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就 像有位名人说过的那样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应该说 ,“发现”对每个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就是在经济生活某一领域 ,某一方面的记者 ,只要你用敏锐的目光 ,深邃的思考 ,就能去发现蕴藏在新闻背后具有及其重要价值的报道 ,定能把经济新闻的题材做得“出彩”、“传神”。作者不是跑经济部门的专业记者 ,但由于长期在新闻采访一线 ,对整个经济条线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 ,我觉得 ,只要你用心思考、观察体验 ,即使是很小的部门 ,不大的条线 ,其新闻线索也是层出不穷。去年以来 ,记者稍微留意一下盐业部门 ,做了两年的实践体验 ,…  相似文献   

2.
陈尚忠 《军事记者》2006,(12):54-54
做记者切忌“朝南坐”,这是著名老记者陆诒对青年记者的谆谆告诫。所谓“朝南坐”,是借用姜太公面朝南坐着钓鱼的特殊姿态和心态,形象地比喻有些记者就像姜太公等鱼上钩那样等稿上门。这里说的“坐”是借喻,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记者一点未动地坐着等稿,是说他们对待写稿的心态类似小学生完成作业那样被动应付,不是积极主动、精心策划,扑下身子深入到生活中去,到大风大浪中去找稿子写,到生活底层去挖掘稿子写,不是从纷繁的新闻资源中淘出含金量上乘的新闻来写,而是碰上什么就写什么。记者怎样做才不是“朝南坐”了呢?具体地说:驻站记者不是仅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说:“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同,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范长江五十多年前说的话,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得主身上,充分得到了证实。如解放军报社的主任记者江志顺的三条成功“秘诀”中,就有一条是“积累”,他说是“全部生活和知识的积累。”新华社总编辑、高级记者南振中说,“我靠学习,靠一点一滴的经验的积累”。可见,“积累”二字对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的记者(通讯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6.
南台 《编辑之友》1998,(3):53-56
茶余饭后,说说别人的闲话,是很惬意的,或褒或贬,全由自己高兴,不必忌讳什么。一可以消气,二可以消食,即使对什么人有看法损几句,也是“哪儿说哪儿了”了,不用担心负什么责任。不过,要是写文章,就得慎重,这活儿白纸黑字,说了就“了”不了,假话是说不得的。  相似文献   

7.
杂文与新闻,这似乎是相隔甚远的两码事,我却把它们捏到了一起。记者习惯于用事实说话,到哪儿就去拜访事实,寻求事实,记录事实。然而,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如果缺乏杂文修养,报道太实在了,反而有先之“死”。其实,我国伟大的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在描述事实时,总是赋予形象思维,赋予意境的。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中国记者的祖师爷有两个:一是司马迁;二是司马光。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代表作。《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的意境.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并且还要流传下去。司马迁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  相似文献   

8.
杨柳 《新闻前哨》2011,(4):34-34
春节前夕,《经视直播》栏目组推出“开局走基层”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走基层的形式、一看、二问、三说,反映各族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栏目组还别有创意地在每一条“开局走基层”的新闻最后都加上了一则记者感言.让记者以字幕的方式提炼拍摄这条新闻的心得体会。除夕,记者们在窗口行业、节日市场等生产生活一线.  相似文献   

9.
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素材了解客观情况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调查活动。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记者要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深入采访,通过广泛的采集,去伪存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采访是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条必由途径,是记者一项特殊的基本功。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丹拉瑟说:“如果不能采访,就没有资格做报道,那么就会离开主持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衡阳“11·3”特大火灾坍塌事故的发生,谁也始料未及。衡阳日报社提出“新闻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三位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精心煅造新闻和版面。既赢得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又深得广大读者的赞扬。  相似文献   

11.
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快”,快采访、快写稿,迅速而及时地报道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可以说,没有一种职业像记者这样可以全方位地投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去体验、去快速反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参与生活、干预生活、评判生活。工作的辛苦也可以很快得到生活的回报,当一篇篇新闻报道见诸报端,产生社会影响时,记者的一种职业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2.
陈岩 《新闻前哨》2008,(8):33-33
今年4月在汉召开的第三屑“中博会”是我省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博会”报道自然也成了各家媒体比拼实力的一场重大战役。作为始终参与这场战役性报道的一名一线记者.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就是新闻现场的魅力,那里不仅有新闻“富矿”.而且还可以成为文字记者大显身手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面对酒宴     
干新闻,当记者,走南闯北,四海为家,走到哪儿吃到哪儿。饭要吃,酒要喝,这也没什么,只要不白吃白喝。可就怕面对酒宴,好酒好菜,满满一桌,记者一人,陪客一群,叫记者实在为难,吃也为难,不吃也为难。这是记者常遇见的场面。凡是这种场面,不用过问,一般是可以白吃不掏钱的。如果你想拂袖而去,来个“罢宴”,那么,请你考虑考虑后果,还想不想在此地继续采访。要知  相似文献   

14.
著名记者安岗说:“记者应当对一切问题都感兴趣。记者不应该只在笔记上记上几个写文章的题目,他应该有几十个、几百个从群众中来的有普遍兴趣、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观察问题越具体、深刻,题目就越多。”这是经验之谈。那么怎样才能抓准问题写出新闻精品来呢? 一是要眼睛向下,深人到实际工作中去抓问题。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而深入生活则是记者的生命。只有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才能发现生活的底蕴;只有到生活底层的深处去采集,去考察,去发掘,去开掘,才能索取到报道的能量。”它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5.
行行皆有为     
在中国纺织报社工作了十年,许多朋友都曾问我,行业报纸的记者能比得上综合性报纸的记者吗?这句话我明白,意思是说,作为行业报纸的记者是否同样可以产出对社会有影响的报道。 诚然,由于分工的不同,综合性报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这自然就给其记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报道条件,而这也正是行业报纸所不及的。因而,在行业报纸的记者队伍中,总有人认为自己是“小报”,与“大报”无法竟争。而以我的工作实践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湖北新闻界的同志告诉我,《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是一个有胆略的记者。真没想到,我见到的他,竟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年轻人。“王楚同志,你写的那几篇敞开武汉三镇大门的报道,我们都看了,想请你谈谈采访经过,比如……”没等我的话说完,他咯咯地笑了:“我还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初次见面,王楚这么一说,气氛也就宽松了许多。三十出头的年纪,一米七○的个儿,还有那一张带着浓重湖北口音爱说笑话的嘴,谈起什么来,没有顾  相似文献   

17.
著名报人范长江在《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说,一名优秀的记者“要有知识,不停地学习,既要博,又要精”。 作为一名一线记者,我们怎样与时俱进,“不停地学习”,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做“杂家”,至少要会一门外语  相似文献   

18.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人们都说是“无冕之王”。正是这顶桂冠一戴,一些记者就不知姓甚名谁了。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包打天下者有之;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者有之;自命不凡,自誉名人者也有之。但是,结果往往主观与客观相反。 记者不是无冕之王了,那么,记者是什么呢? 有人说,记者是抹布。不是吗?哪儿脏了,被人捡起,抹干净了,往墙角一扔,等需要时涮净了再用。还不是用时想起你,不用时则忘了你?听说有一个记者,第二次去先前去过的一个单位,自认为人家认识,结果人家问他“君从何处来?”弄得很是尴尬。他不说自己自讨没趣。反而直骂人情冷落。 有人说,记者是棍子。一头安着耙,一头可以打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20.
高方 《传媒》2016,(5):30-33
2011年1月开始,在每年春节期间,由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的全国性基层采访活动——“新春走基层”,至今已连续开展了6年,备受瞩目. 让群众做主角,将镜头对准民生.早在2013年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在哪儿,我们的重点就在哪儿.”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再次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积淀多少深情.开展“新春走基层”以来,各媒体争相报道许多鲜活的形象,基层的普通百姓、一线的干部职工、边疆各族人民等,成为镜头前最亮丽的风景线;锻炼出一大批中国好记者,举家团圆之际,他们走边疆、入老区、访农家、进灾区、下厂矿、到牧区……田间地头到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2016年是“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的第6个年头,本刊记者观察到,此次活动开展面更广、联动性更强、走基层更加深入,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推新,采写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