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与数字化信息密不可分,数字化信息也在司法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都将电子数据作为一种法定证据种类纳入最新立法。为了进一步深化的关于电子证据的研究,本文试图厘定电子证据和电子证据勘查的一些基本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由于现行法律中有关司法鉴定的直接规定十分匮乏,实践中司法鉴定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司法活动的严肃性,以致社会各界时加强司法鉴定工作规范与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对目前司法鉴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规范.本文从对鉴定结论有关基本理论问题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的偏差以及司法鉴定体制本身的缺陷这两方面来分析长期以来在司法鉴定结论证明力的审查判断问题上出现混乱的原因,并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在相关问题上的新规定作出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3.
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指引和规制我国司法鉴定事项的纲领性法律文件。与此同时,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从1999年年初至今已颁发15部司法鉴定条例和1部司法鉴定条例草案。就司法鉴定这一相同主题,国家立法和大量地方立法并存,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实践适用值得探讨。基于现有立法,在形式上分析立法结构,在内容上把上位法的《决定》与下位法的条例法律文本从鉴定主体、管理权设置、鉴定程序、鉴定范围和法律责任等进行解构对比发现,尽管作为上位法的《决定》对下位法的条例规制作用非常显著,但现有的条例类下位法对上位法的《决定》亦时有突破,制定我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结论是三大诉讼法中所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所以开展司法鉴定是人民法院对证据进行有效审查的科学手段,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的司法鉴定体制进行了重塑,所以笔者针对目前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对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司法鉴定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应紧紧围绕着如何保证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保持其客观、公正、合法性特点来进行。本文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在该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完善予以阐述,并提出建立司法鉴定法律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司法鉴定作为现代司法证明活动中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诉讼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司法鉴定程序作为一种法律程序,必须建立在程序正义的理念之上.但在我国刑事司法鉴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刑事审判的正当性,这也是改革和完善司法鉴定制度亟需解决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1日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相继出台的配套法规、规章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属性定性为证据,作为人民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案件时的证据使用。然而,目前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对这一处理交通事故的重要证据属于何种证据作出明确定位。为此,必须从现有法律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证据属性定位的缺失出发,阐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属性的法律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证据展示具有重要作用,现行法律规定的证据展示尚存在许多缺陷并影响到司法实践。只有完善证据展示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体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9.
在行政审判中,对被告以原告民事诉状作为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证据的类似情形,如何审核与认定?《行政诉讼证据规定》亦无具体规定。但《行政诉讼证据规定》规定了证据审核的规则——案外证据排除规则、自认规则、补强证据规则等。审判机关应依据上述规则的法律规定及相关理论,对上述证据进行采信与否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司法鉴定结论是重要的诉讼证据之一,在诉讼和仲裁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司法鉴定活动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的西周,但真正意义上的司法鉴定是近代的事情。建国以后,我国的司法鉴定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但司法鉴定制度建设却显滞后。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浓厚的司法和行政色彩司法鉴定体制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鉴定权与司法权相分离的新型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建立隶属于司法行政机关的一元化的国家、省、地市三级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完善我国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确认制度,规范司法鉴定的启动制度和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制度,同时要加快司法鉴定制度的立法,使司法鉴定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的侵权方式日益多样化,知识产权客体具有种类繁杂、专业技术性强、不稳定、易毁灭等特性,收集难度较大。应当结合知识产权侵权证据收集的特殊性,健全诉前证据保全的法律体系,规范证据保全公证的程序,完善司法鉴定制度,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保障制度,加强法官的释明义务以保障知识产权诉讼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当事人陈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但关于其具体内容、证明价值、证据地位并不明确,而取证、质证、认证程序等方面缺乏制度化规定。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导入相关程序装置,具有多重法律意义,但尚遗留部分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影响其实践运行效果。为此,本文立足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本身和现实情形,以期重新界定当事人陈述的证据地位,为后续制度设计和程序运行补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证据是诉讼的灵魂,是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运用证据,才能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真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刑事错案的发生,而完善的语气制度和司法人员的正确认识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本从现阶段我国证据运用上的缺陷和完善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刘东 《成都师专学报》2013,(2):83-87,103
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电子数据证据,改“鉴定结论”为“鉴定意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证据排列体系作了调整。为了防止诉讼突袭,还特意规定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些改动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新《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没有彻底解决现行法律关于证据分类前瞻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正确运用证据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司法公正是正确运用证据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客观存在的证据进行去粗取粗,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逻辑思维,确定案件存在内部联系的有证据并加以充分运用,作为定案依据,本文就如何正确运用证据和在正确运用证据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如何确保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是当今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武汉大学刘家真教授编著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一书从理念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该书既是一本精品教材,更是一本实用价值很高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7.
司法鉴定工作对于明确案件事实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存在的立法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机构设置重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工作作用的发挥,甚至给案件审理带来诉讼周期长、当事人矛盾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对司法鉴定制度进行改革和相关立法完善,建立职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新型司法鉴定体制。  相似文献   

18.
论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证据,是指法律授权的侦查、检察、审判人员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制度和程序所取得的刑事证据。非法证据的存在,不利于诉讼民主和司法公正的实现,因此,排除非法证据已成为各国刑事诉讼的通行法则。建立和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这是自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以来,第二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修改。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涉及大量有关证据制度的条文,特别对非法证据排除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予以明确规定。现围绕修正案主要集中讨论证据制度方面的问题,在肯定其保障人权和完善法治方面的重大进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探讨和寻求完善的方法和途径。第一部分介绍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论述其进步性及局限性;第二部分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尤其是围绕其与两个证据规定之间的关系论述非法证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非法证据的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两种理论的对比以及非法证据在量刑程序中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我国证人出庭问题的法理基础、证人出庭难的问题与危害,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借助于电子证据查明案情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电子数据这类新型证据的特性,探索电子证据在诉讼中运用的特殊法律规则。这些特殊规则包括三类:一是电子证据的取证规则,二是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规则,三是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判断规则。各国电子证据立法的发展趋势是,取证规则越来越多样化,证据能力规则越来越淡化,证明力判断规则越来越完善。本文就电子证据的运用规则及其完善进行探讨,以有助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事实认定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