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李倩  王慧娟 《双语学习》2007,(6M):12-13
本文作者在前人探讨异化和归化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对异化和归化及其各种翻译方法分析。引言部分介绍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然后谈到异化与归化的提出。第二部分谈到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度,并介绍异化过程中的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第三部分提及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度,并结合实例论述了翻译方法:意译及意译加注。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并表达自己对异化和归化发展趋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翻译理论在20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译、意译两个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演变为归化和异化。一般认为直译和意译关注语言学层面的翻译问题,而在发生翻译文化转向的今天,归化和异化则主要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问题,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从中西历史上几次大的直译、意译之争以及学者们归化和异化的定义看,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翻译实践应该合理地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探讨翻译策略,通常会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但有不少人往往把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本文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通过实例进行探讨研究,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时,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的方法,归化或者异化的策略,人们的争论由来已久。何时用直译,何时用意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翻译时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也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5.
从直译与意译之争到归化与异化之争,翻译过程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翻译理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本文从归化/异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归化/异化的作用及其片面性,区别了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得出了异化法将成为主导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翻译理论史从“文”“质”到“直译”“意译”再到“归化”“异化”之争,实质上就是一部由二元对立的论争所组成的历史。本文主要在分析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界定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译坛的归化异化论争作一梳理,以弄清归化异化实质之所在,以及我国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突破和进一步认清我国翻译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翻译界一直把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看作是对立体,对二者的争论伴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持续不断。本文通过分析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以及一直以来关于争论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之间的关系,对归化和异化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译者在语言层面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化层面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思想。最后指出归化与异化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大量反映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也随之产生。本文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分析,提出汉语新词的英译主要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和归化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周永华 《考试周刊》2007,(40):43-45
我们探讨翻译策略,通常会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但有不少人往往把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本文将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相似文献   

10.
赵丽景 《考试周刊》2008,(20):232-233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文化翻译学的视角,以Venuti的异化归化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其来源的分析,着重探讨异化和归化与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译者在翻译中准确把握翻译的基调,树立一个整体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1.
王婷 《考试周刊》2013,(43):34-34,86
本文主要探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组翻译中术语的定义和起源,同时也阐明了另一组翻译术语直译和意译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归化和异化的发展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预设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从《红楼梦》中对王熙凤外貌和语言描写的翻译可以看出,在对有语用预设含义句子的翻译中,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田娟 《海外英语》2011,(13):192-19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包含几千年历史文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书中描述贴近生活,语言形象,包含了丰富的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类型的俗语。该文通过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这些俗语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可以分为四类: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以及直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上,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又有着一定的转变过程.笔者拟从历时的角度比较详细地介绍和研究西方文学翻译吏上对于"直译"与"意译"的几次争论,以及向"异化"与"归化"转变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5.
赵祥云  李颖 《培训与研究》2006,23(4):126-127
文章分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及其成因,并指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笔者认为翻译应从传统的“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之争中解脱出来,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做到鲁迅所说的“既要力求易解,又要保持原作的风姿”。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标新立异,个性十足;表达思想,针砭时弊;形象传神,诙谐幽默。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可采用回译、直译、音译/直译加注、意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直译和意译之争与归化和异化之争在本质上一致,即对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处理策略的差异:对原文文化特色的保留或更改.其评定标准基本一致:"能异化就异化,不能异化就归化.""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  相似文献   

18.
黄晓丽  苏瑜 《海外英语》2011,(10):192-193
归化与异化之争在翻译界由来已久。从异化和归化的英语对应词的来源和内涵入手,可明确异化和归化的含义,使该术语的概念界定更加准确。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有一定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涉及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异化和归化互补的双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归化”、“异化”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界定了归化、异化的另一英文术语adaptation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与其他英语术语的关系;明确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在使用范围上的不同,对区别这两对概念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席绪云 《海外英语》2012,(6):157-158,170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该文旨在翻译对等功能功能的指导下探讨汉语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针对的颜色词的概念意义、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情况,该文提出了直译、意译、词义具体化和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