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萧红散描述的是她真实的生活经历。本试图从萧红散所表现的情态出发,解读萧红在特定时代、特定历史和不幸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及其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萧红《无题》的分析,揭示萧红艺术追求的高境界,突出在经历了“灵魂”而后达到“本能”的状态下创作的一系列要求:首先是创作的心理准备,其次为创作的风格与内容,再次是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思索的时间”,也即心理时间距离。  相似文献   

3.
萧红以“女性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勾勒了一幅东北沦陷区农村妇女群像图。本文分析萧红独特的人生经历、审美视点以及艺术构思等,为探索萧红作品艺术风格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第二任丈夫端木蕻良看了萧红.所写的回忆售趣先生的章后,鄙夷地笑起来,不屑一顾地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不过,端木蕻良应该为自己的误读而羞愧,这位嘲笑在大众的阅读视野中缺席的今天,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却赢得了经典性的地位。本想通过本细读的办法,分析一下这篇回忆性字的独特魅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从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后花园》等作品出发,论述萧红以现代明眼光对人的异化主题的阐述,既有物对人的异化,人对人的异化,还有女性的异化,并分析其产生的两个原因,既源于新化因素从中心向边地的渗透的因素,又因萧红自身的 独特经历及思想。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位自我体验型的作家,不幸的人生经历给她的创作带来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分析童年体验对于萧红创作的影响,从她经历的缺失性体验和丰富性体验两大方面对萧红作品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萧红将自己的童年体验艺术地转化在作品中,进一步体现爱的缺失,抒发内心的苦闷与孤寂,使她追忆童年,寻找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作家萧红及其作品都包含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从萧红个人的悲剧经历,阐释小说中人物生命的摧残与戕害、精神的扭曲与变态及其生存的动物性,以此揭示悲剧的广涵性。通过对悲剧文化的分解,进一步探究其超越悲剧的对生命的渴望与探询。  相似文献   

8.
萧红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命运,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的最终答卷。通过对萧红笔下几种“生命”形态的分析以及与作家萧军,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比较,可以解读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一员的萧红,在体验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悲哀的同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论萧红的女性内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萧红的后期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女性内审意识,这具体表现为对女性所具有的人类共同弱点的批判、对女性传统意识的深层展示以及对女性个性解放出路的反思。这种女性内审意识的形成是与萧红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萧红离开东北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萧红生命与创作的重要阶段。研究和梳理萧红上海时期的生活,还原萧红在这段时期内所经历的经济状况好转、人格尊严诉求及其与萧军的感情生活过程,对揭开萧红短暂生命中的诸多真相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对"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时"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萧红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用她一生的苦难命运,来折射黑土地上女人的生存困境和生育苦难,并挖掘她们苦难命运的根源,即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践踏.  相似文献   

16.
:萧红作品的抒情品质,源自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和浓郁的寂寞情调。萧红通过情绪结构将文本整合成具有统一抒情品质的有机体。回忆是情绪结构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也是作者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从文化意味审视,萧红的抒情姿态还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语境的渗透。这表明她对生命中一种根源性的回归和坚守。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她以自己的不幸为出发点,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而所有的这些悲剧命运都在她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并从中去寻找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她的作品,充满着一种苍凉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阐明,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使萧红的创作非常贴近中国民间的存在现实。她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和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这证明萧红应列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作家之林。同时,她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和回旋的情感,同样证明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萧萧是一个被命运随意捉弄的小人物,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掌握使她以退让、顺应、认命的方式与命运妥协。对自己实际生存状况的茫然无知使她在对自己命运的旁观中,也旁观着他人的命运,正是这种漠然的旁观使相同的命运以代代相传的方式轮回不已。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中的田小娥是作者陈忠实在小说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她的人格形象最复杂、心理描写最细微,把握好田小娥这一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就能很好地理解她悲惨命运的根结所在。田小娥的多重人格导致她最终的悲剧性结尾,这种病态性心理是由社会、家族等外在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