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12起城管冲突事件微博讨论的案例比较与文本分析发现,冲突性事件的网络能见度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但在具体事件上仍差别明显;影响冲突性事件网络能见度的主导因素,不再是冲突的性质和烈度,而是事件相关主体的话语策略和网络介入程度,网络大V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另外,线下抗争表演与线上话语建构的持续互动也是提升冲突性事件网络能见度的重要因素。冲突性事件网络能见度主导因素的这种变化,实则是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陈然  丁骋 《东南传播》2013,(4):34-36
本文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科学事件入手,比较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科学事件上的行为差异,以此探究科学事件在我国互联网上的传播特征。结果显示:作为科学事件网络传播的主体,普通网民和网络新闻媒体在主要议程与分析框架上存在较大差异。网络新闻媒体的议程影响公众对科学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但作用有限。公众参与科学传播很大程度上仍受限于议题与其切身利益的相关性,参与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针对同一科学事件,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关注的主题以及传播功能框架的选择上均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3.
新闻(本文专指狭义新闻即消息)是报纸的主体。新闻从性质上又分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主要是报道单一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或者围绕这一事件引发的多方面事态进展的综述。而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则不是具体的某个事件,而是某种社会现象,表现为具体事件的概括或总结。非事件性新闻在时效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或人情味)等方面往往逊于事件性新闻;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具备通讯特写的那种灵活多变的自由度。因此要想将非事件性新闻写好确实不容易。党报上刊登的消息通常以非事件性新闻居多,内容大多为政策法规的发布、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鲍丹禾 《青年记者》2009,(15):28-29
近年来,网络舆论事件时有发生。通常,网络舆论事件会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下发展。 公众话语权解放与网络舆论事件出现 从厦门PX事件到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从华南虎事件到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周久耕事件等,都因为其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而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报道时机选择 1.重大突发事件.对于这类不可预知的事件,媒体的竞争体现在对事件的快速反应上.越早发出声音越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并在更大程度上赢得信任.因此,要力争第一时间介入事件,争取用最快速度将消息传播出去,成为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在舆论导向上占据主动.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华东地区相继发生了两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黄浦江漂浮死猪及H7N9禽流感疫情。前者导致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恐慌和怀疑,持续发酵了一个月之久,而后者发生在非典1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尽管始终没有证据证明病毒能够人传人,依旧使发生疫情的地区一度人心惶惶。在这两起公众极度需要权威信息、解读的公共事件上,媒体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在禽流感事件上,媒体积极应对,报道深入、科普,解决了市民的大部分疑问。但在死猪事件上,媒体却无所作为,寥寥数语,无法解疑释惑。这与政府在两起事件上的不同态度和理念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新闻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对于它们之间严格的定义,新闻界至今尚无定论,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事件性新闻是指那些有着强烈的时间性,且是对于一个独立事件的事实的报道,事件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点上。相比之下,非事件性新闻对时间的要求就不是很严格,它所报道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事件是发生在一个长的时间段上,也许还没有结果,事件也可以是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新闻事实的综合分析,诚然它的前提是必须有新闻价值,不过它的新闻价值不是依赖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络时代,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在传播方式上,网络热点事件最初引起大量网民围观并再次传播,进而形成网络舆论环境,在群体压力下吸引着更多的网民参与。本文分析热点事件出现的原因,审视网络热点事件并提出应对建议,形成对热点事件的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10.
"钓鱼执法事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件,而是通过非常因素介入,通过二次调查逐渐真相大白的社会热点事件.;其前提是事件本身成为全国的公共话题,才可能有第三方调查。换而言之,如果没有互联网,或者这些事件没有被发布在互联网上,真相可能永远无法揭示。而媒体记者由于重重阻力,难以通过采访接触到真相。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上树立了典范。本文在深入分析后认为:灾难事件最能考验媒体公信力,及时、真实的报道以及人文关怀和平衡处理是媒体在灾难事件中建构公信力和提高软实力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2.
突发性事件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那些在发生之前毫无征兆、临时突然发生的事件。这类事件在发生地点、时间与性质上事先无法把握,而且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因此,从理论上廓清报道突发性事件的误区,从操作上把握此类事件报道的分寸与时机,正确引导舆论,恪守职业道德,是新闻界值得关注的一大课题。一、严调查冷思考众所周知,新闻越新越好,这一点毋庸置疑。特别是在市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引起了公众对专家的质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专家信任危机,如华南虎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曹操墓争论事件等,专家都在其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社会舆论更是把专家推向了风口浪尖。鉴于此,本文针对新闻热点事件中的专家信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所谓网络事件,通常是指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跟帖、参与评论,引起传统媒体或政府关注的传播事件。如2007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等。  相似文献   

15.
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网络事件,通常是指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跟帖、参与评论,引起传统媒体或政府关注的传播事件。如2007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等。  相似文献   

16.
杨艳琪 《中国出版》2012,(23):42-45
2012年年初,内地女孩香港地铁进食事件引起了网络上的轩然大波。此事件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从最初的风起云涌,到高潮迭起,到后来的偃旗息鼓,比较耐人寻味。本文即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深层次地分析此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一、事件综述2012年年初,在互联网上,一段视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月16日在优酷网上,有香港网民上传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2009年看作微博元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微博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正是当前语境下微博效应的经典描述。从唐骏学历门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再到最近的郭美美事件,诸多热点事件在微博上酝酿、发酵,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关注人次超亿,搜索超800万次,超越以往任何娱乐事件。本文中,笔者以郭美美事件为切入点,从舆论监督角度出发,分析基于微博平台上的舆论监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报纸编辑的历史意识就是自觉地用历史的眼光 关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善于在时间的坐标轴上确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位置。历史意识要求编辑在选取稿件时,自觉选择那些能够交代事物演进的过程、凸现事件历史意义的稿件,或者配发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读者给事件以  相似文献   

19.
公众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在危机事件中,公众的积极力量是强大的。学者谢晓非和郑蕊在《风险沟通与公众理性》一文中指出,所谓公众理性,就是公众能够对风险事件进行客观的解读,了解事件的本质,不轻易被无关因素所干扰,从而对风险事件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并能够有效地采取适当行为以应对和处理风险事件所引发的后果。①在这里,公众理性的概念是相对于风险事件提出来的,两位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具有学理性。笔者认为公众理性简单来说就是:公众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在心理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行为上采取适当举动。  相似文献   

20.
所谓连续报道,就是对同一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连续的不断追踪最新信息的报道方式,它是当今各种媒体进行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连续报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报道对象是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在事件的报道上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