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类课程在师范院校课程总量上产生不足.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联系到当前国外同类学校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显得紧迫,本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的改革设想.触及到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建平 《福建教育》2003,(1B):21-23
目前,综合课实验遇到重重阻力,个别地方的领导对综合课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种种压力之下,许多学校不愿意选择综合课程,个别实验区甚至放弃了综合课实验。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来实现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值得庆幸的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设置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  相似文献   

4.
课程和教材是教书育人的基本依托和重要载体。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育人宗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必然有什么样的课程和教材。回顾中国教育史,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创办的以“有教无类”为教育对象,以“文、行、忠、信”为育人目标,以“礼、乐、射、御、书、数”为课程设置,以“诗、书、易、礼、乐、春秋”为教材,以“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教学方法的教育范式,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近代“康、梁变法”,“废科举、兴新学”,以“小学、中学、大学”为基本学制,以科学教育为主旨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则是发生…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综合性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教育思想自1995年提出以来,在国际教育界迅速普及,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亦为中日两国所接受。中日两国是近邻,有着许多相似的历史背景。在终身教育体制下,日本和中国各自围绕“生存能力”和“素质教育”而进行课程改革。日本基础教育阶段各年级自2002年始普遍增设综合课,这是日本新一轮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思考、自主进行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我国部分中小学目前正在进行的综合课实验以及今后的大面积推广都可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及改革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下与各民族社会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改革策略,一、确立新的课程观念,二、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三、选择有效的课程内容,四、强化和改善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还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施教育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教育质量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课程改革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先进的国际化的课程理念和优秀的本土实践成功地融合,将奠定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澳大利亚多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们的课程科目具有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课程选择具有自主性,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最近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并于今年9月在全国中小学开始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 ,用3至5年的时间完成课改任务。上海的课改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已形成了较好的课改经验和成果。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就是上海课改中的先驱 ,它是上海教委二期课改的试点校 ,是全市11所探究型课程试点校之一。从1999年9月起 ,该校先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注重低年级的语言教学 ,在国家课程设置调整、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型课…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美国的课程改革几乎每隔十年就出现一次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通过梳理二战后美国的历次课程改革,分析美国课程改革的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改革课程评价,重视课程改革中间环节配套和相应的系统或机制建构,重视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中日经贸关系的交往过程中,作为"巴统""瓦森纳协定"的成员国,日本政府多年来一直对我国实施了出口管制政策。这一政策既阻碍了中国从日本进口相关产品尤其高新技术产品和设备,也严重影响了与中国进行贸易交往的日本企业的积极性。在中日两国有关日方出口管制政策的交涉中,我方的交涉一直都很难取得成效。可以说,日本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至今仍然是中日经贸合作中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在1917年2月前一直坚决反对中国参战;1917年2月起转而积极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5月起态度有所反复,一度对中国参战持消极态度;1917年7月以后则再次积极支持中国参战。日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的政治形势在不断变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对日本更为有利。日本对中国参战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参战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参战的进程。中国参战对日本在华势力和权益的扩张也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为日本进一步对华扩张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日本对胶州湾租借地和胶济铁路的侵占。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经历了十几年的变化和发展,投资的趋势看好,中日经济合作已经日益走向深入.然而在1997年后,日本在华投资出现滑坡.综合分析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日本经济萧条;一是中国国内企业发展的竞争.日本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中国贸易的增长;有利于中国获得高新技术;有利于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也可能造成我国国内不公平竞争加剧,影响民族企业生存与发展;还可能造成我国经济对日资依赖加强,易受日本经济波动影响.要实现双边合作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中日双方应加强沟通,减少摩擦;中方要继续完善法规,优化投资环境;要进一步认识日本海外直接投资规律,消除其顾虑;要逐步开放市场,吸引日本在华投资扩大规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清末中日“间岛”交涉为个案,揭示了日本歪曲利用中朝界务遗留问题,策划“间岛”事件,制造领土纠纷,通过协调与列强的关系,谋求对华扩张的有利局面,以六案交涉向清政府发起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对其让步,使其在东北南部地区的势力得以大为扩张。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日"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单方面条约",此时正值一战的欧洲列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不同的态度。作为日本经营远东地区强有力对手的俄国,自日俄战争惨败之后,奉行联日侵华政策,在悉知日本要求后,采取牺牲中国、讨好日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中日是亚洲的近邻,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不甚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师日观"、"轻日观"、"联日观"以及"防日观"等几种不同性质的日本观,这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79年末以来,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对华ODA提供国。在历年日本ODA的受援国顺序上,中国始终占据第一、第二位。日本的对华ODA已构成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的对华ODA政策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到2003年度降到了第三位,这势必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华ODA开始、变化及原因与其中的中日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3000多人群起反对,并以集体罢学归国的形式表示抗议。他们归国后,通过向中央政府上书、请愿,筹划、组织召开国民大会,以及发起“劝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等方式,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之野心,力阻政府与日签订密约,鼓励国民坚持斗争到底。在留日学生的鼓动和组织下,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第一次因中日政治事件而大规模集体罢学归国,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人民反对“二十一条”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