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圣经在中国的汉译历史,并就影响最大的《和合本圣经》的成书以及影响进行了综述,对其翻译原则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合本圣经》是国内外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译本,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其中的很多表述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固化。《和合本圣经》以口语化为特色而不失典雅,忠实而不失流畅,同时是注重文化翻译的"好的白话文"译本。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和"《圣经》韩译"分别在内容和语言层面对韩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圣经》的思想内容迅速融入韩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在"新小说"中体现出来。"《圣经》韩译"促使韩国逐渐形成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体系,并促进了以"言文一致"为目标的"国语国文运动"顺利地开展。而在中国,基督教同样经历了传播和"汉译"的过程,却难以获得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心理认同,这与中韩两国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础、儒学影响程度及心理接受机制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成功翻译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批对中文颇有造诣的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的合作结晶。汉译白话圣经目的虽不在文学,而在于宣传宗教,可是因《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其成功的白话语言,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轫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新文学先驱的肯定。随着新文学的发展,圣经中的意象、语言、精神及文体也在诸多作家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从而为新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异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张弘 《考试周刊》2014,(66):16-17
《圣经》是一本宗教经典,也是一本一流的文学艺术作品。《圣经》文本中不但蕴含了神国发展的轨迹,还充满了高超智慧的文字表现手段,在运用语言的方式和技巧上处处闪耀艺术光辉。众多修辞手段不仅给《圣经》增添了光辉灿烂的艺术品质,还使神国的教导隐含在这些文学表现手段中。对《圣经》文本中的重复艺术加以研究,辨析其类型和特点,对揭示《圣经》文本的隐含意思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经典,《圣经》是通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尤其是英语影响世界的。《圣经》英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钦定圣经》是《圣经》英译史上的一个顶点。《圣经》英译对英语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英语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6.
胡洁 《考试周刊》2008,(47):213-214
《圣经》是一部基督教典籍,影响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圣经》原文主要由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写成,现在《圣经》已被翻译成两千多种语言,遍布世界各地。《圣经》早在唐朝就传入中国但只是局部翻译成汉语,明清时各种译本层出不穷,而1919年官话和合本的出版标志着《圣经》中译达到一个高潮。目前中国通用的是和合本和现代中文译本,两者翻译风格迥异,具有极大的比较价值。本文略介绍这两个译本及其翻译原则,着重对两个文本进行对比,认为和合本是《圣经》中译的一个经典,但由于年代久远,需要修订或者重译,而现代中文译本可读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圣经》中的典故不仅作为文学题材被各时代的文学家们加以运用,成就了数量不菲的传世佳作,其本身也因为丰富的内容含义、广泛的读者群体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了英语语言文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圣经》典故对于英语文学的影响源远流长,纵观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处处都能体现出《圣经》及其典故身影。对英语语言文学中《圣经》典故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文学本身的深入理解,也能帮助后世的学习者们领略文学作品中文化、时代以及精神的内涵。文章剖析了《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经典,《圣经》不仅对西方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基督教正典圣经形成后的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圣经的翻译(汉译)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文圣经出现过很多版本,其中,和合本圣经在所有的圣经翻本中占据了重要并且独特的地位,也是当今中国教堂信徒所使用最广泛的版本,在现代有专家用了很多心血重新把圣经汉译,其中,圣经新译本就是一次很好的工作,本文通过对诗篇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等做分析。  相似文献   

9.
习语表达丰富、形象、贴近生活,在外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圣经》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寓意深刻的典故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现代英语习语的重要来源。《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从神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开始,记载了以色列的历史,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文笔优美的诗篇。通过深入探讨《圣经·旧约》中的各种故事,可以揭示现代英语中很多耳熟能详的习语的起源及涵义。  相似文献   

10.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动宾补”结构即已有之,只是用得很少。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随着语言更接近口语,这种口语色彩浓重的“动宾补”结构,使用频率大大增高,且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也已产生,形成了与古代汉语不同的“动宾补”结构特征。不仅如此,近代汉语中的“动宾补”结构,无论用“得”还是不用“得”,和现代汉语相比,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着取"言"舍"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必将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败俱伤。其实,"言""意"互转和融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规律,是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必须通过传授语文知识、丰富生活体验、展示学习过程、适时介入言语、开展综合实践等策略实现"言""意"互转,优化"言""意"融合。  相似文献   

13.
从语音、词汇和会话含意角度分析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含糊语言。认为英汉语言文化中的语义含糊性产生了一系列的语用效果。说话人之所以选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由于有不同意图的驱使或某种特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詈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词语,它与某种文化普遍否定的事物相联系,从而成为透视这种文化的一个特殊窗口。对汉语中诅咒人“死亡”的詈语作出分析,认为这类詈语包含着人们的生活理想,反映了他们的生死观念。通过对这一类詈语的分析研究,意在显示汉语詈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要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是关键。在新课程理念下,在课堂上要通过创设情境、抓住言隙及追问敲打等策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使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音系学音位理论和特征赋值理论对中国手语的构词要素进行了音系学的分析。文章认为:中国手语的构词要素是由无意义的特征构成的,要素即“音位”。如其它人类语言一样,中国手语的音义关系既有任意性,又有相似性。文章认为,根据特征赋值理论,中国手语中的“书空”缺乏音系理据,因此从音系学讲没有充分的语言学资格。对中国手语的音系学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手语(包括各地方手语)是否具有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即音义之间的双层性和任意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因其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在所有教育科目中优先具有进入存在论境域的发言权。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意味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精神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和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把握语文教育的立场和方法,是当前语文教育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是对过去长期以来所奉行的认识论语文教育模式的一种积极批判,也是对存在主义语文教育立场忽视语言实践倾向的一个有力的矫正。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负有语言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任务。语感是维系这二者的纽带,它能够直觉、准确地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雕琢一个人的语感来塑造一个人的心灵、思想和道德情操。它是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独具特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日常实用语言和科学语言,诗歌语言是一种反常规性的语言。诗人打破语言规范对诗性的束缚,寻求语言的诗性张力。诗歌语言是反常而合道的,语理不通而情理通。诗歌语言突破日常语言规范有缩略、嵌合和倒装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汉语在一定程度上比英语语言的使用更加灵活 ,这种灵活性并非没有限度 ,如果把握不好灵活度 ,势必出现意义混乱 ,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在多些“柔性”的同时 ,要把握好“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