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一文,是一篇寓理于事的课文。文章通过挑山工勇往直前,奋力登山的事例,按照“提出问题→事例说明→受到启迪”的顺序,一步一步,层次清楚地揭示了“不论做什么事,看准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去努力实现”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陈颖 《云南教育》2002,(25):35-35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先写“我”在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的登山路程比游人长,但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于是产生疑问,然后写“我”与一位挑山工相遇的情况,通过交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最后写“我”从泰山回来后,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一直挂在书桌前。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这篇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安排以下环节导读课文。一、整体感知挑山工的形象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扬了挑山工坚韧…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挑山工》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的是平常的小事,但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读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挑山工的话不仅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有一定含义的句子,结合课文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多揣摩,多感悟,“体会句  相似文献   

4.
《挑山工》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教学中须注重读书指导,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凭借教材,引导发现学习目标1.揭示课题,揣摩学习目标。由题激疑:由课题《挑山工》你知道课文...  相似文献   

5.
教学一得录     
挑山工登泰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为什么?这是领悟《挑山工》一文主旨的关节。根据课文的顺序,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一、设“谜”引起悬念。初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谜”读书:①挑山工走的路程为什么比游人多一倍?②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并不比游人慢?③启发学生用一句话归纳以  相似文献   

6.
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谈第九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的教学安徽张敬玉张德华第九册第二单元的重点课文《挑山工》和《可爱的草塘》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前者借事喻理,蕴含深刻;后者借景抒情,文质兼美。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这是进入高年级的第一个侧重...  相似文献   

7.
《鱼游到了纸上》是“九义”小学语文第九册新入选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我”在西湖玉泉被一位刻苦学画的聋哑青年所感动,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巧设悬念,很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一、紧扣“题眼”分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课文题目意蕴深长,耐人寻味。一个“游”字给题目注以生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以“游”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主题,认识人物的思想品格。“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让学生抓住…  相似文献   

8.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9.
【教学案例】《挑山工》是人教版第九册第2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为引导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一教师以"读懂一篇文章"为依据,以"会读一篇文章"为目的指导教学。一、凭借教材,发现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挑山工),从课题看你知道课文可能写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理清条理,探究思路”这一中心任务安排的。第一组课文是在巩固第九册语文基本功训练成果的基础上,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而作出的过渡安排。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安排材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讲读课文《挑山工》时,要启发学生运用在第九册中学过的“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有关知识,理解本课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我”通过登泰山的亲身体验,弄清了挑山工  相似文献   

11.
《挑山工》是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围绕着提出疑问(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登山走的路程多一倍,为什么反而比游  相似文献   

12.
《红玫瑰》一课是“注·提”实验课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少先队员贺丹丹精心养护红玫瑰,无偿地送给幼儿园小朋友做点心吃的事,赞扬了她热情助人的美好心灵。文章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将人物形象呼之缓出,尤如一部轻喜剧。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抓悬念,找疑点”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1.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尉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1.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 1.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挑山工》的重新解读《挑山工》(浙教版五下)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朴素的人物,展现了一个不凡的形象。1.一个朴素的人物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事,说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细细  相似文献   

16.
《挑山工》(八册)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全文通过挑山工负荷重,行程远而终不落于游人之后的生活现象,揭示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凡事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课文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都独具特色。首先文章的结构既严谨而又起伏有致。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总述挑山工给人的印象,这是全文的铺垫。接着(第3——6自然段)具体写“我”一次和挑山工同行的见闻感受,这是文章“重心”所在。最后(第7自然段)用鲜明的画幅来突现挑山工不断登攀的务实精神,这是全文中心思想的浓缩和深化。这三部分都紧紧围绕挑山工外表和内在的特点,显示了结构的严逆,然而严谨中又不无变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挑山工》主要讲“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不比游人慢,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干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是本组教材训练的重点,用“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挑山工的速度果真不比游人慢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那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8.
小语第十册《可爱的草塘》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主要采取如下的做法。一、析题入手,激发情趣。课题,是文章的窗户。如何扣住课题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索新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学时我分两步析题:先析“草塘”,间学生:什么叫草塘?后析“可爱的”,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草塘的可爱?这种从析题入手,巧设疑难,使学生带着悬念去阅读课文的做法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二、疏导思路,授以方法.课文描写草塘的可爱,主要通过四个画面的描述来体现:①草塘夏季的美丽景色;②春冬草塘的特有景象;③水泡子逮鱼;④  相似文献   

19.
我读完了《挑山工》这篇课文以后.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挑山工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步一步地登攀。《挑山工》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登攀泰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的情景。挑山工肩挑重物,走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有时反而跑到游人前面去了。课文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朝着预定的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达到目的地。  相似文献   

20.
《挑山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教材具有立意深刻、构思新颖的特色。下面就这篇教材的主题、结构及教学作些肤浅的分析。 先谈主题。作者通过泰山挑山工走的路程约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事实的记叙,赞扬了挑山工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可贵精神,并说明这一精神给人以鼓舞、鞭策的作用。这一主题在课文两个地方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