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对比了两种教育,即为了经济富裕的教育和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作者指出,因为迫切追求利润,对民主未来非常重要的价值正面临丧失之虞。如果教育真的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增长和个人财富增加的话,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就绝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蕴含着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整个人类意义的关怀。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就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我们讲教育的公平,其目的就在于“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得到应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反映着教育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帮助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所以,教育公平应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以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3.
容莉 《文教资料》2007,(18):125-126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所得到的最大的启发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者都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能自主做一切事情的好习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世纪,只有具有自主性的人才能创新。中国要想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崭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对各类教育都有适用的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地执着于教育前沿的实践和探索,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培养有高尚人格的“有农夫的身手、科学家的头脑、改进社会的精神”的人的教育理想,创造着一种“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等教育理念,也就是为了用最优质最适合的教育培养强健和优秀的国民.勇敢和智慧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 任重而道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谌红桃 《宁夏教育》2004,(7):114-114
人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足尊重生命的存在,生命具有不可重复性?一位日本教育家说,我们要培养“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生命教育。不仅日本,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在科技迅猛发达的社会里,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东 《考试周刊》2010,(16):109-110
“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主旨。他的这一主张准确地说明了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理清了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不仅对汉语教学,而且对于我们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真正的目标,正确处理好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这一教育思想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诸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我将教育家的社会责任和存在意义概括为“引领”。 以更崇高、更远大的教育理想引领。当下教育带给我们很多困惑和挑战.是高扬理想还是屈从现实,当代教育家们有责任作出示范和指引。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的应是学生的长远利益和生命质量,而不是培养只得到某一方面发展的人,“分数至上”、只顾眼前得失都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内涵在不断地扩大、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的概念从等同于教育测量、测验,扩大到对课程、教学的关注,再到“考评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造成教育评价概念变化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因素,也有微观层面学习理论变化的因素。分析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及原因,对深入理解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了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看多了目中无“人”,满是学术概念堆砌的教育教学专著,能读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实乃让人无比惬意舒心之事。  相似文献   

10.
有的语法书认为“为了”兼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把名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介词,把动宾,主谓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连词。另外的语法书却认为无论“为了”用在名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前都是介词,文章认为后一种看法更合理,因为介词关非只与名词性成分组合。  相似文献   

11.
刘志伟 《教育》2014,(28):67-68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布鲁姆说:“教育是一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张广君认为教育是“文而化之,助而长之”,教学“不是为了直接滋养物质生命的过程,而是根本为了人类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人类精神的显现与成熟,为了促进物质生命的有效教育和精神文化生命的有效生成”。可见,教育是阳光下点亮生命的最光辉的事业。教育是启迪学生创新的工作学生是生命成长的主动构建者。学生通过学习,要构建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成长道路,创造性地发展(简称创新发  相似文献   

12.
李敏 《教育学报》2007,3(4):9-13
灌输式教育在今天的教育发展中已经上升到“范式”的高度。方法论意义上的灌输式教育对应着一种“社会”隐喻,在现实中表现为强制性和封闭性,这使得它陷入自身的合理性危机中。“存在”隐喻作为一种回应,引导人们关注教育中的个体存在,它通过游戏式教育的构想补充、制衡、证伪既有的灌输式教育。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对社会中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就开始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并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随着生命教育在全球被逐渐推广和认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形形色…  相似文献   

14.
“三生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是一种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5.
捧起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看多了目中无“人”、满是学术概念堆砌的教育学专著,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舒心之事。李希贵先生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用自己切身的体验与感悟,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通读全书,大道理少之甚少,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实现了对二元论哲学的超越,以进化论为支撑建构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其“沟通式”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过程促进了人的生成与社会的结构性延续。在这种意义上,教育通过持续性、整体性、有机性沟通着“个体人”与“集合人”——社会。  相似文献   

17.
杨向前 《西部素质教育》2020,(10):I0001-I0002
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来自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他们的思想是全人教育理念的智慧之源。从本质上来说,全人教育理念是一种培养“全人”或“完人”的理念,是一种整合“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两种教育观点后,形成的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新理念。而全人教育理念在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和谐、持续的发挥。因此,本文在上期阐述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及全人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本期着重说明了全人教育理念的优势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三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谈大学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大确定的我国的小康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目标,又是一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目标。而小康目标的达成,无一不与大学教育切切相联、息息相关。据此,大学教育应该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应有的社会功能。大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运而生的。从宏观上讲,它主要由三部分所构成:一是思想观念,主要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  相似文献   

20.
教育作为人与人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需要激励、保护、关爱和宽容。但是,中学生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去呵护,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他们“修枝去权”,在学生的错误面前、一味地姑息和软弱才是教育的一种巨大的失败,教育不止是在“和风细雨”中进行的,温情教育无法“包治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