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日报》1988年5月6日一版头题位置发表的通讯《人民会记住这一切》(作者朱保章),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它好就好在一个“新”:结构新、语言新。我看是一篇文学化的好新闻。结构新通讯入题不凡,开头就一反“老套”:“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拍到了几张照片。”接着象绘画一样,交代了背景(细心的编辑给文章配发  相似文献   

2.
尽管新闻是“易碎品”,对上好的“易碎品”,不仅让人爱不释手,即使已经“碎”了也会让人留恋和怀念。我在回顾和翻看那些获奖的新闻作品时发现,这些受读者和新闻行家好评的佳作,几乎全是标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新闻标题与其他文章的标题相比,变化多端,也最丰富多彩,因而也最有利于作者和编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古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严谨写作态度。作为编辑,我们在拟制一个好标题时,也需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追求。这就需要在编稿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出发,寻找它…  相似文献   

3.
肖凤 《档案天地》2012,(9):58-61
在今天.在中国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我的确不能。算是穷人,更不能算是富人:我只是一个依靠工资维持生活的脑力劳动者。现在.被统称为“工薪阶层”中的普通一员。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贫富之间的认知鸿沟.近乎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危险的假设     
记者在采访中,不可避免地要做这样那样的假设。而作为一种本能,有些假设是无法觉察的,具有隐秘性。如富人与穷人发生冲突时,记者可能倾向于假设过错在富人。当法院对一个民愤极大的罪犯“轻判”时,可能假设法院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公正判决等。假设,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记者头脑中重要的推理工  相似文献   

5.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走向富裕的社会,“安富”也是重要问题。 不要害怕出现富可敌国的大富豪。如果能让一个社会的富人活得自信,富人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富人受到人们的尊重,富人的乐善好施成为社会财富再次分配的重要渠道,这个社会的治理就大抵获得了成功。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不易。  相似文献   

7.
媒介有关富人报道的不同的主题内容,对富人形象的呈现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影响.在经济变化和行业变化的议题下,富人被当作一个群体来描述;在致富史的议题下,富人的个性得以呈现.媒介对富人形象的叙述中,聚焦于其价值层面的形象而不是行为层面的形象,富人阶层和社会、时代的关系,以及财富所隐含的社会权力成了媒体的报道重点,而对于这一群体的具体行为,特别是主动性的行为,媒体的描述却不甚清晰.富人所谓的“低调”特征,成为人物行为层面信息缺失的一个说辞.  相似文献   

8.
幸福指数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受。据国内外有关部门调查可知,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指数还高于某些发达国家。可见幸福,不像财富,仅是富人独有,这种感受,富人和穷人都可获得。说到幸福的感受,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一件小事,是关于一把小花伞的往事。那是1990年,当时我在湖北黄石市工作,那年的“五一”节,时值单位老领导退休不久,市委组织部派来的新领导到来也不久。新领导为了赢得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拥戴,搞了很多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在单位里可是前所未有的:即组织单位里的青年团员和我们这些刚步…  相似文献   

9.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37):13-13
“克里说,他所见到的,是两个美国。我要说,这是相互的,美国所见到的,也是两个克里。” 美国现任副总统切尼批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政见经常反复无常,甚至自相矛盾。此前克里曾经说自己看到了两个美国,一个富人的美国和一个穷人的美国。“他们惟一没有尝试的只有坦克了。”  相似文献   

11.
读了《好一个“清洁维修工”》,我禁不住拍案叫好。我以为,中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需要萨克斯这样的编辑。 萨克斯确实难能可贵。首先,在金钱左右一切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坚持文化的纯洁性,把提高书稿的质量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其次,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作者,热情地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第三,萨克斯有着了不起的编辑才能,他“用蓝铅笔一挥,就能使光秃秃的岩石冒出香槟酒  相似文献   

12.
【咸聊淡扯】小二躲非典去了 ,在老家呆了俩月。回来头一天就找我 :“哈 ,三大爷 ,您老能耐啊 ,当起人体炸弹了 ?滋味不错吧 ?”我愣了 ,不知他说啥。“您老的邮箱……”我立刻明白了。可他怎么就知道了这事儿呢 ?一定是窃取我的邮箱密码了。“想起诉 ?免了吧。要不是我 ,您老那俩邮箱还在太平间歇凉凉呢 !”事情是这样的。不少作者反映 ,我们的投稿信箱收不到自动回复。我一试 ,果然有问题。原来是设在邮件服务器上的回复功能工作不稳定。于是我就想在我机子上的邮件程序上再设了一个 ,这样 ,只要我接收邮件时 ,作者就肯定可以收到回复了。…  相似文献   

13.
逼上书山     
16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关于书的“狂”话。 那一年,参加军区的业余创作学习班,管事的干事讲起上世纪50年代本部队的“业余作者”徐怀中和他的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知道那是他24岁时的作品,我居然脱口而出:“喔,我还有8年!”当时在侧的一个女兵记住了这句话,从此没少为这奚落我。多少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夫人。  相似文献   

14.
刘擎的抗争     
30岁的刘擎.阴天下雨时.脊椎就会隐隐作痛。长期卧床养病使她胖了20多斤。这一切不幸都源于去年她在世纪佳缘里的一场苦涩邂逅.‘“这是在一个严肃婚恋网站上认识的人,我是一个真诚想去婚恋的人.我相信他也是。”然而最后她发现对方“除了性别、照片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不甘被骗的刘擎几经波折.今年8月终将世纪佳缘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5.
常见某些编辑选稿时,注意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带来的效果并不见得好。比如4月24日《新民晚报》“家事”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富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稿件,写的是一个广东老板,生意上太忙,将两个孩子送到上海来求学,两个孩子挺懂事,渐渐学会自立。事情本不错,但写到最后带出另一个问题.原来他俩还有一个妹妹在广东父母身边,这样说来此对夫妇至少生育了三个孩子(仅仅从文字上看)。由此使人感到广东那边是怎么搞计划生育的?从照片看两个哥哥也不过是小学生,而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早就规定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这对夫妇是大大超标了像这类报道是“得”还是“失”?看上去是表扬了两个孩子及其已为“富人”的父母,其实另一面又使人感到这对夫妇不值得报道,难道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月23日,沈阳《华商晨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则消息《救女贫困父亲写信遍求中国富豪》,此后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报道。该消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各种观点纷呈,如“刘福成的救女举动打破了以往慈善救助的‘潜规则’,变等待受助为主动出击”、“在媒体的介入之下,效果会不言而喻,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救一个是一个’”、“对于富人社会责任感的呼吁一直都是公共舆论热点所在”、“媒体越位凸现体制缺失”、“媒体对富人集团的一次‘舆论绑架’”。笔者认为,从媒介职业道德的视角来分…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面前,我是个作者,长期同编辑打交道。在某些作者面前,我曾经是一个编辑,现在也还在主编一个刊物,也有过同作者打交道的感受。作者和编辑两种角色,都是与文字打交道。编辑与作者要成为知音这里说的是艺术上的知音。如果说,我在作品中表现的想法,不能得到编辑赏识,首先是不能得到编辑理解,那就成为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最小的痛苦,是看到发表出来的作品中错字,特别是把一个生怕弄错了的字弄错了。譬如,众目睽睽的“睽”字,与暌别的“暌”字,偏旁是不同的,一个是目,一个是日,稍  相似文献   

18.
写作人物通讯,作者总离不开叙述这一表现手法。可以说,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所见到的人物通讯中,作者在进行叙述时,采用三种不同的人称,即“我”、“你(您)”、“他”作为“叙述主体”。这个“叙述主体”,就是作  相似文献   

19.
苏巧将 《新闻实践》2012,(12):17-17
拍摄“再生棉”污染,源于一次郊游踏青的偶遇。当我穿过青葱山林后,亲眼目睹棉絮从一个个再生棉加工棚中不断飘出来,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各种颜色时,“深入探访再生棉”的想法立即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20.
对声响的捕捉在许多新闻速写里,往往有形无声,万籁俱寂。要写出喧闹的世界,作者就要随时随地“捕捉”种种声响。象列宁说过的:“要听得到草根在地下发芽的声音。”有经验的瓜农,不仅白天看“瓜长”,夜里还听得消“瓜响”。我们新闻界平常提倡用气力采访,这是对的。采访时别忘了用耳朵这个重要器官,还要注意他们谈吐中的韵味。我曾经同一位熟读唐诗宋词的四川朋友共事多年,他出口成章,诗味极浓。我也曾采访一位女话剧演员,她在拉家常时也讲究抑扬顿挫。我只恨自己这支秃笔落下来,不能绘声如其人。有一篇《猴岛记趣》(作者:梁进居)就写出声来了。作者随自然保护区黄站长进海南岛陵水县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