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聚焦科研不端撤销论文,深入探究科研不端撤销论文的发现机制,为期刊参与对科研不端论文的治理提供参考,为出版伦理与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834篇我国高校科研不端撤销论文的撤稿声明为数据来源,综合使用科学计量、内容分析、文本计量方法,分析科研不端撤销论文的发现途径、调查过程、撤稿主体、撤稿原因等。【结果】第三方举报是发现科研不端论文的最主要途径,科研不端论文通常经期刊编辑部或出版商调查核实,由期刊主编或编辑发起撤稿。撤稿原因主要为虚假同行评议和剽窃,并且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结论】期刊和出版商应当建立专门举报渠道,注重保护举报人隐私信息;不断完善对科研不端论文的撤稿依据和撤稿政策;制订统一的撤稿声明撰写规范;完善论文检测和审核机制,加大论文查处力度;关注频繁的、异常的、主动的撤稿行为。  相似文献   

2.
期刊主体人员防范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职责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学术论文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的检测可能还会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对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原理及其演变和利益驱动下的作者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期刊出版主体人员(编辑、审稿专家、编委、主编)在期刊出版前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不同主要职责。力图发现并控制论文中的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将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阻止在出版前,防止带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进一步传播。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任重道远,只有依赖期刊的不同责任主体人员共同协作,各尽职责,层层把关,才可以把学术不端行为最小化。  相似文献   

3.
高伟云 《科技通报》2012,28(3):173-176
针对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篡改以及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不端行为,文章从社会经济体制、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社会监管和期刊编辑出版迟滞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学术不端现象的主要成因,提出了高校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完善稿件审核机制、加强编辑职业道德等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抵制学术不端,期刊编辑责无旁贷,为促进学术生态环境净化,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深度挖掘隐性学术不端的编辑策略。【方法】论述网络时代学术不端行为特征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AMLC5.0为例,在总结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结果】结合网络时代学术不端行为的演变,提出以AMLC为主,辅助多种检测手段,对存疑论文进行基于网络和论文本身信息的学术不端深度挖掘;根据期刊编辑出版特点增加检测次数;构建“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的学术不端鉴别体系。【结论】可在学术不端末端出口处筑起一道拦截网,对期刊抵制学术不端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研作者群体及其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论文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修改的态度,剖析其原因,并从学术期刊编辑角度提出防范这3种情况下常见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以期减少中文科技论文隐性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频次。【方法】结合编辑工作实践确定修改论文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中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见表现,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论文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其他合著者及其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修改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的态度。【结果】第一作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修改意愿,通信作者和其他合著者对此持开放态度,大多数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单位署名修改持否定态度,大多数第一作者在修改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时会征求通信作者和原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结论】学术期刊可采取在投稿环节通过投稿须知提前告知,在投稿系统中完善论文作者、单位和基金项目信息,要求提交版权转让协议与作者贡献声明等措施,预防作者对作者和单位以及基金项目的随意修改。在作者要求修改时,可要求作者提供附全体作者签名的纸质版修改说明,必要时还可要求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盖章。期刊编辑应结合作者信息、作者贡献声明、版权转让协议和修改说明,认真查证比对,以识别并防范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从而推动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防范学术不端论文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学术不端论文"的表现总结分类,在此分类基础上提出"学术不端论文"的定义。从编辑的视角将学术不端论文定义为在论文的产生过程中采用欺骗手段达到发表科研论文的目的。作为编辑可从论文的"收稿"、"送审"和"发表"这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做到相应防范。编辑应加强理论学习,完善规范编辑流程,提高职业修养。  相似文献   

7.
赵君  鄢苗  魏炜 《科研管理》2019,40(8):156-165
通过41个高校科研团队的176名博士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本文构建了一个科研不端行为从团队传染至个体的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结果发现: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个体科研不端行为;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正向影响个体科研不端行为;第三人效果在团队科研不端行为与个体科研不端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默许沉默正向调节对第三人效果对个体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默许沉默正向调节团队科研不端行为透过第三人效果影响个体科研不端行为的中介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41个科研团队176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本文构建了一个科研不端行为从团队传染至个人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研究发现: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个人科研不端行为;团队科研不端行为正向影响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正向影响个人科研不端行为,且第三人效果在团队科研不端行为与个人科研不端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默许沉默正向调节第三人效果对个人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默许沉默正向调节团队科研不端行为通过第三人效果影响个人科研不端行为的中介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并结合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探讨不同学科、不同影响力期刊、不同撤销时滞的撤销原因差异,为国内学者、科技期刊、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应对论文撤销和学术不端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撤稿观察数据库,逐项检索统计2016—2020年国际期刊撤销中国学者论文的原因,论文发表时间、撤销时间、所属学科,撤销论文所在期刊等数据。通过WoS数据库,检索撤销论文所在期刊的JCR分区,比较分析不同学科、不同影响力期刊、不同撤销时滞的撤销原因差异。【结果】国际期刊撤销我国学者论文的原因较为复杂,学术不端行为是主要撤销原因,重复/剽窃问题最为常见。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文章重复、数据重复、图片重复等。不同学科、不同影响力期刊、不同撤销时滞在总体撤销原因及一级、二级学术不端行为分布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国际期刊撤销我国学者论文的原因呈现不同特征。建议结合相关特征,持续重视撤销原因多样性和复杂性,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防范重复/剽窃问题,建立健全相关论文撤销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研究中文人文社科领域撤销论文特征,促进中文人文社科论文规范出版,为预防与治理学术 不端提供策略。【方法/过程】通过统计分析、文本内容分析和可视化方法,对103篇撤销论文的文献计量特征、撤稿 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撤稿现象在人文社科领域普遍存在,且撤稿流程不规范;撤稿的主要原因是学术不端, 且行为更加隐蔽;学术不端的发现途径主要是读者举报,对撤销论文的处理缺少后续追责;论文撤后仍在产生学术 影响力;建议加强期刊伦理建设,规范中文期刊撤稿;重视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甄别;多部门联合开展学术 不端追责;加强数据库的撤销论文管理。【创新/局限】聚焦中文人文社科领域撤销论文,对撤稿特征进行分析,并提 出对策建议。目前该领域撤销论文数据较少,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