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理论家和思想家们往往在阐述社会公平观念的同时,把他们的理念引申到教育领域。分析教育公平思想的渊源,能够使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指导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思想溯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理论家和思想家们往往在阐述社会公平观念的同时,把他们的理念引申到教育领域.分析教育公平思想的渊源,能够使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指导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形式、手段、内容以及教育产品的质量,所以教育改革的突破应该首先是教育目的的突破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强调教育功能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生存的质量(精神的、物质的)。现代教育应该更加关注时代进步对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把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把教育功能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目的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并使社会的进步同…  相似文献   

4.
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没有教育的公平,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当前,我国教育仍然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这既有历史、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教育本身的原因。必须不断强化教育公平理念,持续完善教育公平政策,积极鼓励多元教育选择,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平等.但必须考虑教育差别.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应该由教育自由来确定。教育不公平不仅是教育现象.更应该是社会现象,所以要想理解和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探索它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正在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我认为,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来选拔精英的淘汰性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发展性教育。前者以考试科目的教科书为本,后者以学生的充分、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为本。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必须不“唯书”不“唯上”,不见风使舵,不赶时髦,而是老老实实地探索、揭示和遵循各项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基本规  相似文献   

7.
在教师教育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增强职前教师的性别意识,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赋性别意识于教师教育是追求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让以培养"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教育,能通过性别视角的介入克服其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有"人"无"性"的弊端,把注意力从"抽象的人"转向"具体的人",推动教育"人性"层面上的两性和谐发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公平和教育公平都是历史的概念。关于教育公平的学术探讨可以从多个学科维度在不同层面上展开。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人的自由发展具有优先性的原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教育质量的难以测量决定了我们很难真正在质量意义上来谈教育公平,择校或均衡化也不能真正保障教育公平,人在教育中的自由选择才是教育公平的关键。现实社会中的人和教育的关系发生了异化,人在教育中被工具化即是教育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妨害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克服教育异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将人本身当作教育目的,这是人的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应当且必须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其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9.
构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教育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应当把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放在现实社会的大系统中去分析与研究,从科技、教育和市场经济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探讨当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科技教育改革应该树立创新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大众化理念、综合化理念和个性化理念。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平在我国时下政治、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考作为维系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人才选拔机制,其在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改革,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热门话题。对此,我们应该从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审视,应该具有理性精神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教育改革大家,杜威非常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其教育名《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专门有一章《教育与职业》来探讨这一问题。杜威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广阔社会背景出发来看职业教育问题,反对隘的职业观及职业教育计划。他强调指出:“在一个真正民主的教育系统中,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中,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整个教育计划的一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平等,但必须考虑教育差别,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应该由教育自由来确定。教育不公平不仅是教育现象,更应该是社会现象,所以要想理解和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探索它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3.
我想,大学语文的问题应该从中学教育谈起。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到过:中学生是带了自身教育的背景走进社会的。在现阶段“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趋势下,各种连接着全球经济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强烈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我把这一类专业知识教育称为父亲式的教育,这是每个青少年都迫切需要的教育;而人文教育(包括审美教育),是关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启发,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平等,但同时又必须考虑教育差别,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应该由教育自由来确定.教育不公平不仅是教育现象,更应该是社会现象,所以要想理解和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探析它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准确的提法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主要涵义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和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加强通识教育;大力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通过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来促进教育公平,是走向真正高水平教育公平的唯一正确的路径选择,但不能因此否认教育自身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和作用,也不能因此低估教育和教育公平对于推进社会公平的意义和价值。教育效率是指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两个可以独立的、同等重要的教育追求或者教育目标。现代教育应该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并重”的原则,通过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效率应该且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考科目历经多次调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混乱。从我国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为切实保障高中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课程开足、开齐、开好,必须将全部国家课程纳入高考科目,同时,全体学生参加全部科目考试,高校则自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组合科目与设定权重来计分录取。全科设考、全员参考、组合录取,是保障新时代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新理念、维护国家课程权威性、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监测全国基础教育质量以及保证高校招生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我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学生学业负担的控制、考试理论与技术的支持、高校录取办法的调整以及国际经验借鉴和本土实践的积累都为这种高考科目改革新思路提供了可行性保障。因此,这种新思路是我国社会公平的教育路径,是社会正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为每个学生提供其需要的、适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公平。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研究正转向如何实现技术赋能下“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立足于差异教学理念,依托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针对“学困生增多”“辍学率居高不下”“择校热”等社会现象,从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多元评价三方面进行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差异教学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19.
纪莉莉  杨欣艳  于辉  李俊 《知识文库》2023,(21):187-190
<正>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端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各高校把经济领域里的供给侧改革应用在教育改革当中,以此分析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课程体系,提出“产、学、研、创”共融共建政策,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以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20.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能力。在今天,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进而把综合科目考试付诸高考和其他考试中。综合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来看,实行综合科目考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