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贽“童心说”中的“童心”有四层含义:“童心”即“真心”;“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即“心之初”;“童心”在于“成人”.在对此四层含义及其文意进行阐释与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蕴含的丰富教育性进行解读,教育应坚守:作为教育价值基础的教育之真;作为教育本体基础的生命体验;作为教育自然基础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精神基础的理性意识.总而言之,教育当存“童心”,旨在追求生命的真实,高扬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艺美学主张审美创作中,审美者必须心"极深而研几"、"知几"、"见几而作",强调审美体验中的心领神会。"几",指人的生命的一种隐微物质,是生命的原初构成状态,具有原初构成之美。"几"是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奏和旋律的呈现,故不可道破,不落言诠。审美者只有用心灵俯仰的眼睛去追寻与感悟,于空虚明净的心境中通于天机,让自己的"神"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万物之"几"汇合感应。  相似文献   

3.
王丽  李涛 《教育学报》2020,(1):120-128
“童心说”融道家的“真心”、佛家的“本心”和儒家的“最初一念之心”于一体。真心即绝假纯真之心,自然个体人的原初之心。本心是清净的精神实体,即内心的清净无杂。最初一念之心就是天赋予人的自然之心,允许人的自利。“童心”与“婴儿之心”、明心见性、良知具有内在联系。李贽认为,做人、做文、生活都要遵循“真”字;文人应以个性创作抒发情感、欲望;也应正视“人必有私”。他倡导文艺创作的自由精神,反对道德说教,主张多听“迩言”。“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现为回归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思想和倡导人的独立;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打通人性,帮助人成为自身;使学生学会思考存在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童心说”所体现的求真原则、个体性原则、自然人性的追求等蕴藏着现代性的精神特质,如:理性、个体性、自由性等,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4.
生命与审美     
宇宙是活的生命。宇宙生命自我展现为万物的生命;万物实现着自我生命的同时就在实现着宇宙生命;体验着自我生命的同时就在体验着宇宙的生命。当我们通过体验万物的生命而体验自我的生命,并同时体验着宇宙生命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火与万物的生命之火,以及宇宙生命之火在同一个交点上燃烧了。在那一个瞬间,所有生命的节奏韵律在同频共振了。这是对宇宙场与能贯通万物并将万物熔为一体的体验;在这一刻,我们体验到活的生命向大自然的复归,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这就是儒家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谓“物我两忘”的境界,亦即禅宗所谓“空无妙有,瞬间永恒”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作家人生体验的表述。一方面体验是主体对于生命意义的把握;另一方面又是主体的心理活动。其出发点是情感,归结点也是情感。李贺之童心永驻是由其特殊的人生体验而使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美学,审美活动的宗旨,是审美者通过"由己""返身"归朴","还原"到纯粹的原初域,即"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以达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兴到神会、顿悟生命奥秘的审美境域,从而从中体验生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诉求就是人我合一、内外合一,就是人与存在的耦合无碍、交相化合.  相似文献   

7.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8.
精神生命在于寻求超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意味着人类听从存在的召唤,回归本真的自我,恢复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原初生命状态,找回人类原初的生命智慧,使人重新成为真正的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诗人正是在风中静静聆听大地回音的人,诗人在这样的言说中回到了本然的自我,与天、地、神合一,这就是人的本质存在,生命的美和诗意。  相似文献   

9.
童心是一种优美的精神境界;童心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状态。走进孩子的童心与孩子心心相印,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如此丰富细腻、如此灵动不羁、如此诗情满怀,甚至充满哲意。那是一片满是清新、满是朝气的田野,懂得呵护、欣赏这份蓬蓬勃勃的生命之绿,并努力使它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那么教师的心灵也会因此而慰藉、充实和富有。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生命在与世界、与他人的交融、对话中赖以成长的内在精神支柱,是与“生活”、“心灵”、“体验”、“自我”等词语密切相连的。然而,反观我们的德育现状,却不得不让人为之忧心:生活积淀的缺欠,心灵疆域的迷失,使得德育离生活越来越远,离体验越来越远,离自我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1.
陆晶清是云南白族女作家,是云南现代文学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她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尤以散文成就最高。纵观她的散文创作,其对生命意识的感悟与思索一直是贯穿散文的灵魂之所在。她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细腻的笔触彰显自我的生命存在状态,以近乎绝望的姿态体悟人生、阐释世界,最终构成了她散文中自我生命意识的特殊表达。  相似文献   

12.
刘兴隆 《考试周刊》2014,(48):76-76
<正>《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如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呢?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当今教师的追求。我认为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在生活中充分应用数学知识。一、体验原初的学习状态创设一个有利于整体感知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第一次接触中获得原初而有生命灵性的内心体验,能激发学  相似文献   

13.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是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一、童心无忌——作文立意的个性化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  相似文献   

15.
禅宗讲求"以心为源",但"心"必须落到实处,即在生命体验中进行参悟。禅宗之参悟分为"解悟"和"证悟",只有"证悟"才是最彻底的"悟",生命体验则是禅师们进行"证悟"的重要途径。由于参禅悟道是在生命体验中进行的,而生命体验又与诗歌创作具有同构性,因此禅师们常借诗歌创作的形式来加以类比、表达与阐释其生命体验。因此,生命体验是禅宗诗学的重要内容与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16.
李贽《童心说》提出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理解"童心"最根本的关键点在于"无本之末"和"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的童心来源于佛家,指"父母未生之时",带有人的生理欲望的自然之心,与"闻见道理"之心相对,以反对"天理"。与此相应,《童心说》中的"真"与"假"也非一般意义的"真"和"假","真"是指未被遮盖、未丧失的人的自然天性;"假"即指丧失自然天性而"闻见道理"主于其内,其形式为真,内涵则因丧失自然天性而变为假。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论坛》2013,(33):2+81-82
童心教育保卫童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957年建校,目前一校三址——主校区、柳明校区、玉泉校区。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学生2007人;教师124人,其中,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4人,北京市骨干教师6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14人,海淀区德育管理带头人1人,海淀区少先队辅导员带头人1人,海淀区骨干教师12人,四季青学区骨干教师36人,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4人,北京市"师德之星"1人。学校以"童心教育"为办学理念,以"育人为本,提升课程建设的能力,给学生带来成长的机会;育心为道,体验童心文化的进步,给学生带来快乐的童年;育体为根,关注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8.
<正>走进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你会感受到一个新鲜而温暖的词:童心教育。童心,是真诚、纯洁、坦荡的赤子之心,是天然、自由、本真的生命状态,蕴藏着蓬勃的生命能量和创造活力。童心,是儿童的生命品格,是儿童成长的渊源和根基。近几年,我校提出了"童心教育"的办学思想,并以"守护童心,激扬生命"为核心理念,着力建设童心校园、培养童心教师、构建童心  相似文献   

19.
在苗族文化中,寻根意识作为一种母题,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民族稳定的文化心理;从麻山苗族丧葬史诗《亚鲁王》的神圣仪式及诗化的阐述方式中,可以看到寻根意识的普遍存在,使苗族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原初生命感觉和敬畏之情,形成一种把万物生命看作一体的生态自然观;这种生态自然观展示了苗族的原初生命感觉和思维方式,带有原始信仰的神圣性,使得敬畏自然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在人与自然相互信赖的和谐亲缘关系被破坏的现代社会里,寻根意识具有尤其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体验与体验教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闫守轩 《教育科学》2004,20(6):32-34
体验是人的生命的体验,体验具有生命性、个体性、情感性、意义性与不可言说性。从思维图式的视角看,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以“体验”之思审视教学,体验教学就是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或历程,是师生以整全的生命投入教学之中,在与自我、他生命和世界的相遇互动中感受生命、发展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