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进来自于市县的新闻报道,是新华日报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抓手。去年,笔者参与采写的地方报道,有10多篇在新华日报各版头条刊出.这其中,有些是未曾关注的新题材,有些则是写过的老题材,但都能写出新意写出新闻。核心就是一条:要勤接地气,更要架高天线。不深入基层勤接地气,就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写不出鲜活可感的新闻;而天线架不高,不能站在更高的政策背景下,更前沿的知识体系及价值观念的坐标系之中,就无法精确探明新闻点、放大新闻点。  相似文献   

2.
新闻从业人员在阅读优秀新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感慨这些题材自己怎么没有想到,有些即使想到了,也写了,但立意总是不高。想想自己脚勤,手也勤,力气没少花,效果却和人家截然不同。为什么同是编辑,记者,竟有这样大的差异?差异主要在于编辑记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4.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5.
李关东 《青年记者》2012,(14):41-42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六字诀"养生法,提倡"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走基层"正是要求新闻作品"接地气",基层生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题材,反映活生生的基层人物、基层风貌自然成了"走基层"报道的要义.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线采访的记者,在新闻宣传报道中,也一定要念好自己的"六字诀",即"勤、快、鲜、活、真、实".  相似文献   

6.
花晓 《青年记者》2007,(10):49-50
我们知道,新闻写得是否深刻,同所选择的题材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题材重大的新闻容易写出深度来。然而,作为军区报社记,特别是基层新闻干事、报道员,我们所接触到的新闻,往往是一些凡人凡事。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新闻写出深度呢?答案是肯定的。需要我们研究的是,如何才能把新闻写出深度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脚板新闻"的产生确有些年月了。过去常听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多往下面跑,多深入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这样脚踏实地"踩"写出的新闻,因为鲜活而深刻,称其为"脚板新闻"。  相似文献   

8.
赖龙光 《新闻窗》2007,(4):20-21
衡定新闻价值、选准新闻角度、发掘新闻素材,是新闻采写的三大基本功。 在笔者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感觉把握这三点至关重要。因为,不能衡定新闻价值,稿件就无法写,即使硬写出来质量也不高。不能选准新闻角度,稿件就写不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新闻。不注意发掘新闻素材,写出的稿件就缺乏厚重感,达不到应有的宣传力度。显然,这三点是新闻采写中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作为基层通讯员,要想写出一些有力度的新闻,就必须有对同一工作进行多层面探讨的本领,即做好同题材新闻宣传的本领。笔者试就此发表一点看法。一、找准新闻角度,变换新闻样式一群记者针对同一件事进行采访,各自写出来的报道可能会大不一样。为什么呢?各人观察问题的视角不一样,对问题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同的差  相似文献   

10.
许多记都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没分量。的确,优秀通讯的感染力是消息无法比拟的。但实际采写中,往往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分量不够、采访不细或囿于其他因素,写出的人物通讯多是平面的。猛一看“版图”不小,细品却味同嚼蜡。其实,在有新  相似文献   

11.
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要沙里淘金,写出既具可听(视)性又有指导性的经济新闻报道,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新闻题材的大与小经济活动五彩缤纷,新闻事实有大有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小事中发现大题材,表现大主题,以“滴水见太阳”之功效赢得读者。有些时候,往往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把它放在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就能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表现一个大主题。我们的记者,就该多留神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常的小事中去发现题材,写出具深度和新意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启迪,甚至给决策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最苦恼的事情是没有新闻可写。没有新闻可写的原因,一是新近的确没有发生具有宣传报道价值的事件;二是虽然新近发生了可报道的事件,但由于事件题材相同(或雷同),类似的新闻早已被同行报道过,再写起来就是“炒冷饭”,没有了滋味。那么,如何才能让报道常写常新、多出彩,甚至达到“旧闻里面有新闻”目的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勤”字,具体说就是要做到脑勤、眼勤和腿勤,这对于新闻出新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农村天地广阔,是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富矿"。做好农村民生新闻,要知农爱农为农,要善于挖掘题材,要练就一双"新闻眼",要勤联系多跑腿。  相似文献   

14.
把握好价值取向。在有阶级的政党时期,就是要实现新闻和宣传的双重价值。这个问题,通过全国好新闻评选,我作了点研究。为什么有的新闻能够入选,有的新闻不能入选,有的新闻入选的档次很高,有的新闻档次上不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能否实现双重价值,实现双重价值的程度如何。在文艺上,我们反对题材决定论,就是说根据题材的好坏来决定作品的好坏,否定了艺术构思和创造。那么在新闻上,我要提倡题材决定论。因为,新闻跟文艺不一样,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没有有价值的事实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发现题材这是很重要的一关,写好这个题材是第二关。发现题材就是发现这个新闻事实是否具有价值,写好这个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能写会写是新闻工作的必备条件。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在新闻写作中要把握好分寸,是对新闻工作基本素质的要求,更是写出好作品的先决条件。结合本人多年的写作工作实践,五种形式请笔友切忌。  相似文献   

16.
写政工报道易空,写军事、科技报道易涩。涩在有些稿件满纸的技术性问题和术语,新闻不像新闻,论不像论,让一般读看着费劲,感到生涩难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从技术性中跳出来。  相似文献   

17.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启动以来,新闻工作者脚下接地气,心中有底气,笔下添灵气,报道显生气,一时间"走转改"成为当下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话题。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走基层",单纯下去不是目的,而是要从基层获取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出有影响力、有震撼力的报道。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时,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18.
怎样把文章写得丰满、厚实、有深度,让读者有看头,看后能解渴,实在是新闻精品写作中一个不容忽视、值得探究的问题。 写出深度,就要善于根据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 文章写得是否深刻,同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题材和主题重大,内容丰富,文章容易写得有深度。荣获1997年度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精品《在大海中永生》,写的是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无疑题材十分重大。据作者何平、刘思扬介绍,如何通过骨灰撒放这一特定场景,写出邓小平光辉的一生,抒发人民对小平的情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发展,新闻界的同仁越来越重视现场短新闻的拍摄。什么是现场短新闻呢?现场短新闻,是指新闻记者直接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向观众报道的新闻价值较高、篇幅短小的新闻。也可以说,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是记者可以随时捕获新闻的一种轻武器。当然,要真正写好它,写出分量,写出文采和韵味,写出"鲜活"的凝重或灵动,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须有点扎实的功夫,并且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个性、有特点,要力争开第一腔,写出独家新闻.这是由新闻的固有特性决定的.没有新意,没有个性特点的人和事,是写不成新闻的.面对着一大堆采访来的新闻素材,怎样正确地选择其中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是一个常常使初学新闻写作者感到为难的问题.看看这个观点蛮好,那个例子很生动,还有几个数字也有分量,结果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统统写进稿件中去.这样写出的新闻稿件,发出去多半是泥牛入海没什么回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