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其守恒的条件有三层含义:(1)物体只受重力,不受其它的力;(2)物体除受重力外还受其它的力的作用,但其它力均不做功;(3)物体除重力外还受其它的力的作用,且其它力也做功,但重力以外的力的功总和为零。  相似文献   

2.
刘亚辉 《学子》2013,(5):194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对于"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这一条件却是难以把握,"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是不是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物体如果还受其他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实际上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或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是不多的,大多数情况是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力的作用,其他力也可能做功。举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中学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定律,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要彻底掌握其应用,先要判断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因此在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一、只有重力做功 只有重力做功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只受重力;二是物体除受重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  相似文献   

4.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高中《物理》甲种本指出,“只有重力做功”是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转化过程中定律成立的条件。重力做功的特点是:做功的多少仅与运动物体起迄位置的高度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因此应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要比根据牛顿定律解题简便得多。但是,对于“只有重力做功”这句话,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确切地说,只受重力作用而做功仅是“只有重力做功”的一个小的方面,大多数情况是除重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外力作用,若这些外力对运动物体不做功,便都属于“只有  相似文献   

5.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中学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定律,是高考的热点、重点问题.要彻底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首先最重要的是判断物体或系统在整个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然后才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所以对机械能是否守恒条件的判断尤为重要.下面对机械能守恒条件归类如下:一、只有重力做功只有重力做功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只受重力;二是物体除受重力外,还受其它力,但其它力不做功.例1从离地面h高度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如图1所示,取地面为参考平面,忽略空气阻力则小球着地时的机械能是()(A)mgh(B)mgh+m2v02(C)m2v02(…  相似文献   

6.
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从三个方向入手:(1)从力的角度,若物体只受重力和(或)弹力作用,不存在其他力,则物体机械能守恒.(2)从功的角度,若物体除重力、弹力外还受其他力,但这些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物体的机械能守恒.(3)从能的角度,若系统中的物体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则物体机械能守恒.有时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结合圆  相似文献   

7.
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1.物体只受重力或弹簧的弹力作用,而不受其他力作用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如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或各种抛体运动,且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物理课本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这样叙述的: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不难得出以下两个推论.推论1 重力做功不改变物体的机械能.推论2 对于单个物体来说,如果物体受到若干个力的作用,物体机械能的改变量就等于除了重力以外其他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以上两个推论在解答问题时非常有用,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9.
机械能守恒判断中的“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如果系统“明显”克服除重力或弹力之外的力做功,则明显可知有机械能损失;但是在非弹性碰撞、绳子突然绷紧等过程中,由于物体(绳子)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而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则不易看出,成为机械能守恒判断中的一个“陷阱”.  相似文献   

10.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数学表达式为Ek1+EP1=Ek2+EP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为:选取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析各力做功情况,判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选取合适的参考面,确定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始、末状态的机械能(包括每一状态下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广泛,求解方便.中学物理中常见的机械能守恒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下面举例说明.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机械能守恒…  相似文献   

11.
一个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不做功或其它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为零.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满足上述条体时,系统的机械能并不一定守恒.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之一是:物体系只有重力做功.在具体应用中对于所研究的物体系“只有重力做功”这一条件要正确理解:其一,该物体系除受重力外,还可能受到其他外力,不过其他外力对物体系并没有做功;其二,如果除重力做功外,还有其他外力做功,但其他外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为零,那么,该系统就等效于只有重力做功.下面将列举几个典型例题,先行解答,再加评析.  相似文献   

13.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是更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中是这样表述的: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于是大多数学生就会由此得出结论:“当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物体机械能守恒.”当然我们知道上述结论是不准确的.事实上,笔者认为,教材中的表述没有将单个物体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区分开来,才造成学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抛体问题涉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如果只有重力做功则机械能总量不变,若还有其它力做功,则还涉及到机械能的变化.应用能量一高度圈象即“E-h”图象,能深入理解能量转化过程,而且简单、直观。  相似文献   

15.
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课本第一册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表述为:“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一个物体(实际是此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就是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外力对物体不做功或其他外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为零。两个及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如果是除重力以外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教材中有这样两句话:①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②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所以很多地方总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为: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刘鑫 《中学物理》2011,(10):60-61
在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只有重力、弹力做功.在只有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8.
一、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1.首先应明确机械能守恒定律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通常有三种组成形式(1)由物体和地球组成;(2)由物体和弹簧组成;(3)由物体、弹簧和地球组成.对系统而言,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系统内的重力和弹力做功只会使机械能相互转化或使机械能转移,机械能的总量不变,如果系统所受的外力对系统内的物体  相似文献   

19.
为减轻学生物理学习的负担,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讲解与应用要求降低,除对弹性势能不做定量计算外,也不强调该定律的研究对象是系统,只笼统地提到:“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机械能也保持不变。”笔者从教学中深感去掉弹性势能的定量计算是合适的,但不强调该定律的研究对象却很不妥,很容易使学生因分不清研究对象造成思维混乱。有这样一题:“拉着一个物体沿光滑斜面匀速上升,物体机械能是否守恒?”有些学生这样分析:因拉力是弹力性质,物体只有弹力、重力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而此题显然机械能增加了。那么造成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在哪?在于没有确定所研究的对  相似文献   

20.
有时物体受到几个外力作用,但这些力均不对物体做功,此时,物体是否能对外做功呢?现在我们分析一例:人上楼梯时,人受到重力、支持力的作用如果人的体重为G,登的高度为h,我们都知道人克服重力做的功为W=Gh.但此功是什么力做的呢?重力的方向向下,而物体向上运动,可见此功不是重力做的.支持力的方向向上,虽然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但两者不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支持力也没有做功.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火升高了,重力势能增加了.这个势能肯定是其它能转化来的.课本上说:“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从这个角度上看,肯定有力做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