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原  贾勤 《教师》2015,(17)
自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诞生,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并且逐渐影响至世界各地,甚至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于是,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其标志性特征就是语言的变异性.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网络语言变异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的变异.本文以英汉网络语言的谐音变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英汉网络语言变异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出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也为跨文化网络语言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高岩 《华章》2012,(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和网络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的发展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语言.网络语言的出现为传统汉语注入了活力,并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语言变体,它形成了独特的语用特征.本文对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是指因网络诞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言类型.网络语言简短、贴切、直接并富有趣味性.网络语言的形成和传播速度惊人.网络语言不仅应用于网络交流,也会作为语言习惯渗透到日常交流中,因此,需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调控和正确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只有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正确意识为指导,才能实现语言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不断发展、扩充,日益对我们的网络世界加深影响,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日趋理性和成熟.本文将对网络语言的形成、构成、特点以及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催生了网络语言的流行.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问的传递和沟通.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本身并不是一种成熟的语言,它对现代汉语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源于自然语言,但与自然语言不同,又与民族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浅析汉语网络交际语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交际是人们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网络语言已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简要探析网络交际语言的基本特点,并进一步分析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8.
颜彭莉 《文教资料》2013,(17):31-32
网络语言是人们语言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选取时下流行的部分网络词语,以名称用语的粗鄙化为切入点,对网络语言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网络语音既有可以利用的部分,又有进行引导、规划的必要。因此,对网络语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十分必要。最后结合网络语言的现状及特点,从交际、媒体、行政、教育等方面探讨网络语言规划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应运而生的就是网络语言.据媒体报道,网络语言已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而是被大量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小学生也开始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网络语言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冲击着传统的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网络语言也随之大量产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有人说网络语言是黑话,有人说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蹂躏和践踏,也有人对网络语言拍手称好,说网络语言是特色语言,是活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为了适应上网交际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语言。其特点表现在构造新词方法的丰富性、语句表达方式的杂糅性、语言风格的多样性等方面。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多样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手段,推动了汉语的发展,但不规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它存在的价值,又要以宽容的态度客观分析不良的语言现象,正确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量使用汉字谐音,是目前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是现代汉语在网络世界中的新的变体。文章以汉字的谐音手法在网络新造词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分析网络汉字谐音词的分类、功能、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用语广泛地出现在聊天、论坛(BBS)等互联网应用场合,并渗透现实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文章从概念、特征、组合等方面分析网络用语,对学校教学正视网络用语,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成语是语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宗教、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谚语等方面探讨了成语的来源;比较差异。旨在了解文化渊源,正确理解成语,力求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刘群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0):71-74
有限状态转移网络是语言形式化表达手段之一。通过对词语重叠音节数目的限制、语义内涵的限制、典型形式的限制,确定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可接受的词语重叠的范围,运用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再现了汉语词语重叠的生成过程和生成模式,以此说明静态的语法规则或语法结果是可计算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络的普及,小学生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网上交流时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传播、创造网络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汉语教师要通过"上网"追求年轻化,并因此正确认识网络语言,更好地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使用汉语;小学生要通过"上课"追求规范化,使课堂成为汉语规范的主阵地,不断提高小学生在网络交流时辨别网络语言正误、良莠、美丑的能力,使小学生规范地使用汉语,使用优美的汉语,并力求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  相似文献   

17.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名词谓语结构不是动词省略的“平面”模型,而是包含主体人文的立体“维度”框架。它的生成机制主要有四种:“篇章语法的”、“语义内容的”、“认知思维的”和“语境言说的”。前三种是汉语本体和汉语人文的,是汉语“声气”的结果;后一种的实质是动词或系词的省略,源于语言经济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名词谓语结构。“声气维度观”启示教学:“淡化语法”。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在网络这一特殊语境下发生变异的结果,词汇变异作为网络语言的突出特点之一,包括了词形变异和词义变异,前者主要通过谐音、缩略、重叠、借用键盘符号等方式实现,后者则利用相似引申、词性转换、有意歪解等途径获得.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之所以会在网络中发生变异,与交际语境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China’s economic power is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Mandarin Chinese worldwid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FL) consequently emerges as a subject for research as well as an educational marke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CFL curriculum policy that has led to the current rapid growth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CI) around the world, using media sources including government policy, Confucius Institutes themselves, newspaper reports from the Internet, and individual blogs posted by teachers of Chinese language, as well as university academics’ observations. It opens up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FL policy,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diversifying the world’s lingua franca and sharing the market of education in the coming era.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it is unlikely that Chinese will displace English as the world’s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but the view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future unity of the world has been voi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