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朝伟 《外国语文》2023,(3):100-106
庞德中国古诗及儒家经典翻译研究成果丰硕,但庞德时代的翻译标准与价值取向却鲜有人研究。本文在界定庞德时代概念的基础上,以理雅各与韦利等译家的译作为依据,探究庞德时代的翻译标准与价值取向。研究发现,以忠实为核心的学术性翻译是庞德时代的翻译标准、以厚重翻译为特征的文化阐释是那一时代的翻译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杜家怡 《培训与研究》2008,25(7):126-127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其实有些所谓的误译恰恰是对原文的创造性翻译。通过对庞德英译李白名诗《长干行》的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庞德的翻译目的和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外翻译界一直视庞德为"叛逆者",认为其译文存在太多误译或创造性翻译,违背了翻译的首要标准忠实。然细观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有其忠实标准。在其诗歌翻译实践中,庞德努力寻求与原作诗人的心灵契合,强调诗歌语言的能量与细节来再现原作诗人的诗性体验与诗性情感。庞德的这一忠实标准与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有所出入,属于另类忠实,却不失为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庞德努力寻求诗歌精髓的忠实再现,堪称诗歌翻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7.
埃兹拉·庞德无疑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也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研究庞德要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探讨庞德的翻译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对他的诗歌翻译形式和技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埃兹拉·庞德集诗人、翻译家、批评家三重身份于一身,然而学界关于其身份认同对他翻译观的影响却少有讨论。倘若从庞德的文论以及他翻译的《华夏集》进行考察,可发现不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共同塑造了庞德的翻译观。具体而论,作为诗人的庞德关注诗的核心要素,提出了语言能量观;作为翻译家的庞德用语言能量取代意义作为翻译的本体;作为批评家的庞德则在历史意识与创新意识下重新审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利用翻译来革新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9.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婷  张映先 《文教资料》2006,(23):72-73
忠实性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何处理原作中音美、形美和意美在翻译中的得失,尚无定论。本文着重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阐明了其自由体翻译诗,注重“意象”“语势”的翻译策略,同时他始终孜孜不倦地探求并极力传译诗歌内在的、含蓄的、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即诗魂,从而为诗歌翻译的忠实性范式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徐烨 《考试周刊》2012,(16):22-23
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解读。在众多的翻译家中庞德也许是大家容易遗忘的一位,因为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玄学个别色彩,且大部分的翻译理论未被整理成册。庞德倡导精确地表现细节,表现词语,表现片段和整个形象。本文从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入手,以葛浩文《浮躁》英译本为蓝本,分析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对此英译本的影响,让读者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更好地解读葛浩文的英译本《浮躁》,从而发现细节翻译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一直都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有许多误译,因而算不上翻译。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其实有些误译是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这些误译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庞德作为意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华夏集>发动了英美诗歌史上声势浩大的意象派诗歌运动.本文主要对庞德创造性翻译进行分析,以及对比研究<玉阶怨>的两个译本,探讨庞德刨造性翻译的精妙所在.  相似文献   

14.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曾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在庞德所翻译的众多诗作中,李白的<长干行>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庞德的译文与原诗之间产生了许多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使译作读者无法领略原作的精神实质.本文通过比较庞德的译文与李白的<长干行>之间的文化差异,找出影响庞德翻译误差的几方面因素,旨在强调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华章》2012,(11)
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庞德作为美国现代诗歌之父,其作品深受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汉语言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汉字情结.庞德意象派诗作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但是铸成庞德成就的却是他诗性的文字、不拘一格的诗歌风格以及为其诗歌提供营养的汉字文化.然而,庞德并不精通汉字,因此他的翻译常出现误译和错译.而庞德的伟大在于将这些翻译上的错误转变成语言艺术上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忠实性"始终是跨文化翻译活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和特质性以及译者的独立主体意识等因素,翻译活动中的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文章以林纾和庞德的误读和误译个案为蓝本,根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并指出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积极意义,以期客观、理性地看待违背"忠实性"翻译标准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9.
林纾与庞德是两位翻译家,他们的翻译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的翻译均删改了源语作品,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从归化翻译的角度,比较林纾与庞德翻译的背景、过程,分析他们归化翻译的原因、联系与区别,可以指导当下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