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权,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和封建特权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什么是人权?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解释。当前,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人权标准强加于人,鼓吹人权超越国界,超越阶级,美化自己的人权现实,干涉别国内政,攻击社会主义的人权实践,对此不能不作辨析。  相似文献   

2.
资产阶级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是狭隘而虚幻的人权,是把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相割裂的;社会主义人权是多数人的人权,是广泛而真实的人权,是坚持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相一致的。社会主义人权在总体上高于和优越于资产阶级人权。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人权发展初探刘俊智18世纪的天赋人权论者认为人权是天赋的,不可改变的神圣权力,否认人权的历史发展性。当代西方一些资产阶级人权学者和政客宣称只有他们才实现了人权,把他们的人权看作是完美无缺的最终发展并向发展中国家强行灌输,干涉别国内政。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为了实现真正彻底的人权。新中国成立 5 0多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而使我国的人权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但也存在许多需要加以完善的方面 ,我们要为中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主义人权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质上看,社会主义人权是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扬弃,是人权发展的新阶段,根本优越于资本主义人权。从量上看,社会主义人权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与各国国情密切联系,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实现是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去年春夏之交,在首都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中,提出的一个突出口号就是“要人权”。在一些人看来只有西方资产阶级国家讲人权,有人权,而社会主义中国不讲人权,没有人权,这是一个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人权”即人身自由和其它民主权利。它是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提出的进步口号。它的理论根据是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棱等人提出的“天赋人权论”。他们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都是自由平等的,人生来都有平等、自由  相似文献   

7.
<正> 1.既然按照唯物史现及“商赋人权论”.市场经济是人权的经济基础,那么,人权研究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市场经济学,社会主义人权研究就不能不首先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中包括,只有说清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才能为说清楚社会主义人权提供前提;同时,也只有从经济学层面弄懂市场经济的局限,才能从根本上说清人权的局限,以及权威主义与人权的对立统一性,人权为什么不能被当作社会生活的唯一的和最高的尺度等等.而要说清楚经济学中的这些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借鉴当代西方市场经济学的已有成果,包括一大批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研究市场经济的成果(如哈耶克对市场经济必然性的论证,对计划经济空想性的说明;库普曼关于市场经济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无可替代作用的理论等等);另一方面,则要总结我国近二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经验,反思传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失误,追溯前苏联东欧“改革学派”的经验教训等等.问题是,在这里,至今并不存在学界共识.例如,如何从当代社会进化论(即中国古哲所谓“道”)的层面,包括应用当代自组织理论(例如耗散结构理论)和电脑科学,全面充分地说明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准确而科学的“市场与计划互补模型”究竟是怎样的?如何把奠?  相似文献   

8.
依据笔者坚持的“商赋人权论”和“人权悖论,提出了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人权的七个问题,其中包括人权研究者如何对待当代经济学成果,如何认识马克思当年否定市场经济,怎样解释生存权才符合唯物史观,如何从“商赋人权论”出发回视人权思想衍变史(包括中国思想史),能否认为西方“新政治经济学”深化了“商赋论”,如何说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本身就是促进人权,如何理解邓小平人权思想,中国应如何强化人权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给我国人权保障带来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人权保障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从质与量、正与负、新与旧、破与立等方面去认识。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人权保障机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要建立这种新的机制,当前应该: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实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平等的统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严格执法;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发挥国家宏观管理作用,搞好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权问题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我国叫人民民主专政),是西方反动势力的一贯手法,也是他们渗透、颠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主要武器之一。近来,由美国带头的某些西方敌对势力,更是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蛮横地干涉我国制止动乱、平息暴乱这个纯属中国内政的问题,妄图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人权问题,对于我们进行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是十分必要的。人权,一般是指人身自由及其他民主权利,也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那么,在社会主义国家,究竟有没有人权呢?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尊重公民合法的、合理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是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人权的普遍性,就是人权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性的人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权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表现形式的结合,就形成了人权的不同特色。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概括,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的重要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一步一步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人自由平等发展的权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何颖近几年来,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国际敌对势力以关心人权为名,对我国的所谓“人权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指责,肆意攻击中国政府,似乎中国是一个无视人权、践踏人权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人权白皮书》中正确指出: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各国人民只有获得生存权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本文着重研究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与完善,反映我国人权保障制度的伟大成就,以证明只有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主义制度才有真正的人权。  相似文献   

14.
作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向世人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一般思路,而且也进一步规定了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内在要求,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增添了科学的时代内涵。为此,我们应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人权建设,在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权的实现必然受到各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制约,实现社会主义人权,不能照搬西方所谓“人权”模式,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将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特征同我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权得到科学合理而又全面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人权的实现必然受到各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制约,实现社会主义人权,不能照搬西方所谓“人权”模式。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将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特征同我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权得到科学合理而又全面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权观,坚持多数人的人权,阐明主权高于人权,主张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强调生存权、发展权的首要性,坚持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的统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相似文献   

18.
人权是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法治是依法治国方略、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人权入宪、建设法治国家,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尊重和保障人权,建设法治国家,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循序渐进,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转变人权、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9.
人权是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法治是依法治国方略、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人权入宪、建设法治国家,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尊重和保障人权,建设法治国家,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循序渐进,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转变人权、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20.
西方“天赋人权论”是从抽象人性推导人权的。在巨变前的苏联和东欧,许多论者们依然用马列主义的名义重复着这种思路。以原苏联科学院副院长费多谢耶夫和苏联科学院国家与法研究所的人权专著为代表的理论,总是把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研究作为人权研究的理论前提。这种思路也深深影响着中国论者:相当一批有影响的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