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新疆是全国三大牧区之一,有牧业县21个(其中贫困县11个),半农半牧县16个(其中贫困县3个),牧场面积7亿多亩,牧业人口100万余人,占全区人口的5.26%。畜牧业是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牧区教育是新疆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科教兴新”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牧区教育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牧区教育搞得好与否,不仅关系到牧区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而且关系到边疆的长治久安。牧区教育是新疆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2.
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加快牧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马依沙牧区民族教育是青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我省牧区民族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牧区民族教育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符晓萌 《河西学院学报》2015,31(1):53-55,128
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河西学院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民族国家、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张掖河西学院召开,研讨会围绕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牧区社会、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牧区社会的发展与治理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地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4.
牧区的最大特点是地广大人稀,人群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明显,这就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布局面广、量少、部分教学点经常处于变动状态。这种教育现状极不利于牧区民族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长期稳固发展。而寄宿制中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缺陷,使牧区民族中等教育得以稳步发展,可以说,它是牧区民族中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最佳模式。因此,应大力提价举办这种学校。  相似文献   

5.
我们满怀胜利的喜悦与自豪,跨入了新世纪。“十五”期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锡林郭勒盟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一个纯牧区。就地区而言,教育的主体是民族教育,加快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加快民族经济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期间,我盟民族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以…  相似文献   

6.
国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同化,而重视边疆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许多法令,制定计划大纲,专门成立了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员会、蒙藏教育司,负责边疆教育事项,并在边疆各省建立了各级边疆学校。边疆地方政府也兴办了大量的边疆学校,培养边疆人才。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7.
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是祖国西北边疆一块富饶美丽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畜牧基地,在边疆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以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为主的牧区人口有30多万,占全州人口的20%,其中从事牧业的人口16.21万,占全州人口的10%左右。因此,探索牧区教育的规律,对促进牧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牧区办学形式及其对牧区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作一些探讨,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2002年4月23日至28日,自治区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一行5人,赴包头市达茂旗和锡盟西苏旗考察了牧区教育。我们欣喜地看到,1997年这两个旗“普九”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继续重视教育,牧区学校的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教学管理步入正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小学都集中在苏木,初中集中到旗所在地。特别使我们感动的是,在连续三年大旱,部分苏木生存条件都在劣化的情况下小学基本无辍学,初中辍学率在下降。但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的下滑,牧区教育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举其大者有:1、蒙授学校生源逐年下滑,以…  相似文献   

9.
牧区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难点。新中国成立50年来,投入巨大,虽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创办,极大地推进了牧区教育的发展,但牧区教育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牧区社会发展的需要。甘肃牧区三县的“逐学校而居”的教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其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对牧区社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牧民由此形成了新的生活模式和思想观念。甘肃牧区三县的作法也许对全国其他牧区能起到一种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牧区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难点。新中国成立50年来,投入巨大,虽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创办,极大地推进了牧区教育的发展,但牧区教育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牧区社会发展的需要。甘肃牧区三县的“逐学校而居”的教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其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对牧区社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牧民由此形成了新的生活模式和思想观念。甘肃牧区三县的作法也许对全国其他牧区能起到一种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边疆教育指民国时期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专门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学校教育。抗战时期,广大内迁高校师生投身边疆教育调查研究,积极从事西南边疆教育建设,直接促进了西南边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边疆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的兴办对于我们今天在民族地区办教育的启发尤为重要,不仅让我们了解边疆的很多实际情况,也让我们知道了在边疆办教育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相似文献   

13.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已经在我国显现出蓬勃生机,这一教育形式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情况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华坪县教师参加远程开放学习的特征、学习障碍和学习要求进行调查,表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式是能够补充和适应云南省教师教育需要的。这有助于探索一种适合集边疆、民族地区特征的云南省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东盟国家语言与中国西南边疆跨国民族地区民族语言的关系,结合在中国———东盟架构下中国西南边疆跨国民族地区外语人才的需求特点,指出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给当今社会特别是给西南边疆跨国民族地区带来的弊端,最后对外语教育制度提出了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5.
青海民族教育的重点是藏族教育,难点是牧区教育。寄宿制这一办学模式,是多年来青海省在藏族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牧区教育的发展的实践中,逐步探索积  相似文献   

16.
必须加强民族学校后勤管理李麦兰牧区民族教育的办学形式是以寄宿制为主,生活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为了提高民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民族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后勤管理质量,建设一支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的后勤管理...  相似文献   

17.
牧区教育是阿坝州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阿坝州牧区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如何推进阿坝州牧区“普九”进程、改革双语教育模式、加强师资培训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推进牧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了“采取特殊措施,扶持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促使民族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而开办寄宿制学校、发展牧区教育,加强教育扶贫、强化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和确保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则有效地解决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与学是教育的两个面,是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指标。我国西南边疆农村学校教学效度困境实则缘于既存的文化根基和现实的生活土壤。教育的城乡差异、民族文化差异、教育远离生活等都是导致教学效度困境的根源。应准确把握西南边疆农村学校教学效度困境的表现和成因,让西南边疆农村教育回归多元、回归日常、回应时代、回归初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提出了云南现有民族职教存在的问题,对边疆少数民族职教特色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创建具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职业技术教育的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