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兴发感动”说是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教授评赏古典诗词的主要理论,在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诗的诞生与发展伴随着兴发感动的力量,因此在鉴赏古典诗歌的同时,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这种兴发感动得特质,才能对诗歌鉴赏到位。本文从吟诵传统与诗的兴发感动的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阐述古人对声音美的觉醒是诗歌产生的原始动力,吟咏诗歌是对诗歌进行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创作底蕴的积累,用声音诠释诗歌,更能恰到好处的感悟到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华人学者叶嘉莹教授近年来多次归国讲学并把她的三部著作《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和《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以下分别简称“论诗”、“论词”、“批评”)刊布国内。叶先生在古典诗词和古典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多所创获引起国内学者和青年的推重与欢迎。从这些著述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叶先生是立足于古典批评而又超越古典批评的;她所指持的一些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不止新颖、独特,且具实  相似文献   

6.
祁青元 《现代语文》2011,(9):153-155
中国是诗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词常常以它特有的韵律声情感染着成千上万读者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读诗,尤其是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足以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的。”古典诗歌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7.
诗歌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读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相似文献   

8.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适应其要求而发展。语文教改的方向朝人文精神,人性化方向发展。而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数以万计的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髓。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现代叶嘉莹先生说:"诗是兴发感动的生命。"兴发感动的生命,就会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唐诗确  相似文献   

9.
李明伟 《文教资料》2008,(28):318-320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特点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两步法",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可以兴"的传统,体悟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第二步,由学生自己创作,在对诗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白话文的诗化语言来诠释古典诗歌,从而达到诗人的"兴"与学生的"兴"相融合的境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并能从中吸取到更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感兴说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兴发现象。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灵感说大不相同,它包括五个方面。其一,灵感兴发的神秘源泉:体道通神;其二,灵感兴发的诱因和物质载体:自然万物;其三,灵感兴发的主体状态:葆真全性,回归自然;其四,灵感兴发的主观条件:凝神、妙悟;其五,灵感兴发的本质涵义: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所有这五个方面,无不基于道家和禅宗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两位极富个性的评论家。沈从文的批评观念的核心是原始人性论,这决定了沈从文在文体上以古典和谐型为审美理想,思想上以追求原始人性的表现为评论指归。林语堂的批评观以小品文为重心,以“幽默”观为理论核心,以“娓语式笔调”为审美指归,以性灵说为契机,形成对中国古典审美观的继承和超越。而这决定了二者均是文艺自由论者。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音乐院校,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但不少学习者对古典诗词缺乏深度解读能力,作品演绎形似神离,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和创造性转化.鉴于此,笔者建构了一套思维可视化解读模式: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以"兴发感动"说为思维策略工具,"焦点问题"为导向,结合乐曲曲调节奏等,对诗词进行结构化组织和呈现,以此提升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古典诗词作品的悟读演绎能力,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这一解读模式,是高等音乐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戏剧批评史来说,20世纪是它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中国古代戏剧批评采用的是评点式批评方法,就象古典诗话、词话,往往是对文本作出寻章摘句式的批评。这是一种强调审美经验感悟性的批评方法。王骥德、李渔、焦循与金圣叹等人运用这种方法完成了独具中国古典风范的戏剧批评,藉此表达了对戏剧的许多真知灼见。中国古典戏曲批评家并不追求创造一种富有逻辑性、思辨性的戏剧美学理论体系,他们只是在戏剧批评中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戏后1的独特看法与美学见解,他们各有一套思路与方法,各有一套“家数”,其中有不少戏剧批评是运用古…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皎皎者,也是历代文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叶嘉莹先生运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鉴赏方法去领略诗歌魅力,同时,她又运用“兴发感动”的理论从另一方面去诠释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意蕴。她的诗歌理论通俗易懂,这与她运用浅显质朴的语言是分不开的,由此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许筠的诗歌理论深是中国诗论影响下的产物,许筠更承传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批评方法,尤其是摘句批评朝鲜诗人诗作,在其诗学批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他的尊唐诗学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在<迦陵论词从稿>、<迦陵论诗从稿>和其他著作中贯穿首尾的重要理论.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四个特性:纵观古今、融会中西、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的诸多学批评理论中,新批评和接受批评与中国古典诗歌最具亲和力,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批评范式却有着各自无法逾越的局限。有没有一种可能,既从语言本身出发去理解诗歌,又不至于落入寻章句的樊笼;既尊重读感受的权利,又防止这种感受因简单化而停留于诗的表面?即在新批评和接受批评这两个相互否定的批评范式之间,能否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和批评寻找到一种新的可能,确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古典戏曲鉴赏学是对古代戏曲的文学艺术、表演艺术等进行欣赏、理解和批评的一门学问。明清戏曲评点是中国古代戏曲鉴赏、批评的特有理论形态,它针对古典戏曲集舞台性、文学性、音乐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特征,主要从表演和文学艺术两个层面参与古典戏曲鉴赏学的理论建构,其特点是紧密地结合戏曲文本,发掘演员情感体验、排场合理性和曲白可演等要素在戏曲舞台艺术塑造中的意义,揭示戏曲文学鉴赏中的主体性、想象性和超越性价值,从而丰富了古典戏曲鉴赏的文本及其理论内涵,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9.
曹文轩的文学批评思想坚持三足鼎立:文学审美化、理论中国化和理论实用化,在此框架内以美感为主、思想为辅,沟通文学的古典与现代形态,兼用中西文论资源,促成批评与创作互动,试图建构中国化的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从文学本位、中国本位、批评实用本位三个角度剖析曹文轩的文学批评思想,可以揭示其独特的内质及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批评是翻译批评中的热门之一,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语言学和诗学批评路径维度单一,纯文本分析多,描述性弱。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批评应该打破文本的束缚,在传统的以文本批评为主的语言学、诗学批评基础上,充分参照基于不同翻译目的、不同诗学理念、不同翻译策略、不同目标读者群的译者,不同阅读目的的读者,以及产生不同社会文化价值的社会等超文本因素,探究文本批评与超文本批评相结合的多维批评路径,发挥翻译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趋向良性循环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