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素质教育不能缺少性道德教育,对高校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和迫切要求。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需要性道德教育,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需要性道德教育,网络性文化的冲击需要性道德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培养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观需要高校正确引导。近年来,我校在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野出发,提出了大学生科技道德实践养成的生态构建模式:良好的社会生态科技道德环境是重要支撑点;高校进行系统的生态科技道德课程体系设置是先导;大学生个体在实践中接受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及其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拓展视野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在这一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等方面显现出新的矛盾性特征,引导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道德实践中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是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生命道德文化。生命需要自身真切理解和体悟,更需要身心体验。传统中国体育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是生命道德实践的高层次境界和追求。从生命道德哲学视角看,中国传统体育生命道德呈现出诸如生命道德的教化性、生命发展的道义性、生命发展的整体性、生命发展的和谐性以及生命发展的境界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生道德脱离现状的分析有助于指导高校开展更具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以提高其实效性.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道德脱离的合理化与责任扩散子维度得分较高,反映了大学生道德脱离主要表现为对于自己非道德行为的认知重构以及负面责任的分散;大学生道德脱离各分维度之间相关极其显著,因此对于大学生道德脱离的教育和控制需要多角度切入;大学生道德脱离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揭示了大学生道德脱离的控制需要突出对象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对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及道德意志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当代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出现道德分析能力欠缺,道德鉴别能力降低,道德批判精神消解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重视社会实践、重视主流价值引导等举措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在复杂道德环境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完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7.
如今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自觉现状不容乐观。道德信念缺失、道德冷漠、人格社会化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是大学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采用道德体验教育,以社会实践体验方式、学生道德自省体验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大学道德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的阐释与倡导,更需要劳动的实践与检验,劳动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发育。从大学生自身看,当代大学生与劳动实践日益脱离。从文化培育看,现今大学劳动文化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培育大学劳动文化,应该使大学生参加到劳动的实践中来。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企业劳动、下乡劳动都应成为创造新一代劳动文化的实践方式。在此基础上,加强校内劳动实践课程化建设,创新校外劳动实践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道德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当前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还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分析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高校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更新德育观念,形成并贯彻道德情感教育理念,让德育更有魅力与效力。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关注大学生道德知行问题入手 ,从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区分先进性的道德和广泛性的道德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指出邓小平有关道德建设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学生学术失范现象屡有发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道德及学术规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科学行为进行具体量化以推进学术规范教育发展具有较强指导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科学道德现状、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实践运用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的道德现状及存在问题,分别从社会原因、个人原因、社会矛盾三个方面剖析了其形成原因,提出通过社会道德、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来提高和改善大学生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交往空间和生活空间.培育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成为什么样的实践主体,已然成为当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问题.因此,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维度培育大学生成为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认知主体""道德情感主体""道德意志主体""道德行为主体",能够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力,充分绽放大学生自我的本质力量,推动其积极参与到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4.
人的道德人格的建构是通过文化影响来实现的。大学精神作为由大学人创造并被大学人一致认同的精神文化形态,能够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因此,各高校需要大力弘扬大学精神,以实现大学精神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与塑造。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堪忧,高校诚信教育乏力,单纯的道德灌输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导致对诚信的知与行相背离.需通过道德自律、对比教育、实践活动和契约机制,全方位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认识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并严谨地思考推理道德问题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当今大学生道德教育既不能教人懂得道德知识,也不能培养道德推理能力,更不可能引导道德实践,囧境重重.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囧境突围的启示:将教育目的从塑造"知识人"向培养"德性人"转变;教育内容从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转变;教育方法从灌输规范向实践引导转变.  相似文献   

17.
大学德育目标体现了教育的先行性与主导性,进一步展现了大学教育的意义、功能和价值。德育目标建构要考虑德育的可教性、可操作性以及坚持德育的社会性。长期以来,大学生德育价值的内涵较多地立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价值标准和理念,方法选择上强制性灌输仍占主要地位,德育目标的实现路径很大程度上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根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能使学生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是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和实践手段。重视网络平台在学生参与管理、实现德育目标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高校德育工作改革,改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方式和途径,是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道德体验引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道德体验论意在阐明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是道德教育的本体。道德体验作为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从三重生态的视界消融了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二元"对立主体观"。道德体验论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凸显道德教育的情境性、建构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并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在道德体验中,体验者可达成生态体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还存在一定的偏失,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和学校教学环节脱节、缺乏完整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功利性和短期性背离初衷、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高校的规划指导力度不够等方面.可通过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化、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化平台、创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氛围、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诉求的“五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建构校园网络道德的实践路径应以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辅之以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丰富网络道德规范内容、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等他律手段。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