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每翻阅报纸,凡发现“文摘版”或见到“文摘报”,都被它那丰富的内容所吸引,翻来复去看,爱不释手。从而了解到许多本地区以外发生的新闻、信息,并获得大量知识。不料,我这个喜读文摘的人,竟然也做起“文摘版”的编辑来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从中积累了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2.
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预告性新闻。某项事业刚有了蓝图,就发新闻,预报成绩。这种新闻在报上很受优待,标题醒目,位置也高。但报道的社会实效如何,却值得研究。遇到这种预报成就的消息,有些读者想看,又不太爱看。想看,是想预知一些前景情况;不太爱看,是觉得这些报道在眼前说来,似“纸上谈兵”,当不得真的。  相似文献   

3.
有关弹幕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新传播方式的流行到底体现了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它. 《北京晨报》评论版的编辑打电话采访我有关弹幕的事情,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我说了这样一些看法,见报时编辑的小标题是“互联网加的新形态”: 作为一个职业的研究者,同时又有些老派习惯的人,我本人的收视习惯,绝对接受不了这种边看边吐槽的方式.我更喜欢在安静、平静、干净的状态下,完成对内容的欣赏以及判断,哪怕内容很火爆、很有激情也是如此.那种边看边吐槽,说不定还有些评论者情绪比较激动发表一些冲动的批评,我觉得会把平静完全破坏掉.我的家人中,也有喜欢看弹幕视频的,屏幕上常有20条以上的字幕在滚动,我觉得没法看,到底是看内容,还是看吐槽呢?  相似文献   

4.
“压岁言”     
以前,每到吃年夜饭的时候,妈妈总要给我压岁钱。可今年,妈妈却对这个不知延续了多少年的习俗进行了“改革”。她把给我的压岁钱改成了“压岁言”。吃完年夜饭,妈妈把我叫到身边,送给我一个非常精美的日记本。我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孩子,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你又长大了一岁  相似文献   

5.
睁开眼睛看不够,闭上眼睛还寻思:山西临汾日报(农村版)为啥能异军突起,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不光乡下人爱看,城里人也爱看;惹读者喜欢,也惹办报同行喜欢?研究琢磨一番发现,这张地市级农村小报别具特色,充满创新气息;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贴近读者;版面生动活泼,热闹红火。弥补“先天不足”力争“后发制入”临汾日报(农村版)(以下简称农村版)创办于1991年7月,主要读者对象是临汾地区288万农民。尽  相似文献   

6.
睁开眼睛看不够,闭上眼睛还寻思:山西临汾日报(农村版)为啥能异军突起,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不光乡下人爱看,城里人也爱看;惹读者喜欢,也惹办报同行喜欢?研究琢磨一番发现,这张地市级农村小报别具特色,充满创新气息;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贴近读者;版面生动活泼,热闹红火。弥补“先天不足”力争“后发制人”临汾日报(农村版)(以下简称农村版)创办于1991年7月,主要读者对象是临汾地区288万农民。尽  相似文献   

7.
一本书起家     
我家有九个大书橱,顶天立地紧靠在屋墙边。再也没有书橱立锥之地了,便将阳台封闭,又安放两个。那么多书,“文革”期间损失的还没算上,其实都是从看一本书开始招来的。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候,我父亲见别家孩子会看小说,觉得我也该会,就买了一部《西游记》给我。我一放学,跑回家就抓起来看,看得连饭也无心吃了。父亲怕我误功课,再也不给我买小说。但很幸运,我家附近有个西安市场,里面有一家小书铺,卖书,也收购旧书。我看完《西游记》,就拿去和书店老板商量好,换他一部薄些的小说。看完之后,添一点钱换另一部来看。如此这般,在上初中三年里,几乎把这书铺里的小说看个遍。那时候我爱看打仗的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隋唐演义》、《杨家将》、《精忠说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等等,好几十部都看了。更爱看滑稽有趣的书,如《西游  相似文献   

8.
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预告性新闻。某项事业刚有了蓝图,就发新闻,预报成绩。这种新闻在报上很受优待,标题醒目,位置也高。但报道的社会实效如何,却值得研究。遇到这种预报成就的消息.有些读者想看,又不太爱看。想看,是想预知一些前景情况;不太爱看,是觉得这些报道在眼前说来,似“纸上谈兵”,当不得真的。因此有人说,预告不是新闻。不过,也不要把话说绝。预告的虽不是已发生的事情,但它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退  相似文献   

9.
我与505征文     
我有位邻居陈大夫,5年前的重阳节生了一个儿子。他为孩子取名也很有趣,不叫“重阳”。却叫“九九”。于是,满院的人们,见了这孩子都叫“九九”,外人不知就里,感到奇怪,怎么大人向小孩子叫“舅舅”呢? 小九九很聪明,很可爱。有一次他仰着小脑袋问我:“叔叔,风是从哪来的?”我反问:“你说呢?”他想了一想说:“风是从树上摇出来的吧?”虽然他只有5岁,却很会动脑筋。但是小九九也令人可怜。他一出生,食欲就不好,吃东西很少,体弱多病,很消瘦。5岁多了,体重只有12公斤。身为大夫的爸爸却治不好他的病。为了给小九九治病,夫妻俩想了很多办法,带他去看过名医,但收效甚微。又找人给九九挑疳积,把孩子痛得声嘶力竭地叫喊,他的父母心痛得撕肝裂肺,院里的人听了也都很为这孩子的健康担心。  相似文献   

10.
到一个明友家里去玩。我说看伊拉克战争的电视直播,我最喜欢看的是那些不断在下面出现的字幕——最新消息。朋友立刻说“我也是”,并起身从桌子上拿出一摞白纸说:“你看,我这上面抄的都是那些最新消息,虽然都只三言两语,甚至只有一句话,但就是这些东西才叫人感到惊心动魄,并牢牢地把我‘钉’在电视机跟前。”是的,我的不少朋友,这些天都被这些“最新消息”紧紧地吸引着。“连我的一向不爱看新闻的妻子。这  相似文献   

11.
不管看什么报刊,我总是喜欢翻翻它的“读者来信”。这不单由于那些信上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我关心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往往使我回忆起一段永生难以忘却的往事。我通过它进入了新闻界,而且直到现在我还在新闻界工作。这家报纸是上海文汇报,它的“读者来信”专版叫“读者的话”。“谁叫你写通讯的文章”一九四六年我在河南开封高中读书时,对这个专版虽然也很爱看,但没给它写过稿。我当时的兴趣是搞文艺创作,给这个报纸的文艺副刊“笔会”和上海的其它一些报刊投过文艺一类的稿件。七月  相似文献   

12.
我爱好新闻写作,也爱看《新闻知识》。我觉得贵刊象是我前行道上的忠实伴侣,更是我写作生涯中的良师益友。初学写作时,我一窍不通,更弄不懂什么是导语、肩题和副题。我只知道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写出来。当时,我写作热情十分高,几乎每周都要往邮筒塞几篇稿子。新闻稿寄出后,我天天盼“绿衣使者”带来佳音。我看报纸,听广播,总想在报上和广播里看到或听到自己的名字。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稿子投出后竟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相似文献   

13.
我的儿子3岁时患了气管炎。在村卫生所看,不行,又去县医院治,当时是好了,但不去根,药一停病又犯了。 年迈的母亲看到孩子这样难受,就花钱送礼,把邻村的神婆请到家里烧香、瞌头、求神,也不知请了多少次“神”,孩子还是老样子。  相似文献   

14.
儿子上3年级了.语文增设了作文。可是我发现他并不喜欢写作。因为在他二年级时我就尝试让他写一些看图作文.他有时就会厌烦、甚至惧怕写作.这让我很担心。如何让孩子喜读善写?我作了很多尝试后发现我的老本行——档案却帮助了我。  相似文献   

15.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17.
得知《我爱我儿》作者刘嘉身为母亲,早就在自觉地探索如何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引领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很有一番体验,一种心得。惊喜、感叹之余,请求作者将那份原是伴随孩子成长的自然记录赐与我看。记得那一日,接到一叠誊抄清楚的给孩子的信——作者称为“母子心语”,我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编辑的直觉当即告诉我,它可能成为一部非常不错的现代素质教育书稿。我也是母亲。当我把这些信一封封读给我十一岁的女儿听时,从她的眼神我看出了她也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教  相似文献   

18.
《参考消息》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是快乐的代名词。每每与它亲近 ,我都能获得大量鲜为人知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眼界为之大开。 70年代初 ,我还在读初中。一次送语文作业本进办公室 ,第一次见到报架上的《参考消息》,我很惊喜 ,也很纳闷 :《参考消息》“参考”什么呀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那上面不是报道外国的消息 ,就是外电对中国政局、经济形势的评论 ,内容就像刚出炉的烧饼 ,散发出新鲜的麦香 ;它见解独特 ,闻所未闻 ,一看而不能止。时间凝固了 ,不知什么时候校长走到了我身后 :“去去去 !这报纸学生不能看 !…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细心的读者都会感觉到,平时人们每周必看的“节目报”,已经不仅仅是一张节目单,也不仅仅是对节目的简单预告,它巳经逐步成为广播电视的百花园、信息源、知识库、评议厅。在名称上,已由“××广播电视”变成“××广播电视报”。在数量上,它一般都是各省、市期发量最大的一份报纸。在版面形式上,已经从四开二版发展到四开四版、四开八版或对开四版,广东已经出版了象国外及香港那  相似文献   

20.
我最爱看各种“文摘”报和晚报的社会新闻。信手抄下一些题目:“科·阿基诺访问漳州期间发生一起手榴弹失窃案”、“农村日益严重的婴儿买卖风”、“李大夫披露毛泽东生前健康情况”……看了这些题目,我相信大多数读者是要把这文章读个精光的。可惜,这类社会新闻在报纸上还是太少了。大报似乎是不屑为之,小报呢,好象也很少有人精心采写这类新闻。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每天都会有不少新鲜乃至怪异的事;但从报面上看,有点单调。为什么要刊发这些社会新闻,这道理似乎毋需阐述。一则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来就极其丰富,“一个母亲生五胞胎”或“四十年前情人终成眷属”这类事等所在多有;再则读者很爱看这种事,而且也没有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