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在深刻变化。面向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期,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既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统筹部署,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行动安排,更是相关高校培养制造业人才的方针指引,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指南》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和两项重点人才工程。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国际经济竞争的必争之地。工程教育面向社会生产活动培养人才,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深度融合、相互支撑。《中国制造2025》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将"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列为重点任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指出,  相似文献   

3.
正要以服务《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实施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导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办好特色专业、开发实施培训项目,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深化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推动中国制造向精品制造、智能制造升级,为实  相似文献   

4.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是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是促进制造业人才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的重要举措。笔者有幸参与了该文件的调研和起草工作,以下仅就个人的理解谈一下学习体会。一、关于《指南》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对于支撑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阐述了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应具有学科交叉复合融通的知识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及工程社会意识等制造业智能转型的人才新需求,并对高校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处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顶端,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汇聚点,是培养各行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要素。《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提出,要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此,需要深化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程领域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结合,  相似文献   

7.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随着《中国制造2025》贯彻实施,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质量素质作为制造业人才的关键能力和素质,是质量意识、质量知识和质量技能的综合表现。制造业全员质量素质的高低,关系着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建设成效和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8.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创新人才的支撑。同样,我国也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定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取得的成就、问题及未来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国外人才和智力保障,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际人才智力资源流动规律,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国外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0.
李文 《机械职业教育》2021,(11):20-25,43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新战场,技能人才是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力量.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应培养胜任智能制造工作、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的技能人才,以技能人才供给助推中国落实智造强国战略.基于工作分析的视角,发现智能制造系统中从事生产工作的技能人才应能够熟练使用智能化工作设备完成智力型工作活动,适应协作式工作关系,并掌握跨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即具备复合能力.建议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设计和开展协作式的智能制造实训项目;构建跨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实施跨专业的项目式教学.同时,与企业共同开展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工作分析实践活动,制订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1.
各类资讯和大量文献表明:世界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机器人等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创造"指明了方向。中国工业进入了"机器换人"时代,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精心设计、开设实践平台课程《机器人拆装与编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培养满足制造业创新需求的、生产第一线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这些要求使得职业学校专业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制造业要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升级转型的要求已在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未来制造业的升级新常态,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智能实训车间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合作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和专业预警机制建立等方面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施红 《科教导刊》2020,(2):69-70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新技术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制造和材料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制造科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装备和技术也为新材料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源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变革必然是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对人才培养方案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从技术技能型向知识技能型进行转变,在文章的阐述中,主要围绕职业教育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促进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创新设计促进了制造业设计能力的提升,实现了设计自身从理念到方法的变革,推动了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但当前制约我国制造业设计能力持续进步的核心问题在于设计人才的短缺。设计创新的根源在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则在于高校设计专业学科的建设。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在高校设计学科基础研究与课程积累、设计理论与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产业对接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进而提升设计人才的综合设计能力,为制造业输送符合产业需要的设计人才,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党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于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的趋势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规律——科技是驱动力,人才是支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工程训练改革发展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功能定位、特色发展、竞赛组织等方面不断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6.
实训基地是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工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方向,高职院校建立适应于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具有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复合型制造业人才亟待解决的一环。基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信息、机电一体化控制领域的优势,建立本地化与云端相结合的智能实训基地并探讨其运营与管理模式,对培养符合智能制造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制造业面临着全面改造升级,社会需要更多新工科创新人才。文章通过分析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针对高职新工科创新人才建设提出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策略,以期对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剖析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地位、国内外近况及发展方向,指出了先进制造业转型离不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他们是国家工业及制造业发展的夯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对他们的培养质量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故提升职教师资能力刻不容缓,文中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职教师资素质的提升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面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OBE模式,从课程体系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面向学习结果的评估体系构建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破解当前制造业变革发展但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20.
对广州市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可以从制造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制造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状态、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关系、职业院校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四个方面入手。据此,确定制造业课程建设的目标取向,包括目标定位和课程建设模式。同时,明确制造业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