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11,(38):46-48
2011年,诺贝尔奖在中国比任何~年都要预热更早、升温更高。在诺奖公布前夕,随着81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中国国内舆论普遍宣称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以至于在10月3日。首轮揭晓的诺贝尔奖宣布当日,国内有媒体以“屠呦呦能否获诺奖今见分晓”为标题,  相似文献   

2.
莫言之我见     
郑春光(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对国人来说,诺贝尔奖的符号意义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在这种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中,诺奖成了一块验金石.经济的腾飞,让中国骤然成了世界的巨人;然而底气不足,始终有一种名实不符的焦虑.多少年来,我们急切地渴望获得世界的赞誉,对诺奖也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结.一种酸葡萄心理,曾长时间弥漫于社会.主流媒体对诺奖也颇有微词.如今莫言的获奖,成了一个契机,撩拨起了品尝到葡萄美味之后的自豪和虚荣.莫言的书一抢而空,铺天盖地的赞誉一浪高过一浪.一奖遮百丑,中国俨然一夜之间成了文化强国.其实,我们不过是被诺奖牵着鼻子走.对莫言、对华语文学、对中国来说,获奖绝对是好事,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但是欢呼之后,我们要清醒,巨人的脚跟依然不牢固.  相似文献   

3.
10月2日,2006年度诺贝尔奖评选活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随后3天里陆续揭晓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至此,诺奖的三项科学大奖尘埃落定,美国科学家包揽所有奖项。[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作家诺奖"零突破"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文学作品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有效传播"对莫言获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展开分析,立足于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传播技巧三个层面探讨对莫言获奖起到的推动作用,分享莫言作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有效传播"经验。  相似文献   

5.
"老年痴呆症"难听,"阿尔茨海默病"难记。一个病名引发的讨论,有助于加强公众对它的认知,减少对它的歧视。在中国,由于老龄化加剧和医保体系尚未完善,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将面对更为复杂的困境2009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在得到自己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的消息时,高锟的阿尔茨海默病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他不能理解自己为何被称为"光纤之父",也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所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其实,早在二十年前,50岁的高锟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认知障碍的早期症状,然而他两次去看医生时,都被告知"健忘或  相似文献   

6.
文学 11月的文学类榜单TOP10全部被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占据. 10月中旬莫言获诺奖,由此引发的莫言作品热使许多书店的莫言图书卖断货.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大量莫言作品的重印版本开始集中上市,因此本月上榜的莫言作品除第三名的《丰乳肥臀》和第十名的《红高粱》之外,其他7种都是2012年10月上市的新书.莫言的作品题材丰富,除小说之外还有散文、戏剧等,但最受读者追捧的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此次上榜的作品,既有莫言文集,也有单部作品,但无一例外都是小说题材.  相似文献   

7.
研究背景2012年10月11日晚,瑞典文学院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诺贝尔奖,不仅是专业学术领域的认可,更是一种普世的权威尊重。尽管诺奖评选史上,也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诟病,但依然不能动摇诺贝尔奖在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地位。文学实力不仅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在国家形象构建上,起到更为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封面反馈彦镜:不少人以为莫言是因诺贝尔奖而一炮走红,不禁让人觉得悲哀。奇乐人生: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让我对文字创作产生了无限的热情。张扬xisu:感觉在媒体面前的莫言还是田间的那个放牛娃,不矫柔,不造作。简言的树:莫言的文字,既不美化什么,也不丑化什么,这是他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黄龙 《新闻前哨》2014,(8):49-5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进行有效传播的典范.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向世界宣布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中国登顶“诺奖”奖台的第一人,标志着中国作家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高度评价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他曾掉进粪坑,曾被小学开除,曾认为发表处女作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他从中国极其平凡的小村落里眺望世界,然后反观中国"我觉得,得了这个诺奖或没得这个诺奖,不会改变我的做人风格,也不会改变我的写作风格。"10月13日上午,莫言在高密市翰林苑小区的住所里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道。获奖之后,莫言似乎成了"万能的",  相似文献   

11.
石述思 《报林求索》2012,(11):150-150
<正>莫言更像是得了世界好声音的冠军。他毕竟是个严肃写作的人,感到这些猛然糊在身上的热潮有些燥,于是毅然决定闭门谢客,保不齐会搬家。在人文精神溃散、作家地位沦丧的今天,一个叫莫言的人获得了诺奖,像一起事故。或者是有些没落的诺奖评委会在刻意与中国修复关系,当然这一努力也得到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扬。只能说莫言幸运的,能与他比运气的也许只有  相似文献   

12.
莫言获奖了,大好事!国人纷纷抢购莫言,算是怪事!一者能获得诺奖的作家,往往都是影响大、国人阅读量大的作家.可是偏偏莫言的书,能一下子卖空,这至少说明此前人们没太搭理这个作家. 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一者国人不爱文学,功利主义读书;二者热爱文学的青春期的人们,又太喜欢那些穿越和魔兽:三者莫言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虽然号称土生土长,直接来自民间的语言,但是,却总是更多合乎现代主义文学的传统,跟国人的阅读习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3.
争议中成名     
莫言的成名史中从不缺乏争议。对于他作品的语言方式和精神指向都曾被"主流"指摘。但莫言在巧妙地选择沉默和不断发言之间渐渐突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似乎愈发"左右不是人"。有些人争议他的体制内作家身份,有些人质疑他作品专以揭丑为主题,神圣化"龌龊、丑陋、邪恶"等负面文化,以此打动诺贝尔奖评委。莫言自己倒是很平静,"支持的批评的,都感谢。"他这样说道。实际上,对这些他早就习惯了。在31年的创作生涯里,莫言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引发绝然相反的尖锐争论。在体制内身份和自己那些批判现实主题作品的夹缝中,他一路走向国际知名作家的过程几乎可以  相似文献   

14.
自日本政府在2000年提出"50年内产生3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以来,日本已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日本的"诺贝尔奖战略"也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10月8日,本年度诺贝尔奖公布的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就再有斩获: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山中伸弥和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2000年日本政府在"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50年内产生3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以来,山中教授是第11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而在该目标提出前的几十年间,日本仅有5位获奖者。近年来日本科  相似文献   

15.
由小国瑞典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西方一个小小的奖项,中国人的“诺奖”梦只能显示文坛中人的“诺奖”焦虑症.即便莫言获奖也不能拯救文学,人们对莫言获奖与否的关注,恰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学的轻视.  相似文献   

16.
一、首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女性 2003年2月27日晚,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亮出盛大节日的华彩,在国际上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五届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来自非洲、亚太地区、欧洲、拉美和北美的五位女科学家在聚光灯下接受颁奖.时年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院士就是获此殊荣的亚太地区女科学家.此前,她曾连续4次获得该奖项提名,此次正式问鼎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同时获得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17.
莫言大热! 因对"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独特而非凡的言说,莫言荣膺诺奖桂冠,随之引发的轰动,一时间无人可比.大热的不仅是他的作品,而且还有他和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现实中的东北乡人声鼎沸、百态聚集.高密与中国再次契合,正如莫言自己所说:我努力地要使它(高密东北乡)成为中国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传媒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两人多年后交恶,1962年形同陌路的他们决裂分手,不但国际科学界引以为憾,日后在返回中国大陆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件阴影。而两位当代中国大科学家的对撞起因,即在一篇经典性论文的排名先后问题。有关诺贝尔颁奖  相似文献   

19.
张森 《出版广角》2013,(12):13-15
在还不够成熟的中国图书市场,"书市"在憧憧的楼市、股市、游戏、影视的冲击包围之中,也许唯其稍显幼稚和非理性,才能更多地葆有生命力和更可宝贵的纯真感。2012年岁末,被诺贝尔奖熠熠金光笼罩的莫言作品集,确定落户笔者供职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花文艺出版社),几经易名之后,确定题为《莫言诺贝尔奖典藏文集》(以下简称《莫言文集》)。作为部分宣传企划工作的担负者,笔者有幸躬逢其盛,以营销参与者的身份,获得了与莫言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20.
刚刚评选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在国人的殷切期望中折桂.已经走过110年历程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作家得到世界范围内认可的标志,获奖者、获奖国度等也会随着这一全球盛宴而声名远播.莫言的此次获奖,证实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获奖后,莫言的作品在国内出现了抢购风潮.对于诺奖的强烈期盼与关注,催生了国内对于诺奖作品的关注,也幻化出强大的诺奖作品的阅读欲望与消费需求,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诺奖作品翻译出版的功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