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文革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了突出的变化,逐步由狭窄走向了开阔,真正走出了沉寂,呈现出起点高、发展稳定的良好势态。从文革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亮点以及文革文学研究的个人反思三方面作了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2.
段永建 《天中学刊》2022,(6):105-112
“文学豫军”的灾难书写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主要呈现出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定胜天的灾难意识;在新时期则表现出以多元杂糅的手法对灾难生成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灾难发生的反思与批判;进入21世纪,灾难叙事表现出由单一现实主义向多元杂糅、由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由人定胜天思想向生态意识转变的诗学特征。“文学豫军”的灾难叙事,不仅再现了创作主体心路历程及其艺术风格的流变,而且还勾勒出当下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变化及内在机理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人们都以为文学的批评就是文学的鉴赏,“批评家”也就是“鉴赏家”。然而,在“文革”结束以前的相当长的一些年月中,“文学批评”变成了“政治批评”,艺术上的品味已显得毫无必要,以致有关艺术审美的话题也渐渐“式微”。“文革”后,拨乱反正,“文学批评”中的“批评”二字常因与以往的“大批  相似文献   

4.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文革”主流文学置放于世界文明和现代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予以审视,我们发现,“民族国家”与“共产主义”之“宏大叙事”的诉求,“革命”的“新型主体”的建构,“合理性”之“价值理性”的膨胀,所有这一切,都给“文革”主流文学打上了深深的现代性烙印,标示着“文革”主流文学有其深刻的现代性根源。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小说的转变表现为:由政治型向社会型的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型向多样的审美型变化,由基本模式型向独立创造型的变化,由艺术方法的单一型向艺术方法的多元型的变化.小说主题的多向发展,使小说的表现范围明显地扩大了。伤痕、反思、改革、道德、历史、风俗、自然等等主题的交替出现,多向的主题联系着社会问题与社会内容,这是新时期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革”结束后,适应国人情绪宣泄和政治批判的需要,“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革”及“文革”前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伤痕”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结束了“非人”的文学的历史。伤痕小说在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但它还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对某种荒谬的历史加以阐释的信息。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则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它恢复了文学质疑生活的功能。反思文学由于大多浸透了血泪人生的感悟,反映的又是苦难已被超越的审美心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悲剧力量中隐含的历史批判,也给了从集体迷误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填补了海峡两岸“文革文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文革主流文学有着大众化特征,这首先体现在对民间文艺形式的推重上,还体现在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服务对象上。文革前期文学中的大众化方向,是由文化大革命现实政治形势和文化语境所决定的。就文革文学的具体发展阶段而言,文革前期文学的大众化趋势也影响到文革小说的生产。在写作方式上",集体写作"流行一时;在培养方式上,文革小说则多采取"投稿———发现新作者———重点培养"的方式。在文革小说中,非但是短篇小说的情节十分雷同,即使是素以艺术繁复见长的小说文体———长篇小说,其表达模式也极为单一化。这一方面是政治话语直接美学化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大众化发展到极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十七年和“文革”十年,当代诗歌被有效地整合进了政治一体化的文学体制,使之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颂歌和战歌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两种主要形态。进入新时期后,一方面是承担了启蒙主义历史使命的现实主义诗潮再度复兴,另一方面是“文革”时期处于地下状态的朦胧诗开始浮出历史地表。朦胧诗在思想方面与现实主义诗潮同调,在艺术技巧层面借鉴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成为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文革"结束到新世纪以来的今天,中国文学走过了近三十年挑战与应战交互作用的壮阔历程.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贯穿性的思想灵魂的主线索是寻找人,发现人,肯定人,即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艺术探索精神的变化则可以概括为:启蒙、先锋、世俗化、日常化;与此同时,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联日益密切,经历了从最初的向西方学习到中国自身的文化苏醒再到民族文化和异质的西方文化对话、重组,并逐步与世界文学交流、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革结束后,大部分的作家都忙于进行“反思”,批判文革中各种不人道的行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文坛大行其道。这一时期,汪曾祺带着诗性、温馨的短篇小说重返文坛,他的小说很少直面地涉及文革题材,他更多的是在高唱人性的赞歌,回归民族的传统。九十年代,当“伤痕文学”逐渐淡出文坛的时候,汪曾祺却开始批判文革,直面文革中人性的丑恶。有些研究者认为汪曾祺在九十年代写的“文革系列”使得“作品的美学意味褪减”,但是笔者认为汪曾祺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文革系列”短篇小说看似是对其八十年代诗意化小说风格的背离.其实却暑一种正面回归的蛮调体.  相似文献   

14.
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写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讲述的是主人公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悲剧,属于“伤痕文学”。按照单元目标要求,笔者把小说的人物与环境要素进行糅合,避开简单意义上的“文革”这一特殊的环境影响人物及人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深入探究人物、人性的变化,对文本的问题探究向纵深处挖掘,体现出教学者对文本的研读分析及感悟。一、坚贞爱情之挽歌小说叙述了团结大楼中一对高妻矮夫的悲  相似文献   

15.
文坛上“六十年代人”的出现如同右派作家之于“文革”前、知青作家乃至“新写实”作家之于“文革”中的重要性一样,标志着当代文坛中流砥柱的组成产生了明显变化,并对文学的未来承载着担当。六十年代人的历史发现与童年记忆成为他们创作的两大资源,乡土情怀使六十年代人在文学传统上回归入流。本文正是在“六十年代人”这样的视域中研究王跃文的短篇小说集《漫水》的。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常常能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十年动乱中的“文革”用语,便反映了“文革”期间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社会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与当时的社会动乱,“文革”用语与现代语言迷信三个问题的探讨,寻求“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语言使用的变异与社会诸因素变异的关系。一、“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是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环境,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使人们产生许多错误认识。“文革”用语就反映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随着对象层次的变化,其知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文”上,即不同的学习阶段“文”的含义可以是文字、文学、文化。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实现了由“文字”向“文学”的知识形态转化,大学语文则应该从中学阶段的“文学”层次上升到“文化”层次,这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当然,在实施这种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守常”与“变异”的关系,并据此来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德银 《现代语文》2009,(6):99-101
文革结束以后,文学界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转型,“伤痕文学”成为文革后文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宗璞的《三生石》,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竹林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是伤痕文学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伤痕文学”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单调,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是沉重的,也是抹不掉的。  相似文献   

19.
阿让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5):F0003-F0003
将关键词“文革文学”输入互联网,一串文字跳出来:“文革文学网上批发市场,文革文学供求信息尽在阿里巴巴。”再点击,是铺天盖地的各种商品。慧聪网信誓旦旦承诺:“海量的文革文学供应信息,文革文学供应商慧聪网。”再点击,回答:“共找到‘0’条供应信息。”真是黑色幽默得可以。也不是踏破铁鞋完全无觅之处。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份令人满意的文革文学出版物目录。也有知情人士,比如文革中恢复出版工作的各家出版社。但如果要去查找这些出版社文革申的出版情况,或语焉不详,或一笔带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35周年所做的一个目录,列入文革中出版的长篇小说20多部,算是带了个好头。其实,以人民文学出版社论,文革前文革后出版的长篇小说,也不乏质量平平读者和评论界后来不再提及的作品,难得的是他们面对历史的坦诚和勇气。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再到“文革文学”,这种文学“组织化”趋势日益强大和严密,直至在“文革”中走到了历史的反面。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文学“组织化”本质上属于制度化权力的表现,其中隐含了中国革命文学的政治经济学,它主要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创作主体的生存方式、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诸领域进行组织化规约,并最终确立了新中国行政指令性的计划型文学生产体制。但在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中始终伴随着消解它的历史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