internally, an institution must ensure that its own quality system is efficient. External aspects of efficiency include both the cost and effectiveness of any external quality agencies themselves, and also the activities required within institution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se agencies. If external efficiency is to be achieved, consideration must be given not only to the nature of such agencies but also to their number and (if multiple) their interaction. The same government pressure that begets external review is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ple agencies to permit a large quantity of review. While the multiple‐agency approach has advantages, it also has disadvantages, not least the increased difficulty of achieving an efficient system. An efficient way of obtaining the benefits of a multiple‐agency system is for institutions to establish internal quality systems that include reviews of parts of the institution. These reviews, whether internally or externally initiated, should have external input. The external system should then comprise a single agency that is publicly accountable, that may be owned jointly by the institutions, that operates in audit mode, and that coordinates with the institutions' internal systems by explicitly checking and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of these revie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