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谈谈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上)赵振宇当编辑总想有所作为,把自己的工作干得好一点,这是大多数编辑的良好愿望。以前人们常讲,作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以此来显示编辑工作的高尚和纯洁,我以为仅有这种认识和理解是不够的;把编辑工作仅仅理解为“为他人作嫁衣裳”...  相似文献   

2.
编辑三问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重要部分,各类题材的报道要经过编辑统筹安排,才能充分反映办报的意图。新闻是客观的,但对新闻如何处理,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显而易见。报业发展赋予编辑更多的“内容”。编辑已不再是纯粹为他人作嫁衣,你还要为记者出点子,参与报社重大报道和策划,从“幕后”走上了“前台”,这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个合格的编辑,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一问:自己编排的版面有没有错这实质上是个把关问题,也是编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编辑把关,主要应把好五个关: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编辑要追求三个境界:“保险”编辑、“生花”编辑、“司令”编辑。所谓“保险”编辑,就是经过你的手编出的稿件保证不出差错,保证准确无误,也就是让报刊用户和广大读者、受众放心。达到“保险”编辑的水平,是做编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否则,你编发的稿件错漏多,怎么算是合格的编辑呢?要成为“保险”编辑,必须把好五关: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技术关。把好政治关,是编辑的首要任务,这是政治问题、导向问题、党性问题。新闻工作是很强的政治工作,这一点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有人说,西方新闻…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常把编辑工作称作“为他人作嫁衣裳”,我国著名作家萧乾把文学编辑喻为“文学保姆”。说法虽然不同,但它的基本意思都是说,编辑像一支蜡烛,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人。一部作品的问世,编辑在其中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是如何在燃烧自己的,局外人是很难知道的。...  相似文献   

5.
吴飞 《新闻界》2000,(1):20-21
编辑与作者交往时,一个重要目的,当然是为得到好稿;或者说,编辑与作者的交往多少带有点功利的色彩。高明的编辑,由于善使“太极”,既收“功利”之实,又无负面影响之弊。那么编辑在与作者交往时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处理与作者的关系呢?论者有如下意见。 一、使愉悦莫使难堪 如你在向作者约稿时就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给我们写篇稿?”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打发给你的稿子不会是他的精心之作。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作者最烦的是你老把他当成写字的机器。记得刘心武在他的《私人照相簿》中提到:“我最怕人们这样把我介绍给别人…  相似文献   

6.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7.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8.
李下 《中国编辑》2007,(2):89-90
编辑是干什么的?听有的人说,编辑就是“拉稿子的”。这话按说也没大错,作者的稿子,可不就是编辑们又是打电话,又是登门拜访,从人家那里“拉”来的么!如果你仅是十分崇拜作者,害怕得罪作者,一字不易地把该作者的稿子发表出来,你确实也就是个“拉稿子的”。  相似文献   

9.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10.
给自己画像难,给作为编辑的自己画像则更难。 至少,你不得不静静地想一想自己,让记忆的流水重新在十二年编辑生涯的河道里流过,再重温一遍你的甘甜与苦涩,你的自信与无奈。每当这时,我只有太多的感叹。就如“庄周梦蝶”,梦见自己变成一  相似文献   

11.
SGI工作站系列纵览当你买了一套有专利权的成套系统后,硬件就把你限定在固有的功能上,它不可能把你的着色系统作为一种编辑系统来使用。然而,SGI计算机是通用系统,可以处理电视、录像、三维动画,包括制作和编辑。SGI系统包括高层次的超级图形计算机,但是你...  相似文献   

12.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一日入股分红。作者寄来一篇稿件,编辑一看,确实不错,碰巧还有可能获奖哩,付出了点本应该付出的劳动,就非得再署上自己的大名不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12)
你有一批高水平的作者吗致期刊编辑文/深圳·许劲松作为一名当代综合性期刊的合格编辑,除具备案头工作的能力外,还应在自己周围有一支阵容强大、水平高超的作者队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刊物应有充分的稿件,以供编辑选择。有数量才能有质量。随着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1993年秋天,我采写的短消息《马国祥一担猪食桶挑了“两万五千里”》寄出不到7天,就被《解放军报》采用了,还被评为“云中杯”连队好新闻一等奖。这篇稿件的成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好稿就是最好的“关系”!“编辑认人不认稿”!我以前写稿屡投不中,几个要好的战友见我愁眉难展,出于同情,便分别来点拨“死心眼”的我:多在寻“关系”、找“后门”上想想点子,否则你那大作猴年马月也甭想登!偏不信这个邪!我虽然和编辑不熟悉,可为了争取见报,我把全部精力用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扎扎实实提高写作能力上。我想:编辑编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15.
过去有人告诉我,当编辑的是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枝笔,圈圈画画,抄抄写写,剪剪贴贴,是为他人作“嫁农裳”的一种繁琐工作。当我自己当了编辑,才感到:编辑工作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传播过程中联接受众者,起着重要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置、稿件和版面本身要求决定的,它包括群体意识、互补意识和整体设计意识。位置——编辑的群体意识编辑的位置很特殊,他是充当广大读者的代表与作者交谈,这就使得他能成为“主体”,既不可能不是他自己,又不可能完全是他自己。他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人作嫁衣”是人们对编辑工作的形象写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编辑也开始为自己缝制得体的衣装。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直接参与著书立说,以一种新的方式完善和挑战传统的“编路”。其实,编辑写书本来不该是什么新的问题,但过去“左”的路线之下,编辑写书被当作“不务正业”“种自留地”而受到批判,现在很有重新评价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文化苦旅》成书前后王国伟主持人的话:作家蒋子龙把编辑比作“水泥柱里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我们开辟这个栏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把自己的,C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的无私奉献精神。当然,优秀...  相似文献   

18.
我的自画像     
当编辑不要有被轻视的感觉。因为你在为他人作嫁时,将自己的好点子、好时光、好精力都无私地贡献出来,而你也许可以把这些用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又由于编书的关系,你在了解作品的同时,也许就成了作者的知心朋友;你还会为作品而出差,并打  相似文献   

19.
在1994年第12期《新闻战线》上,我曾发表《“一字未改”的编辑也应奖》的文章,文中提及一些编辑处理来稿,“为了让部主任、处长、总编看出自己编辑的‘认真’,对人家的好稿叉划叉添、满纸红墨,既是对作品的伤害,也是对编辑职业的一种亵渎。”1996年第l期《中国记者》“编辑杂谈”专栏也发表一文“《从用狗作诱饵说开去》,文中写道:“法沃尔斯基是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  相似文献   

20.
编后杂谈     
应该挤出刊物的一角和读者朋友聊一聊,这是编完本期后编者的一个急切的想法。从今年第一期起,我们开辟“编后杂谈”这一小小的栏目,从编辑的角度把本期的优长与不足,编刊中的困惑与思考,要求与期望,把心里的话与读者作一次交谈。编者编刊,作者投稿,读者阅读,这似乎天经地义,其实并不尽然。如果作者不愿意把好的稿子交给你,你就无法编出精品;在众多的档案期刊里,读者视你可有可无,甚至对你采取沉默的态度,你就遇到了最大的危机;编辑呢?如果仍习惯于把一期刊物当作“自然来稿的集合体”,不悉心研究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不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