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合运用ICOP方法、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法,测算了江西11个地市的工业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系数,比较了各市区工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分析了各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发现江西各地区工业竞争力均衡中有不均衡,不均衡中有均衡。南昌、鹰潭、萍乡、赣州工业多极共荣的格局正在取代原来南昌工业一极独大的格局,但有些地区工业无论是市场优势还是竞争优势依然居全省后列,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此,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薄弱环节找准提升工业竞争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吴昊 《柳州师专学报》2013,(1):128-131,137
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增长方式有所转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各地区工业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依据2011年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和效益指标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与指标变量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地区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层次进行分析,并与我国目前经济区域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呈现东高、西低、中中的格局.这为各地区工业企业今后发展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运用地区工业竞争力测定方法,得出中国各地区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工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主要因子。从而进一步分析造成中国五大自治区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工业发展的基础,在西部大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西部各省区也在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内蒙古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已初具规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及细类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及细类产业竞争力依然较弱。以创新为驱动实现产业升级,是提升内蒙古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本文根据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地区2009年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客观地反映我国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实力,综合因子排名显示出其发展极不平衡,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现代服务产业的竞争力,为我国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二元经济破坏了一国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较大差异。本对我国各地区的贸易比率,劳动力素质,投资资金等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自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从而提高地区竞争力,缩小地区是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工业作为经济的主导,对区域发展具有种子和杠杆效用。研究以我国省域为对象,选取全面反映工业竞争力的18项指标,以2008~2013年为研究时间截面,结合SPSS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GIS手段对31省份进行工业竞争力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省域整体工业竞争力持续增强;第二,工业竞争力梯度差异明显;第三,地带性差异较为突出,尤其是长江、珠江经济带沿线省份;第四,工业落后省份职能转变,工业集群式发展。同时,从环渤海到浙江省形成的“<”形区域工业集群成为我国工业增长极,其他地区(如东北三省、山西省)的工业竞争力呈现好转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他人研究和在对区域工业竞争力内涵的理解基础上,构建了由工业经济贡献竞争力、工业运行效率竞争力、工业产出效益竞争力、工业发展速度竞争力、工业发展质量竞争力、工业产业特征竞争力等六个板块组成区域工业竞争力模型,同时为该模型设计了相应指标体系和合成方法。并用福建省域和地市域工业竞争力分析进行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海洋经济区。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即基本经济竞争力、教育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工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热点.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是通过城市竞争得以实现.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华东七省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各地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以统计结果为依据,给出了各地区的综合名次和属类,为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全球产业发展矛盾激化的产物,也是国家竞争格局的一次大调整。2008年爆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催使各国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步伐,引发全球新一轮产业调整、转移和升级,带来增长方式的深刻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竞争格局,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危机克服中表现"抢眼",经济强劲复苏,国家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升级需要更强技术支撑,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发展模式突破和全球产业利益调整的重要推动力,是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各个国家都应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增强国家核心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应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重视解决工业产能过剩,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3.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引资过度竞争,其宏观体制机制原因是地区利益驱动、政府考核使政府行为发生错位;内部原因是区内产业定位模糊,产业发展规划缺乏衔接,产业协调能力不足。解决过度竞争、促进产业错位发展问题要从国家层面和示范区内层面做起,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构建新型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产业布局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各地产业发展方向,招商引资实行项目条件备案制,工作的重点从以制定优惠政策为主向加强自身投资环境建设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于“十六”大后,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方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东北经济的龙头大省辽宁又该如何把握这一发展契机,该采取何种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支持作用,使辽宁经济能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针对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通过对辽宁产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效率的分析,提出在短期内,通过技术创新振兴辽宁经济,应重点关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战略意义上讲,任何产业发展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个分析计算基础上进行战略选择的。在对河南及其周边省份文化旅游资源及战略识别和比较基础上,运用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建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要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从产业链的角度,以差异化竞争战略为主导,以低成本运作为支撑,提升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生产力,壮大河南文化产业的实力,实现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纺织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性比较显著。但当企业规模及集群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贸易量的急剧增加,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将成为重要的壁垒因素。从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来看,滨州市纺织工业大而不强,缺乏应对发达国家苛刻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及技术措施,在世界贸易中容易遭受冲击。为此,急需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及化解绿色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7.
从日照市茶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需求调查出发,分析了日照市茶产业人才队伍的现状。日照市茶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特征表现为人才短缺、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从业技术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乡镇一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结合日照市茶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提出了依托日照职业院校增设茶叶加工技术专业培训技术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职业茶农、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时至今日,地区间的竞争已经从产业竞争转向了目的地竞争,即城市或地区的整体性竞争。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化的挖掘,塑造整个城市、地区的形象,如何改善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环境,如何提高各个相关产业、部门、主体、领域的综合素质。接受洞头东屏镇旅游策划项目后,课题组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市场调研,运用文化营销策略为洞头东屏镇旅游做了全面规划。整体规划体现了运用文化营销策略提升旅游价值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滁州市机械(汽车)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贡献比较突出;技术有所提高,产业优势凸显;资源优势独特,发展机遇难得。滁州市机械(汽车)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较弱;技术创新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资金需量较大,融资的渠道不畅。加速发展滁州市机械(汽车)产业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加快园区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整体水平;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产业调整一般都属缺陷性弥补,方式趋同,政府主导性强,存在着资源利用短期化、产业结构雷同、科技创新能力弱、经济体制僵化等问题。循环经济条件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改造与提升,需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创建节约型社会,应该争取区域竞争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建生态产业,发挥“后发优势”、东引西进,要敢于制度创新、全面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