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什么是劲力 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劲力的阐述:(1)王宗岳《太极拳沦》“由著熟悉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阴阳相济疗为懂劲。、”(2)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要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解》“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  相似文献   

2.
严涛 《中华武术》2006,(4):18-18
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能听劲则散手方能用之而且适当。《太极拳论》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招即是散手),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招熟是第一层功,懂劲是第二层功。招熟不难,懂劲最难。譬如对方打来一拳,若不先粘住,则不能听人劲;不能听人劲,则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进、或退而施用散手。粘住对方后,若对方手往上起,则亦随之而起,即可以左手击其胸部;若对方手往下落,则随之下落,以左手击其面部;若对方手往前进劲偏:于左,则随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腾出右手击其头部;劲偏于右,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以推手而致用,此致用的核心即为“懂劲”。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怎样才能懂劲?这是学习太极拳的人都必须弄明白的重要问题。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势熟而渐悟懂劲”。劲之阴阳,即刚柔也。劲之偏刚则易折;劲之偏柔,则无用,故必须相济。要懂之劲,即刚柔也。在太极拳推手中,不但要懂自己的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而且更要懂人家之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所谓“用”,即是遇刚则用柔,遇柔则要刚。即要知人,又要知己。这都要在“粘走”中求功夫,勿犯“丢顶”之毛病。什么为“粘”  相似文献   

4.
梅应生 《武当》2004,(11):19-21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所载.王宗岳原序《原文》八十三页有云:“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其中“运劲如抽丝”句,近二十年来,海内外一些太极拳专刊曾发表众多作者对此句的诠释:①从蚕茧向外抽丝,要连绵不断;②如像蚕子吐丝结茧自缚那样均匀不断此两种诠释都围绕蚕茧之“丝”而论,笔者则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贾澎 《中华武术》2004,(4):26-27
在攀登武术真谛这一高峰的征程中,修炼者都希望寻觅一条坦途、捷径。《太极拳论》讲:“由着熟渐悟懂劲,懂劲渐阶及神明”。“着熟”“懂劲”“神明”就像横亘在修炼者面前的“三座大山”,一座险似一座,一座难似一座。自古而今修炼者又何止千万?“着熟”者已是不易,“懂劲”者更为难能可贵,达到“神明”者凤毛麟角、屈指可数,那么什  相似文献   

6.
王庆喜 《武当》2010,(3):22-23
习练陈式太极拳,首先要把握陈式太极拳之“意”、“气”、“身法”要点,着重掌握“缠丝劲”的练法要义,再遵循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三个习练阶段,要求循序渐进,从而练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7.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如何掌握听劲是学习太极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好比写字如何拿笔,笔不会拿,字怎么写?太极拳论说:"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问题是:不会"听劲",如何能"懂劲"呢?何谓太极"听劲"?太极"听劲"就是在老师或对方身体上触摸太极松柔之感,即感受人体因松柔所产生出来的力量。听劲分动态中听劲和静态中听劲,所  相似文献   

9.
“内劲”是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常见的重要概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也相应出现了“内劲”和“外劲”的概念。什么是“内劲”?什么是“外劲”?太极拳界的许多拳家从不同角度多有阐述。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出的一种潜能”;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群收缩与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有的说“太极内劲的实质是意气结合、神气合一”……  相似文献   

10.
翟维传 《武当》2001,(2):15-16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对练的内容之一。是在熟练太极拳架,掌握了一定的太极拳理,具有一定的太极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二人技击性训练的一种方式。是学习听劲、摸劲到懂劲的一种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张升 《武当》2008,(6):19-19
初学太极拳都是从放松开始的。松是基础,通过放松打开气道,周身气道通达,由此而渐破“气滞”。由意念导引,拉通内动,往来开合,渐生内劲,从而生中定。不蕴蓄着内劲的太极拳只能称谓之太极操。  相似文献   

13.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14.
松绪金 《武当》2015,(2):22-23
《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从以上拳论不难看出,学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句名言曰:"太极十年不出门","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里所说的"十"和"千"都不是实际数字。能否练好传统杨式太极拳,还要看学练者的文化素养如何,感悟能力如何。须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废寝忘食,排除一切干扰自觉练拳。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不间断地每天坚持练拳两三个小时,走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中常讲的“劲”不同于一般的力,是太极运动中特有的一种力量素质.劲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太极之“劲”有内劲和外劲之分又有整体性,是一种整体劲,在实际运用中均以整体形式发放出来.文章从古人论述和现代科学角度对太极拳的整体劲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太极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相似文献   

16.
尤志心 《精武》2007,(3):36-37
功力的阶段划分太极拳的内劲在和人推手或散手时,释放出来就成为了功力。这种功力是可以划分等级的,有的划分成七层,有的划分成九层。我认为,是否可以简化一些,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在练好桩功的基础上,能熟练盘架子,姿势正确,像模像样,克服自身的僵硬劲,做到轻灵自如。如果练拳为了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做到这一步也就可以了。第二阶段:中级阶段。也可称为入门阶段。这个阶段,盘架子速度由慢到快,但劲别分明,并且已学会了推手,初步懂劲。“盘架子懂自己的劲,推手懂他人之劲”。懂得自己的手劲、腿劲、腰劲、脚劲、裆劲,懂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  相似文献   

17.
张君 《武当》2013,(1):17-19
一、太极拳之“劲” 提到太极拳,提到“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谙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相似文献   

18.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19.
有关太极拳“松”的问题,是讨论不完的话题,然大多数文章中引用古拳论或诸子百家之言甚多,理解起来过于抽象,让读者似懂非懂,有的就“松”而论“松”,具体阐发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松”的具体体现和训练过程步骤的文章少之又少。笔者1995年曾发表《劲由“松”中求》一文,读者反馈不断,据说网上也有转载。故笔者以《再论太极拳之“松”》为标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简单易懂、通俗易用的太极拳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20.
崔云鸣 《武当》2022,(9):10-13
<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众多古典太极拳论著中的经典,其中提出太极拳的三个境界——着熟、懂劲、神明。拳论中四次提到懂劲,懂劲是到达神明的必经之路,可见懂劲在太极拳练习中至关重要。练习太极拳,不仅要对懂劲有概念性认识,还要明白为什么要懂劲,懂劲后会带来哪些新的体验和变化。这样才能明确目标,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今不揣浅陋,谈谈太极拳懂劲有哪些意义,以期与同道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