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这道题目的设置看,老师想要教给学生的是:当你给别人造成了侵害,应该如何真诚地表达歉意。问题是在设置题目的时候,老师心中已经预设了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当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时,老师会发出“学生们怎么啦”的疑问。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教师不但要看到问题,还应该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全国性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正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所有棱长都相等,问重合一个面后还有几个面?标准答案为“7个”.但佛罗里达州一位名叫丹尼尔的学生回答为“5个”,结果被教授判为错答,并“驳回”丹尼尔的说理,坚持按标准答案给分.丹尼尔委屈地把想法讲给父亲听,当工程师的父亲动手做了两个实物模型(图1),重合一个面(VCB)后果然有5个面———天才般的直觉(参见文[1]).图1无独有偶,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招生有这样一道题:在单位正方形内任取9个点,求证在这9个点组成…  相似文献   

3.
我在批改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测试卷时,碰到一件让我犯难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绝大部分同学答案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可是有一位同学做的是9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这位同学把两个正方形也数进长方形了。我翻开标准答案,和大部分同学的答案一样,但是,我记得初中几何课本上是这样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说明正方形也属于长方形,这样看来试卷的标准答案错了?于是我去问有经验的老师,他们说:“从我教书 起,多少年来这道题的答案都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方形不算在长方形内。”这…  相似文献   

4.
(一)主题与背景 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预设的情景,却没有学生回答的精妙,不得不令老师拍案叫绝,这也就是很多老师在课后所说的一句话:真没想到!其实,如果留意一下平时的试卷批改,就会发现,往往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未必就是最佳的,反而学生常常会有精彩答案。这样的没想到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样的“没想到”越多,说明老师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成功的,应该是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在听课中,发现一些老师教给学生判断单位“1”的方法:在含有分率的句子里,“是”“比”“相当于”等关键词后面或“的”字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如:(1)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5。“比”后面的“女生人数”是单位“1”。(2)甲的67与乙相等。“的”前面“甲”即是单位“1”。不知这样判断是否正确?———甘肃黄老师答:这样判断是不全面的,理由如下:一、这样判断没有抓住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教材规定: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相似文献   

6.
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包括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答案,就答案本身而言,或者从浅表的层面上看,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细细深究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正确”是在某些条件下的正确,或者说是一种表面的假性的正确:这样的正确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名称叫“假性正确”: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我国的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比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差些。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圈,给小学生看,小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如太阳、月亮、蛋、球等……,而中学生的答案几乎是唯一的,即是“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就是中学生受定势作用的影响,一味追求标准答案的结果,可见,“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热点扫描     
《四川教育》2020,(13):5-5
正确答案不只一个“一支铅笔8()”。有一道小学二年级的考题,要求填写合适的人民币单位。一名小学生填上“元”,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角”。学生觉得被判错很冤枉,因为妈妈不久前就给他买过10元一支的铅笔。随着社会发展,物价变化,一些功能更多、更具创意的铅笔生产出来,价格从几角钱至十几元不等。按照“只要合乎题解,即可视为正确”的原则,“角”和“元”,都可以算是正确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就不应该一概判错。面对考试中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当学生的答案出现不一致时,出题者、判卷人都需要更加谨慎,把握好正确答案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茜 《四川教育》2013,(7):61-61
在中考复习洲试中有这样一道漫画题(如右同)。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幅漫嘶,然后拟一个标题。标准答案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阅卷后我统计分析了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的答题情况:130个学生中有5个同学的答案是得了1~2分的,其答案分别是“如此父母”“严与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呵护”“教室外的等候”,其余的同学都是0分,他们的答案花样百出:“如此教育”“如此老师”“教育体罚”“回家真难”……出现这种空前的失分现象是我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反复审视这幅漫画,画面的内容不外乎就是一个小学老师把学生留下来背书,家长们手捧热气腾腾的饭菜在教室外面等候。  相似文献   

10.
从这道题目的设置看,老师想要教给学生的是:当你给别人造成了侵害,应该如何真诚地表达歉意.问题是在设置题目的时候.老师心中已经预设了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当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时,老师会发出"学生们怎么啦"的疑问.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教师不但要看到问题,还应该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1.
一、复习导入复习10减几、十几的数的组成,作好“破十”的知识准备,提出问题,引起新旧知识矛盾冲突,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心理准备。复习过程设计如下。1.教师提问。(可插放音乐)10-9=10-8=10-7=10-5=10-6=2.教师演示:左手拿9根小棒,右手拿2根小棒,问学生一共是几根小棒?学生:9+2=11,共有11根小棒。教师: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学生:从2根小棒中取出1根与9根小棒凑成10;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1个“十”与一个“1”就组成11。教师按学生…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首当其冲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对此却没给予足够的重视。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期中考试有道题是指出“或”字的古义与今义。学生答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但判卷老师说错了,学生拿着卷子问老师,老师给其答案看:今义是“选择连词”。很显然,这种用固定答案判断是非的做法,只能禁锢学生头脑,闭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再举一例:我校有个绰号叫“小发明家”的学生,他课余爱好就愿摆弄个什么,曾为老师制做了许多辅助教具,效果很好,在小发明制做方面获得了县、市级奖励,但…  相似文献   

13.
班级:高二(7)班。 事件:单元检测结束后,我将答案张贴出来,要求学生将试卷自己批阅后再交上来。在张贴答案时,我忙中出乱把两道选择题的答案抄错了。学生将批阅后的试卷交上来后,我有意识地检查了那两道题,只有3位学生纠错后在旁边打了问号。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我上课时这样说:“我在张贴答案时有意设置了两个错误答案,看谁能找出来?”课堂上顿时像炸了锅似的,学生为了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能力,以取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注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排查中,他们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据理力争,毫不示弱。  相似文献   

14.
“雪融化了是什么?”某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是:“春天!”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  相似文献   

15.
老师出了一道题:“10除以5,得多少?”学生答:“10除以5得2。”老师还是扣了分。规定答案是:“得2。”记得我上初中时,一次因划句子成分与语文老师争执不让。最后,老师大声说:“我这是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是啊,从小到大,我们太习惯于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6.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是孔子介绍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教学的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我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赵秀红 《湖北教育》2000,(12):31-31
有这样一个例子。老师教学生看图写话。第一题,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学生写的是“哥哥在种树”,结果被判为错,标准答案是“哥哥在浇水”。第二题,画面上有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学生写的是“庄稼丰收了”,结果又是错,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  相似文献   

18.
张巧霞 《成才之路》2011,(22):66-67
有这样一道语文题:冰雪融化后是什么?一个小学生很有创意地回答是春天。多么富有新意的回答呀,而标准答案是水,结果这道题被判为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样,得高分,我们的老师按考试需要来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应试技巧,结果将学生培养成了应试机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测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长方体的上面那个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摇)标准答案是一个“×”,阅卷时老师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因为长方体上面那个面其实是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只是视觉造成的一个假象。可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答案却是“√”。标准答案标准吗?学生打“√”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笔者细细揣摸了个中原因。我想,试题编制者编制这样一道判断题的意图应该在于:对于一个长方体,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而在视觉效果上,通常只有一个面是长方形,如上图看上去只有前面那个面是长方形,而上面那个面、右面那…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帮着分一分。(教师出示月饼模型。) (1)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2)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分的?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3)如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生:半个。 师:分得的结果是2和1时,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半个”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采撷实例,在分的过程中,使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